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雄厚的西北政權:甘州回鶻的興與亡

甘州回鶻政權的建立

回鶻西遷後, 進入河西走廊地區的回鶻以及原來留居在當地的回鶻人, 勢單力薄, 他們只能依附吐蕃, 受其奴役。

唐大中二年(848年), 沙州張議潮乘吐蕃內亂髮動起義, 推翻了吐蕃在沙州的統治, 以後又相繼攻佔了瓜、沙、伊(今新疆哈密市)、肅、甘、河 ( 今甘肅臨夏市東北) 、西 (今新疆吐魯番市東南40餘里高昌故城)、蘭(今甘肅蘭州市)、岷(今甘肅岷縣)、鄯(今青海樂都縣)、廓(今青海化隆縣) 等州。唐宣宗置歸義軍於沙州, 以張議潮為節度使, 河西回鶻諸部遂歸張氏歸義軍所轄, 以後勢力逐步壯大。

藎回鶻王供養像

唐末五代初, 吐蕃在河西走廊地區勢力衰微。鹹通八年(867年), 張議潮赴長安受命, 以族子張淮深代領歸義軍。在此期間, 甘州回鶻著手建立自己的政權。鹹通十三年(872年) 八月, 張議潮卒, 張淮深代領 軍府, 為歸義軍節度使。

“是後中原多故, 朝命不及, 回鶻陷甘州, 自餘諸州隸歸義者多為羌、胡所據” 。《資治通鑑》卷252 《唐紀六十八》 乾符元年十二月條載: “初, 回鶻屢求冊命, 詔遣冊立使郗宗莒詣其國。 會回鶻為吐谷渾、嗢末所破, 逃遁不知所之, 詔宗莒以玉冊、國信授靈鹽節度使唐弘夫掌之, 還京師。” 上述史料說明, 甘州回鶻逐漸發展壯 大, 最終建立了政權。

甘州回鶻政權的建立及其對河西走廊的統一, 基本結束了絲綢之路沿線分裂割據局面, 使河西走廊處於甘州回鶻政權的統一管轄之下。

甘州回鶻的強盛與衰亡

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 張議潮婿索勳發動政變, 張淮深及夫人、 六子同時被害, 索勳自立為歸義軍節度使。索勳被殺後, 張淮深子張承奉被立為歸義軍節度使。

甘州回鶻乘歸義軍內部自相殘殺、勢衰力弱之機, 遂向外擴張, 實力日漸強盛, 扼守著從河西走廊地區到唐朝內地的 要道, 又控制了河西走廊東面河、蘭二州, 成為金山國的強敵。後梁開平四年(910年) 秋, 張承奉知唐朝已亡, 建立“西漢金山國”, 自號 “金山白衣天子”。

回鶻人

金山國新立, 銳意恢復歸義軍故地, 國相羅通達率兵征討鄯善璨微部落, 甘州回鶻乘機進攻沙州, 被張承奉率軍擊退。後梁乾化元年(911年), 甘州回鶻軍數侵敦煌, 金山國不敵。金山國降, 派大宰相、敦煌貴族耆壽赴甘州, 上回鶻大聖天可汗狀, 承認“可汗是 父”, “天子是子”。從此, 金山國疆域由瓜、沙、伊、西四州縮小至瓜、 沙兩州。

金山國歸附後, 甘州回鶻更加強盛, 成為西北地區實力雄厚的政權。 後唐同光二年(924年) 四月, 甘州回鶻可汗仁美遣使入貢後唐, 唐莊宗冊封仁美為“英義可汗”, 於是甘州回鶻可汗成為河西各地回鶻“共主”。

不久, 因居住在沙州地區的回鶻人被併入甘州回鶻, 所以甘州回鶻可汗 有時又被稱為“甘、沙州回鶻可汗” 。《遼史·耶律大石傳》載, 耶律大石給回鶻王畢勒哥信曰: “昔我太祖皇帝北征, 過卜古罕城, 即遣使至甘州, 詔爾祖烏母主曰: ‘汝思故國耶, 朕即為汝復之; 汝不能返耶, 朕則有之。

在朕, 猶在爾也。’ 爾祖即表謝, 以為遷國於此, 十有餘世, 軍民皆安土重遷, 不能復返矣。是與爾國非一日之好也。今我將西至大食, 假道爾國, 其勿致疑。” 從此信的內容推測, 甘州回鶻汗國鼎盛時期還領有“西州回鶻” (高昌回鶻), 並派其子弟進行統治。

《玉海》卷 154 《朝貢》載: “回鶻居甘、沙、西州。建隆二年十二月壬辰, 景瓊貢 方物。” 景瓊是甘州回鶻“奉化可汗” 仁裕之子。這條史料也蘊含著甘州回鶻可汗景瓊是回鶻共主, 甘州回鶻曾兼有西州的事實。

党項崛起後, 經常劫掠貢使與往來的商旅, 甘州回鶻也深受其害。 天聖六年(1028年), 李德明令子元昊率兵襲甘州, 甘州城陷, 甘州回鶻汗國滅亡。自此後, 甘州回鶻勢力日益衰微。宋明道元年(1032年), 李德明死, 其子元昊繼為党項首領, 又出兵攻克涼州。元昊為了徹底消滅甘州回鶻勢力, 於景祐三年(1036年) 又出兵攻陷瓜、沙、肅三州, 奄 有整個河西地區。

西夏佔據河西地區後, 甘州回鶻各部離散, 一支至河湟地區, 投附青唐吐蕃, 於是唃廝囉“得回紇種人數萬” ; 一支逃到北宋境內, 居於 秦、隴間, 以後融入漢族之中; 一部分退居沙州以南的疏勒河流域一帶, 從事遊牧, 後稱為“黃頭回紇”, 即“撒裡畏兀兒”; 未遷走的河西回鶻 人逃居山谷間, 後為西夏所征服, 與西夏境內的党項、吐蕃、漢等民族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