小枪却有“大炮”威力,枪弹重达1斤,眼睛闭着朝天发射

在二战时期,有一种外观是枪,却在枪口上套一个发射筒的武器,开始在世界战场上大规模使用。它可以将手榴弹可以放在发射筒内,或者手榴弹加装一根尾杆直接插入枪管,由此就能产生“鸟枪”变“大炮”威力效果。

关于它的真正名称应当称其为“枪榴弹武器”(与榴弹枪不是一回事),在使用兵种上主要装备陆军步兵,核心打击目标为杀伤有生力量以及摧毁各种轻型装甲目标、永久火力点等野战工事。

所以说,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枪榴弹武器大大地提高了步兵的火力输出,增强了步兵在战场上,应对点面目标和反装甲的作战能力。在射程上,枪榴弹武器能够很好地补缺手榴弹和迫击炮的“空白期”,实现在相对安全的区域,对敌方造成强有力的攻击效用。

在抗日题材电影《举起手来》中,我们会发现有日军手持枪榴弹武器(剧中道具错误)。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日军在二战时使用的枪榴弹发射器有百式、91式、2式、3式四种,使用的标准弹药是91式尾翼稳定榴弹和2式旋转榴弹;从理论上来讲,97式和99式手雷也可用枪榴弹发射器发射。由三八式步枪改装而来的榴弹发射器,使用91式三用手榴弹,投射距离达到80米,这种武器当年对抗日军队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在1939年,由航空兵器技术研究处的俄国专家拉力果夫主导设计的二八式枪榴弹问世;据悉枪体是汉阳造的改进型,枪弹拥有杀伤弹和发烟弹两种型号,杀伤榴弹由弹体、引信、木尾杆组合而成,尾杆刻有射程,并镶有双铁帽。内装60克TNT炸药,全弹质量约525克,超过了1斤。

除此之外,当年我军(新四军)中一位武器枪炮专家能手,名叫吴运铎,经过学习攻关也造出来枪榴弹武器;据老兵曾经口述这段历史时表示,在1943年8月,我军反击“鬼子”扫荡的桂子山战斗中,这款新研制的枪榴弹武器就派上了大用场,1发刚好命中敌人集中区,一股脑(激烈战斗)地杀伤10余个“鬼子”,打出了名声。

在二战的欧洲战场上,德国也曾使用过枪榴弹武器,为了起到固定作用、避免抖动影响射击精度,特制了一个木制枪架,而发射的枪弹外形就像一个竹签串着的“烤香肠”。发射时,枪口需要大于45度对向天空,利用抛物线原理来进行短程火力打击。当时一些新兵使用这种武器还是有点恐惧,发射枪弹时,眼睛闭着就怕担心原地爆炸了(其实是对战场的恐惧)。

因为枪榴弹武器的实力在战争中得到检验,造价成本低、威力大、单兵轻易携带等优点,所以我国在60年代初期,开始大力研制反坦克枪榴弹,经过四年的技术攻关。到了1967年,反坦克枪榴弹武器正式问世,型号定为“1967年式反坦克枪榴弹”,简称“67式枪榴弹”。

枪弹最大弹径为70毫米,全长412毫米,全重800克,发射方式使用空包弹发射。主要由战斗部、引信和尾管三部分构成,弹头采用防滑帽设计,防止跳弹故障,提高打击精度。

从数据上看相当成功,可是据士兵测试使用反馈,后坐力大、弹太重、须配备专用发射具、等缺点,最后仅生产少量试用,并没有列装部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