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最出色的女畫家,特立獨行的白富美


印象派可能要數最廣為人知的藝術流派了,無論是展覽還是拍賣場,“印象派”這個金字招牌都是票房和成交額的保障。關於印象派的文章數不勝數,然而印象派中女畫家的光芒卻經常被其他畫家掩蓋。

這三期我會分別介紹印象派中的三大女畫家——Berthe Morisot、Mary Cassatt和Marie Bracquemond。

這期首先介紹的是貝爾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順帶講一講印象派那些事兒。

Berthe Morisot

1841年1月14日 – 1895年3月2日

Berthe Morisot, photograph by Charles Reutlinger

莫里索是印象派團體不可或缺的人物,不僅是其中最出色的畫家之一,還是團體的的初創成員,幾乎參加了印象派所有的活動(唯一一次缺席是因為懷孕)。

要知道印象派在當時還是一個不入流被業內diss的團體,能夠加入實在是勇氣可嘉,一不小心就會被主流沙龍排擠混不下去。

相比之下,莫里索的好友兼大伯子馬奈(édouard Manet)就有點不夠意思,雖然如今被尊為印象派之父,在當時可是因為害怕被沙龍排擠一次都沒過參加印象派的展覽,只會暗搓搓地支持印象派的好基友們。

莫里索之所以能這麼任性,一部分原因是她不差錢,是個妥妥的白富美,並不care被排擠賣不出去畫。然而有錢並不是任性的全部理由,莫里索作為一名女畫家,本來在那個年代就面臨很多偏見,還要參加一個離經叛道的團體簡直是不可理喻,來自七大姑八大姨的壓力可想而知,但是莫里索抵住了,即便被叫“女瘋子”也始終堅持自我,無論是作為一名女性還是畫家都值得欽佩。

Berthe Morisot,Child in the Rose Garden,1881

Wallraf-Richartz Museum, Cologne, Germany

Berthe Morisot,Woman and Child in a Garden,1883 - 1884

Scottish National Gallery, Edinburgh, UK

從富家女到女畫家

Berthe Morisot,Self-Portrait,1885

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 France

莫里索出生於法國布爾日(Bourges)一個富裕的官吏家庭

,家中有莫里索、姐姐Yves和Edma、弟弟Tiburce四個孩子,一家人在1852年搬到了巴黎。

Berthe Morisot, photograph by Pierre Petit

雖然父親身居高官,卻跟藝術頗有淵源,曾在美術學院學習建築,母親則是洛可可代表畫家弗拉戈納爾(Jean-Honoré Fragonard)的侄孫女。

當時富有的資產階級家庭通常會讓女兒接受美術教育陶冶情操,莫里索姐妹們也不例外,不過身為大小姐自然不會在學院或畫室的男人堆裡學習,而是請老師單獨授課。

起初莫里索姐妹們學畫只是為了給父親送生日禮物,然而到了1857年,姐妹們的老師之一Joseph Guichard在磨坊街建立了一所女子學院,為女性系統學習繪畫提供了可能。次年,Guichard邀請莫里索和姐姐Edma去盧浮宮臨摹學習,為她們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

Berthe Morisot,Calvary (after Veronese),1858

莫里索和姐姐Edma多年來相伴學畫,一直非常親密,然而姐姐卻沒能像莫里索一樣成為畫家。

姐姐嫁給了海軍軍官後搬到了西北部的瑟堡,有了孩子後鮮少有時間作畫。姐妹兩分居兩地靠書信聯絡感情,從這些信中可以得知莫里索對姐姐放棄繪畫感到十分痛心,姐姐則把對繪畫的愛寄託在莫里索身上,一直鼓勵莫里索在藝術的道路上堅持下去。

Berthe Morisot,Portrait of the Artist's Sister, Mme Edma Pontillon, 1872-1875

初識巴比松畫派

莫里索在盧浮宮結識了許多藝術家好友,其中巴比松畫派的柯羅(Camille Corot,1796-1875)對她其後走向印象派有一定影響,使她從1860年開始在室外作畫。

Berthe Morisot,View of Tivoli(臨摹柯羅),1863

Berthe Morisot,The Old Track to Auvers,1863

印象派以瞬間的印象作畫,所以在戶外完成畫作,捕捉表現光和色的變化,而戶外作畫的首創正是巴比松畫派,所以巴比松派常被稱為印象派的始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巴比松畫派在戶外畫後還要回畫室繼續畫,戶外畫稿只是作為草圖。

大家或許會奇怪,戶外寫生不是很常見嗎?然而這在當時可是一個創舉,在此之前的傳統繪畫都是在室內完成,這也是為什麼古典風景畫都是暗褐色調,這其中除了因為前人對光與色的認識不足,也有一些客觀原因。

首先,以前交通不便沒法出遠門,而到了莫里索的年代火車開始普及,印象派的小夥伴們這才能愉快地坐小火車去楓丹白露森林寫生;其次,以前的繪畫裝備都不便攜帶,畫架畫布太大太重,顏料還要費勁研磨,而隨後便攜式畫架和管狀顏料的發明為畫家們出門寫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到了當今社會,寫生就更方便了,畫架畫板等畫具都可以到當地租,啥都不用帶帶錢就行。

沙龍初露頭角

1864年,年僅23歲的莫里索就在巴黎沙龍(Salon de Paris)首次亮相,參展的兩幅風景畫廣受好評,隨後連續六年作品被選入沙龍展,這對一個藝術家來說是巨大的榮耀。

Berthe Morisot,Study, The Water's Edge,1864

Berthe Morisot,Thatched Cottage in Normandy,1865


Berthe Morisot,The Seine below the Pont d'Lena,1866

為什麼入選沙龍展這麼厲害呢?因為這個沙龍是一個官方展覽,由政府贊助,法蘭西藝術學院評審,入選即代表受到了官方認可。在今天,藝術家參加體制內展覽好像並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只要與體制扯上關係就會被批喪失了獨立性。然而現代藝術圈與18世紀不同,現代藝術家不進體制也有各種方式出名,18世紀的藝術家如果不能參加沙龍那基本就玩完了。這個差異主要是因為在19世紀以前藝術市場的不流通,畫家基本依靠貴族訂單生活,沒有藝術經紀人,也沒有畫廊,唯有通過沙龍才能被人知曉。

1864年 沙龍雕塑展區

既然沙龍是成名的唯一途徑,參展自然十分不易。首先是參展資格的限制,只有美術學院在讀學生、美術學院下屬畫室的學生(入學需參加考試,可能還要給黑心老師送錢)、美術學院註冊會員(需多次在沙龍展出並被評審團認可,新人不用想了)才有資格參與評選;其次是評選不公,暗箱操作太多,評審團把大部分入選名額都給了關係戶,導致新人永無出頭之日。

這種腐敗的推選制度直接影響了印象派的幾個窮小子,莫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都落選無數次,塞尚更是連美術學院都沒考上。印象派中很多成員搞叛逆,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想進體制也進不去,反正也出不了名,不如放飛自我。

莫里索與印象派的其他人不同,她本已被沙龍認可(能被選上可能也和她良好的出生有關),卻放棄現有的榮耀追求自我,這或許需要更大的勇氣。

印象派的忠實夥伴

1874年春天,印象派的首次展覽在攝影師Nadar的工作室舉辦。為了表示展覽獨立於官方沙龍之外,取名“獨立者”(les Indépendants),開展於沙龍之前,這種前所未有的舉動引起公眾一片譁然。

印象派首次覽的目錄首頁

“地點:卡普新大道35號;時間:1874年4月15日到5月15日;目錄價格:5毛一本;入場門票:1法郎”

“獨立者”一共有30個畫家參展,展出了165幅作品,其中莫里索展出了12幅作品。其他參展畫家還有塞尚(Paul Cézanne)、德加(Edgar Degas)、莫奈(Claude Monet)、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西斯萊(Alfred Sisley)。

Berthe Morisot,The Cradle,1872

Berthe Morisot,Woman and child on the balcony,1872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Chicago, IL, US

Berthe Morisot,Hide and Seek,1873

(以上為莫里索參加印象派首次展覽的作品)

展覽惡評如潮,一位名叫Louis Leroy的批評家以莫奈的《日出·印象》(Impression, Sunrise)挖苦參展的都是“印象主義”畫家,作品根本就沒畫完,全憑印象亂畫。

至此之後,大家都開始用“印象主義”來稱呼,也不管這些藝術家是否樂意。德加就一直很討厭這個戲謔的名字,他更喜歡被叫做“獨立者”。

Claude Monet, Impression, Impression, Sunrise,1872,

從1874年起,印象派的每次展覽莫里索都沒缺席,只錯過了1878年那一次,因為那年她的女兒出生了。

作為團體中唯一的女性,莫里索經常被汙衊中傷,指責她缺少“女性的美德”。有一次甚至被罵是妓女,小夥伴畢沙羅當面就給了誹謗者一拳。

摯友馬奈

馬奈(édouard Manet)不僅是莫斯利的摯友,還是她的大伯子。莫里索在1874年嫁給了馬奈的弟弟Eugène Manet(33歲才結婚,結的夠晚的),但早在1868年就和馬奈成為了好友。

馬奈十分欣賞莫里索姐妹的藝術才華,曾在書信中稱她們十分迷人,並對她們不是男人,不能在畫壇大施拳腳表示惋惜。兩人書信往來頻繁,馬奈曾送給莫里索一個畫架當聖誕禮物,還為她畫了好幾幅肖像畫,其中一幅莫里索一襲黑衣的最為出名。

Edouard Manet,Berthe Morisot with a bouquet of violets,1872

Musée d'Orsay, Paris, France

儘管馬奈被尊為大師,莫里索通常被視為他的追隨者,許多資料顯示兩人的關係其實是平等互惠的。莫里索鮮明的個人風格和構圖方式給馬奈帶來了許多啟發,還說服馬奈嘗試外光派繪畫,介紹他與印象派的藝術家們相識。

既然兩人如此投緣,怎麼就沒走到一起呢?事實上莫里索確實一直對馬奈有好感,但無奈馬奈已婚,也並不想離婚,所以兩人始終沒有逾越朋友的界限。不過馬奈這個人是出了名的浪,是身患性病的夜店小王子,真結婚了也不一定會幸福。

莫里索與馬奈弟弟的婚姻就很幸福,馬奈兄弟的父親是大法官,門當戶對,弟弟也是畫家(只是沒哥哥出名),一直很支持老婆的繪畫事業。(怎麼覺得這位頭上有點泛綠光)

莫里索與丈夫女兒,大約攝於1881年

莫里索婚後有一個女兒Julie,隨後成為了媽媽很多畫的主題。莫里索也畫了許多女兒與丈夫在一起的畫,一家人其樂融融。Julie長大後於1987年出版了回憶錄Growing Up with the Impressionists: The Diary of Julie Manet,記錄了自己成長記憶中的印象派畫家們。

Berthe Morisot,Julie Manet and her Nurse,1880

Berthe Morisot,Eugene Manet with his daughter at Bougival,1881

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 France

Berthe Morisot,Julie and Eugene Manet,1883

Berthe Morisot,Julie Manet with a straw hat,1892

Berthe Morisot,Julie Playing a Violin,1893

Berthe Morisot,Julie Daydreaming,1894

色彩大師

莫里索的畫尺寸都比較小,通常運用油畫、水彩和色粉筆多種媒介作畫。在1880年左右,她開始不用顏料把畫布填滿,這種方式馬奈也試驗過一段時間。她從快速的短筆觸轉向長筆觸勾勒形象,作品中形體的邊緣通常呈現未完成的狀態,給人以想象的空間。

莫里索擅於運用顏色來營造空間感和縱深感。儘管她的用色並不算豐富,卻被公認為是大師級的善於用色者("virtuoso colorist")。她的作品中常運用大量的白色,畫面顯得明亮鮮豔,與以往暗褐色調的風景畫迥異。

Berthe Morisot,After Luncheon,1881

Berthe Morisot,Playing in the Sand,1882

Berthe Morisot,The Port of Nice,1882

這種差異是因為印象派帶來了色彩體系從固有色到條件色的變化,即意識到色彩是由照射在物體上的光線決定,而非物體固有的色彩。藝術家們不再通過色彩明度變化來表現明暗,而改用不同的顏色特質來表現光影,通常認為陰影中的顏色是光線的補色。明度處於中間值的顏色最能體現本身的色彩特質,這就是為什麼印象派畫家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白色。

Berthe Morisot,The Fable,1883

Berthe Morisot,The Quay at Bougival,1883

Berthe Morisot,Roses Tremieres (Hollyhocks),1884

女性氣息

由於女性身份與所在階級的限制,莫里索的畫通常表現家庭生活,充滿了溫柔的女性氣息,極少畫街景與裸體。畫中的女人們有的在餐廳忙碌、有的參加舞會對鏡梳妝、有的在做針線活、晾曬衣物,孩子們則嬉笑玩鬧,一片安靜祥和的氣氛。

Berthe Morisot,In the Dining Room,1875


Berthe Morisot,At the Ball,1875

Berthe Morisot,Young Woman Powdering her Face,1877

Berthe Morisot,Pasie sewing in Bougival's Garden

Berthe Morisot,Woman Hanging out the Wash,1881

Berthe Morisot,Red haired girl sitting on a verand

Berthe Morisot,Children at the Basin,1886

和另一位印象派女畫家Mary Cassatt一樣,莫里索喜歡畫家人和朋友,例如她的女兒Julie和姐姐 Edma都是常見的模特。

Berthe Morisot,Two Sisters on a Couch,1869

Berthe Morisot,The Artist's Sister Edma with Her Daughter Jeanne,1872

Berthe Morisot,The Sewing Lesson (aka The Artist's Daughter, Julie, with Her Nanny),1884

患病離世

1895年3月2日,莫里索在巴黎死於肺炎,據說是在照料患有相似疾病的女兒時染上的,死後被埋葬在巴黎的帕西墓園(Passy Cemetery)。

莫里索16歲的女兒Julie

莫里索害怕16歲的女兒在自己死後無人照料,臨終前囑託法國象徵主義詩人斯特芳·馬拉美做女兒的監護人。兩人的友誼十分深厚,馬拉美對這位才華橫溢的女性的敬愛在兩人的書信中溢於言表。

馬拉美在莫里索離世後為她寫了一段話,或許可以作為她多彩人生的總結:

“一些在鬥爭中把她視作同志的早期印象派大師評價說,這位技巧卓越的女畫家,樂於同他們任何人並肩戰鬥,同整整一代的繪畫是完美的聯繫在一起。”

Pierre-Auguste Renoir,Berthe Morisot and Her Daughter Julie Manet,1894

(莫里索去世前一年,雷諾阿畫的莫里索母女)

新浪微博:artag醬

轉載或合作請聯繫artag_09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