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勃勃王大錘,不做網紅做演員

你必須承認,有些明星是註冊過“專利”的。

咆哮專利,是他:

翻白眼專利,是她:

奶茶專利,是他:

以上都是公認,沒有反駁空間。

但有一項專利,多年來競爭激烈,不分伯仲。

——“屌絲”

中國有太多關於屌絲的形象,且深入人心。

但要說最接地氣,全方位符合這個網絡流行詞的……

Sir第一個想到他——

王大錘,從網劇《萬萬沒想到》走紅。

扮演者白客,流量“紅利”頭啖湯被他喝了。

但轉頭,他卻離“屌絲”越來越遠了。

先轉型做演員,出現在《後會無期》《美人魚》等片。

雖然角色依然粗糙邋遢,但電影感增強。

為什麼Sir突然會提起他?

因為最近一個表情。

乍看,平平無奇——

全黑裝束,零背景,他面對鏡頭。

從微張嘴的呆滯,到後來若有所思的抿嘴、眨眼、晃頭。

最後,堅定直視。

看出了什麼?

野心。

查資料才知道,出自他2019年主演的新片預告。

名叫《不止不休》

陣容很吸引——

監製賈樟柯,主演白客、張頌文。

而最先走到幕前的白客,顯然野心最急迫。

他跨越一大步,想走出舒適區。

從網劇到電影,從粗糙到靜心雕琢質感,卸下嬉笑標籤,努力嘗試現實主義表達……

演員路上,白客也要不止不休。

Sir今天寫這篇,不止想介紹一部自己期待的華語電影。

更是因為。

我們可能又將迎來一位從作品中爆發的國產演員。

白客可以說是中國互聯網時代的“二代網紅”

配音出身,卻靠網劇(視頻)這個新載體出道、發展。

2013年,《萬萬沒想到》第一季播出。

火大了……

豆瓣8.3,平臺累計點擊量5.8億。小愛、孔連順、本煜、叫獸易小星等人,聲名鵲起。

主角王大錘,更成為一個時代符號。

叫獸易小星評價,這個角色鬼畜言行背後只有一個主題:我要紅

你一定記得大錘的口頭禪——

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就會升職加薪。

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

但Sir至今仍覺得許多人小看了這部粗糙網劇。

雖然,劇中充滿“溼傅”“我勒個去”“diaosi”“土肥圓”“我竟無言以對”等俗爛的網絡用語(當然,現在全部out了)。

但內核呢?

它是經典的門徒,注入了周星馳喜劇的火鍋底料——

熱辣起來瘋癲,涼下來只剩冷笑,小人物的無力感油然而生。

王大錘始終懷揣著“人生巔峰”的夢想。

但又一次次,被現實砸醒。

總有一些人不懷好意地提供給王大錘,彎道超車的機會。

結果,往往黃粱美夢,一事無成。

我們總說——喜劇的底色是悲劇。

但別忘了,悲劇本身也是一種力量。

無論是被老闆利用、被美女奚落、被父王嫌棄、甚至被路人diss,連小孩都可以凌駕其上。

王大錘自有一種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的精神。

打不死的小強。

他讓“屌絲”一詞變得豐富起來。

除了有讓傳統保守人士避之不及的市井氣味,更有一種讓人不得不正視的篤定。

當它成為一種自嘲的時候,共鳴自然交叉感染:

成功的意義,失敗的苦楚,早就在追逐的道路上隨著臭汗被蒸發掉了。

這過程,同樣“屌絲”過的你,心領神會

屌絲,本身沒有意義。

屌絲過後的成長,才是。

2019年,爆紅6年後的王大錘,也急需成長。

新片《不止不休》,如片名所示——沒有結論,只代表一種動態。

Sir很喜歡這款海報。

鉛筆塗鴉,連人的面孔都被抹去,不需要王大錘(白客)傻乎乎微張的嘴巴,翕動的鼻孔,呆滯的眼神——都不要。

做減法,讓喜劇朝著現實主義方向暗度陳倉。

這一次,“王大錘”有了新的身份和任務。

預告片,Sir就看到了現實題材的爆款意味。

身穿黑色帽衫的白客面容憔悴,生無可戀,畫外音像潮水湧來,試圖吞噬他,每一種聲音都在說他。

但,也像在說屏幕前的你——

你能正常點嗎?你不做白日夢會死嗎?

你醒醒,你以為你是誰啊?

你在北京什麼都不是,你要能成早就成了?

你看看你那些同學,你能現實一點嗎?

……

雜音最終匯聚成一句話:不成功,不是人

的確,很適合白客。

但當白客回擊,卻發現他徹底變了。

與之前王大錘按照成功的標準努力靠攏不同,這一次,他冷冷反問:

“所以呢?”

白客這次扮演一個調查記者。

2003年,高中文憑的東北小鎮青年韓東,離開家鄉北漂,做實習記者。

韓東,諧音“寒冬”。

氣質陰冷,不再裝瘋賣傻。

題材,也是進擊的現實類——

調查乙肝患者體檢請人代檢的現象

全世界的乙肝患者八成都在中國,人數接近一億,成為最常見也最容易被歧視的群體。

百度百科有專門“乙肝歧視”詞條,最嚴重是就業歧視。

所以,催生了乙肝代檢產業鏈。

最初,試圖脫“小鎮青年”的出身,以“記者”的身份介入,作為城市精英,居高臨下地審視、判斷。

如果報道順利出街,他就能一戰成名,成為新聞界的新星,順利轉正,買車買房成家立業了……走向人生巔峰!

有虛榮心驅使。

可隨著調查深入,他的良知被喚醒。

當乙肝患者因為生理的疾病而被機會攔在門外時,韓東也被心理上的硬傷折磨,步履維艱。

因為,調查別人的過程,也讓他認識自己。

韓東與絕大多數的乙肝患者都是一類人:不完美、不成功的普通人

故事梗概,讓期待再+1。

縱觀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都是在做“否定再否定”的功課。

比如《我不是藥神》。

程勇當然一開始並沒有想過濟世扶貧,他只想賺錢,可現實“詭異”地讓他成為白血病患者的“神”,是“匱乏”與“苦難”在“造神”。

而Sir作為媒體人,對《不止不休》也有更深的感觸。

沒有一個調查記者在黑暗中匍匐探索時,是僅靠“無冕之王”的榮耀支撐自己。

所以Sir還想到另一部電影,201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

波士頓環球報專欄的編輯羅比·羅賓森(邁克爾·基頓 飾)與他的同事們決定揭開雪藏已久的醜聞真相:天主教牧師性騷擾孩子。

加繆在《鼠疫》裡寫到:“報紙只關心大街上發生了什麼,對於人們家中的事則不感興趣。”

這是紙媒時代的心照不宣:公共話題才應該被報道,醜聞就應該被隱藏在家裡最陰暗的角度。

聚焦小組要做的就是“不正確”的事。

有一個細節,讓Sir感受到調查記者心中真正的榮耀。

克服各種阻力,最終將報道在最後一刻交付印廠。

報紙印刷出來後的清晨,一個記者親自把報紙扔在同社區的猥瑣牧師家門口,讓“醜聞”出街又“回家”。

沒有臺詞,沒有特寫。

這個鏡頭,就是調查記者的寫照——

無需喊口號,無需表立場,全靠一點一滴紮實細緻的問詢、採訪來接近最大值的真相。

Sir希望,調查記者韓東和“王大錘”是一種延續。

對於現實世界那些“正確”,王大錘可以用嬉笑、自黑消解;但也有人像韓東一樣堅定地直面、反問。

至於白客,希望成為一個更演員的演員。

那麼,走出喜劇,去現實主義題材裡去磨鍊、感受。

不一定能達到巔峰,也不好走,但它更有創作的價值。

現實題材的《不止不休》讓人期待,還有兩個繞不過的名字。

監製賈樟柯。

21年前的“小武”,就是沒有勇氣走出山西縣城的小鎮青年。

今天,韓東替他走出第一步。

作為華語文藝片領域的大拿,賈樟柯除了自己搭建自己的“山西宇宙”,一直都在扶持新人作品,而他自己也偏愛現實生活的光與影。

比如韓傑的《Hello!樹先生》、權聆的《忘了去懂你》等。

《不止不休》的導演,叫王晶,不是香港那個,實打實算賈科長的“學生”。

曾是《天註定》《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等片的執行導演。

這是王晶第一部劇情長片。

除此之外,還有今年文藝片領域風頭最勁的男演員,張頌文

Sir早就安利過,在婁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上映時:今天,必須挺一個非著名演員。

表演上,張頌文絕對是白客的一位好老師,強對手。

他的絕活——

在角色裡隱藏自己,在細節中突出角色。

好的細節,往往指向細節之外。

比如,踮腳。

說明唐奕傑娶回心儀嬌妻的嘚瑟勁兒,又暗藏自卑,為日後的婚姻災難埋下伏筆。

比如,挺肚子。

張頌文為角色故意長起來的肚腩,在KTV唱歌那場戲,比肢體其他部位都要率先躍入眼簾,“官氣”撲面而來。

或許,張頌文扮演的就是發掘韓東的資深老記者。

有他在,白客感受到壓力,也有被激發潛能的機會。

Sir希望他們的對手戲能好看。

當然,還有背後一眾野心勃勃的團隊——

出品方陌陌影業,首次主控制作電影,而且還不是有社交話題、互聯網氣質的喜劇題材,偏偏要試水現實主義。

合作方賈樟柯給予護航支持,除了親自監製,派出親徒弟,也將御用班底召喚出來。攝影餘力為、錄音師張陽、燈光黃志明等。

風格初見。

至於品相,只能等到明年秋季看了。

但Sir想提前回答“王大錘”的問題:所以呢?

英文片名:The Best is yet to come。

最好的還在路上,因為已經跨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