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霸王辉煌不在:为什么现在是苏霍伊天下,米格战斗机哪去了?

在2014年3月1日,米格战机之父,米格设计局名誉总设计师,罗斯季斯拉夫·别利亚科夫去世。他所有工作经历都与米格飞机分不开,研制了米格3、米格15、米格17、米格19,米格27、米格-21、米格-23战斗机;米格-29前线战斗机;米格-25、米格-31截击机;以及第五代战斗机验证机米格1.44。

人们在纪念这位伟大的飞机设计师的同时,发现一个巨大的问题,相比起苏霍伊的“苏”系列战斗机,米高扬飞机设计局的“米格”系列战机是越来越少了。目前在俄罗斯空天军中,“米格”系列战机的服役数量、新增订单数量大幅度少于“苏”系列战斗机。在国际市场上,“米格”系列战机的竞争力也明显不及“苏”系列战斗机,换言之,“米格”系列战机逐步是日落西山了。

实际上,原本米高扬飞机设计局是苏联航空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员,它设计制造的各类战机长期以来都是苏联空军中的主力机型,地位甚至一度力压苏霍伊设计局。米格设计局最辉煌的战斗机型号是米格-21,这是苏联设计的一种单发轻型2倍音速战斗机,是一款廉价又强大的第二代战斗机,从1958年正式装备,总产量超过2.2万架,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喷气战斗机。为了追求2倍音速,米格-21的结构极为简单,基本上就是一根带翅膀的喷气发动机,有个飞行员骑在上面,因而被很多人称之为“载人火箭”。

即使后来苏霍伊设计局研发的苏-27战斗机大获成功,斩获苏联空军PFI项目。米高扬飞机设计局却凭借着它的地位、人脉,成功说服苏联国防部将PFI项目分为重型PFI和轻型PFI项目,以求“高低搭配”。这样一来,米高扬飞机设计局的米格-29战机就能毫无悬念的斩获轻型PFI的订单。从中就不难看出,米高扬飞机设计局当时在苏联的地位了。

不过,也并不是说米高扬飞机设计局是凭借非技术以外的原因获得在苏联航空工业中的地位。苏联解体前米高扬飞机设计局提出的米格1.44第五代战机很早就被苏联空军认可,并得到了国家拨款,发展前景明显大于苏霍伊设计局设计制造的苏-47“金雕”战斗机。如果按照这种发展势头,米高扬飞机设计局虽说不能全面压制苏霍伊设计局,但至少也是能确保第一位置的。

可惜一切都没有如果,苏联的轰然解体,令苏联引以为豪的军工产业支离破碎,其中航空工业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米高扬飞机设计局和苏霍伊设计局在这场巨变中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元气大伤。

由于米格-23、米格-29等设计局“拳头”产品在海湾战场、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战场,以及科索沃战场上表现不佳,又失去了俄罗斯海军的固定翼舰载机订单,中国市场也被苏霍伊设计局夺去,设计局的经营状况和口碑也因此雪上加霜。

由于国内市场严重萎缩,米高扬和苏霍伊两家设计局的复兴梦想只能寄予在开拓国际市场上。最终的结果是,苏霍伊设计局的“苏”系列战斗机连续获得中、印两国的大批订单,而米高扬飞机设计局的“米”系列战斗机始终没有实现大规模出口。苏霍伊的“苏”系列战斗机依靠出口得到资金,得以不断进行改进,改进后又获得更多的订单,循环往复,进入一个比较良性的发展阶段。

而米格系列战斗机则因为出口规模较小,发展资金明显不足,最终也逐步被“苏”系列战斗机甩在身后,这些年来这种差距还一直在不断加大,令人无限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