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银行迷雾直击 不良率高企 王炯如何精进七化?

导 读

翻云覆雨的资本圈,总是话题满满。

比如,营利双增、业绩亮眼的中原银行,股价却持续低迷下行,甚至还遭遇股权拍卖及流拍事件。

阵阵迷雾中,资本看空的逻辑是什么?中原银行的价值底色究竟如何?当家人王炯又有哪些紧迫性思考呢?

鼎立中原 融通四海。

日前,中原银行发布公告,前三季度,净利润28.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7%;归属于母公司净利28.30亿元,同比增长19.5%。

再来看半年报,2019年上半年,营收96.58亿元,同比增加27.4%;拨备前利润63.26亿元,同比增加34.4%;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20.745亿元,同比增长12%。

营利双增,单从亮眼业绩表现看,配得上鼎立中原的企业人设。

回望2018年,中原银行营收167.84亿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23.65亿元,同比下降39.4%。

换言之,目前来看,中原银行扭转了增收不增利尴尬,更让净利重回快增态势。

只是,遗憾在于,市场上的利好表现,似乎没有传导到资本层面。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20日,中原银行在上市以来的537个交易日里,破发天数为414天,占比高达77.09%。2019年11月5日收盘,中原银行股价仅1.20港元/股,与2.45港元/股的发行价相比,跌幅已腰斩。甚至与半年报发布后,2019年8月1日的2.07港元/股收盘价相比,跌幅也近4成。

为何会有如此反差?资本看空的逻辑又是什么?

管理风控短板

细观之下,一些敏感问题值得关注。

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披露了这样一份刑事判决书,2017年9月以来,被告人中原银行员工人杨某1,以高息诱饵,制作盖有虚假银行印章的存款证明,合计诈骗66万元。2019年9月23日,经法院一审宣判杨某1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罚金及追缴违法所得共计71万元。

消息一出,引发舆论关注。

就在一个月前,即2019年8月20日,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显示,中原银行两员工编造虚假贷款理由,采取贷新还旧方法骗取贷款4200万元,被依法追究刑责。

相邻时间、两起诈骗案件,将中原银行的管理风控问题推至风口。

如果结合主管部门的罚单,上述问题有更多维体现。

近年来,中原银行频繁被监管层开出罚单。

仅2018年开年一个月,中原银行下属分行就因违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建设、违规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及贴现业务等问题,收到8份罚单。

监管趋严的2019年,中原银行也是罚单不断。

2019年1月10日,中原银行鹤壁分行收到河南银监局鹤壁分局罚单,因违规办理信贷、票据业务,被合计罚款45万元。

2019年1月14日,中原银行连收三张罚单,其中,张钊和曾庆太分别因对中原银行南阳分行魏公桥支行以贷转存应负直接责任、对中原银行南阳振兴支行以贷转存应负直接责任,被处警告;中原银行南阳分行因以贷转存,被罚款20万元。

2019年1月15日、17日,中原银行焦作分行收到河南银监局焦作分局行政处罚,前者因延时支付吸存,流动资金贷款被挪用于投资,以贷转存,被罚20万元;后者因所发放流动贷款资金部分资金挪用做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被罚25万元。

2019年4月30日,中原银行驻马店分行收到河南银保监局驻马店分局行政处罚,因贷款“三查”严重不尽职,违规办理票据业务问题,被罚30万元。

频频罚单,暴露了中原银行的内控、风控短板,由此释放出的经营不确定性,或是影响投资态度的一个重要考量。

公开资料显示,中原银行成立于2014年12月,是河南省内唯一一家省级法人银行,由省内13家小城商行合并重组而成。

梳理其发展态势,可谓高歌猛进。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中原银行总资产、营收、净利润均保持快增。尤其是总资产,由3058.91亿元、达到5219.9亿元,增幅近7成。

2017年7月19日,中原银行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不过,上市后的中原银行没有迎来高光时刻。

2018年报陷入增收不增利,净利润首次负增,同比锐减近四成。2019年,中原银行业绩反转,再拾营利双增,但资本态度出现分化。

不良贷款率高企 资产质量承压

一些财务数据,成为分化态度的重要考量。

首先即是资产质量。

截至2018年末,中原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2.0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5.64亿元;不良贷款率2.44%,较上年末上升0.61%

截至2019年6月末,中原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7.08亿元,较年初再增5亿元;

不良贷款率2.3%,虽较年初下降0.14%。但相比全国银行不良贷款率1.83%,显然,其仍在拖行业后腿。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至2017年,中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92%、1.95%、1.86%、1.83%。

换言之,上市后,中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突破2%,出现不降反增的情况。

而拉开时间维度,自成立以来,中原银行不良贷款率也始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中原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92%、1.95%、1.86%、1.83%、2.44%;2014年至2018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9%、1.94%、1.74%、1.74%、1.89%。 

对此,中原银行表示,公司不良贷款增加主要由于2019年上半年度执行更加审慎的五级分类标准,且授信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受经济下行影响较大,经营困难导致还款能力减弱。

客观而言,结合行业及经济形势,上述分类及行业归因论,有可信度。

不过,这依然不阻碍市场上更多维的解读。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丁臻宇表示,“中原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是吞噬其利润,以及导致拨备覆盖率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罗荣华表示,此前一些银行对不良贷款的确认和认定口径不严格,一旦严格按监管要求将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计入不良贷款,按规定必须予以计提或核销,必然侵蚀银行利润。此外,这会压缩一些银行传统上通过贷款展期手段降低不良率空间。”

值得强调的是,近期,南京银行就因逾期3个月以上贷款未划归不良贷款,收到证监会问询,使其定增之路再添变数。

再看资本充足指标。

专家表示,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会导致净利下滑,从而让资本充足指标出现恶化。

截至2018年年末,中原银行减值损失68.52亿元,同比增加48.23亿元,增幅237.8%。

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原银行的减值损失总额37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22.89亿元,增加14.12亿元,同比增加61.7%。

受此影响,2018年,中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37%、11.49%、9.44%。

2019年上半年财报显现,中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94%、11.16%、9.21%,相较于去年底分别下降0.43%、0.33%、0.23%。资产质量承压明显。

业内人士指出,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最核心的财务指标。近几年,银行业保持持续扩张,各家银行资本充足率下行压力加大,急需“补血”。尤其是中原银行这样的城商行,通过经营性活动形成的企业资本增长较慢,资本充足率现状不容乐观。而指标一旦失守,不但业务扩张受到限制,衍生经营风险也会加大。

对此,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丁臻宇认为,过高的不良贷款率及管理方面的松懈,已成中原银行发展枳楛。

这些压力风险,或也是南京银行上述业务乱象的注脚。

巨资收购 资金流考量

令人玩味的是,在此背景下,中原银行扩张脚步并未放慢,例如斥巨资收购金融租赁公司。

2019年2月19日,中原银行和河南万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万松”),接盘邦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银金租”),作价47.35亿元。

其中,中原银行出资42.62亿元,持股比例90%。

至此,邦银金租成为中原银行非全资附属公司,其账目将会纳入综合账目,或对总账目起到润色作用。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表示,“银行收购金融租赁公司主要在于牌照价值。对银行来讲,如果有了租赁牌照,其资金可以直接向租赁公司提供,即成为资金方,而且钱的方向可控,知道钱真正流向了哪里。银行收购金融租赁公司可为银行带来现金流稳定、期限长,规避某些监管规定和税收上的政策等利好影响,可以说是战略上的选择。”

以此来看,中原银行的此次收购虽耗资巨大,却也有战略发展意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10月初,河南中原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消费金融)因贷后管理不尽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证券市场,被河南银保监局罚款30万元。

公开信息显示,中原消费金融是我国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中原银行是其控股股东。

显然,多维布局、业务多元下,如何合规稳步发展,更值中原银行关注。

同时,2019年6月9日,中原银行被强制划转*ST华信控股股东所持的16.02%股。

而*ST华信正在遭遇业绩“滑铁卢”,业务全面缩水。2018年,其营收从168亿锐减至不足10亿元,净利润从4.86亿元变为亏损11.67亿元。

那么,*ST华信的股份加上巨资收购邦银,是否会加剧中原银行的债务问题、造成资金流动困难呢?

拍卖与流拍

上述疑问,有待时间作答。

可以确定的是,中原银行的现金流压力不容乐观。

更尴尬的是,与*ST华信相似,中原银行的股权也遭遇过流拍。

2019年10月9日,拍卖标的山西鑫源兄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鑫源集团”)持有的中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约1.18亿股股权,起拍价2.23亿元人民币。最终以2.23亿元人民币拍卖成功。

不过,据中新经纬客户端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0月8日,中原银行的股权累计已被拍卖81次,其中约30次流拍或拍卖失败。

值得强调的是,2019年6月15日,中原银行股权在阿里司法平台上突“霸屏”。一天之内,该行同时有高达41笔股权被法院集体进行司法变卖。

有业内人士认为,该行股权频频被拍,甚至出现流拍,反映出投资者对其未来前景的观望态度。

对于股权流拍原因,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认为,目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监管力度加大,中原银行等中小银行所面对的经营压力更大,投资者自然更青睐相对安全资产。

“714高炮”质疑

聚焦具体业务,上述专家言论,并非空穴来风。

比如,在2019年“3·15晚会”中,其“714高炮”问题被推到聚光灯下。

所谓“714高炮“指那些期限为7天或14天的高利息网络贷款,其包含高额的“砍头息”及“逾期费用”。

这次的主角,依然是上文中的中原消费金融。

其因疑似为“714高炮”雅思兰贷APP导流,用户

注册APP后被强制放款,存在暴力催收等问题,被频频投诉。

截止2019年10月25日下午6点,中原消费金融在聚投诉的投诉量为472条,在黑猫投诉的投诉量为48条。

其中,2019年8月26日,黄女士在聚投诉平台表示,其通过中原消费金融下载的雅思兰贷app,雅思兰贷平台审核通过,客户没确认直接下款,砍头息高利贷严重,可联系不到客服,要求其归还本金销帐。

2019年9月13日,孙瑞蛟在聚投诉平台表示,其还剩3400多元账单,与中原金融公司催收人员协商好8月还款两千,剩余还款金额1400左右,9月再还本金加利息不超1500。结果本月还款时,1400左右的本金,利息还要500多元,显然,这违反了国家对于借贷利率规定。

上述个例投诉,均已通过平台审核。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监管对贷款导流业务规范并没明确规定和相关政策文件,但此前多份监管文件均指出,要求金融超市等平台加强对合作机构相关资质审核,并立即下架合作机构的所有“现金贷”产品。

实操性与紧迫性

简单梳理之下,中原银行的问题漏洞着实不少。

这样的问题人设,显然与致力于一流商业银行打造的发展目标不甚相符。更有违行业大势。

实际上,中原银行也有清晰认识。

早在2018年年末,中原银行行长王炯就曾表示,银行转型过程中有七个痛点:一是客户体验不佳,二是我们的风控能力比较弱,三是业务成本高企,四是运营的效率比较低,五是客户精准识别能力不足,六是科研研发效率低,七是转型人才储备不足。

王炯指出,要通过“七化”来解决这七个痛点,分别是:组织的敏捷化,风控智能化,获客生态化,运营智能化,营销精准化,开发合作以及人才跨界化。

客观而言,当家人的七化战略精准前瞻,直击中原银行痛点。

问题在于,如何知行合一。目前来看,王炯的七化战略仍需提高、优化实操效率。

结合行业大势,这种提高凸显急迫性和必要性。

2019年,是经济转型的关键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作出部署,主张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合规、高质量发展,自然是其发展的关键词。这也是相关部门频频动作,强力监管的根本原因。

也基于此,往期的粗放化增长之路,已被政策、市场甚至投资者堵死。

面对新趋势、新变局,如何与行业节奏相契合?如何不拖队、不掉队?及时改正问题漏洞,不断用合规、创新、高效、高质量发展,来精进价值空间,这是中原银行问题突围的关键,也是其塑造行业龙头,重振多方信心的根基。

鼎立中原,融通四海。中原银行如何表现,铑财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