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后,学物理者还知道杨振宁,但可能无人知道邓稼先

几百年后,学物理者还知道杨振宁,但可能无人知道邓稼先!

这个话当然没错,论物理学的成就,杨振宁确实比邓稼先高。但是,说这个话就没有意思了,甚至是透着坏。

邓稼先和杨振宁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是朋友,是同学,还是同乡。他们两个从初中开始就是同学,一直到去美国留学,两人还在同一所学校读书。 他们都是罕见的少年天才,所以被教育部选中去美国公费留学。在美国留学生活结束后,两人因不同的选择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邓稼先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心系祖国的他毅然决定回国。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民经济落后。新中国还遭受到来自美国、苏联的核威胁,国家安全受到严峻挑战。邓稼先深知核武器的战略作用,他回国后,毅然投身于核弹的研制,为中国的核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什么要把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呢?无非就是想说邓稼先回国了,杨振宁没回国。

邓稼先回国,当然是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但杨振宁不回国就不爱国吗?

回不回国,什么时候回国,每个人的情况不同,现在看来,杨振宁选择做出成绩再回国是更好的选择,他在国外做出成绩,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他学成之后回国,有了更大的影响力,能够更大层面的帮助中国。

事实上,杨振宁在国外时,就做过很多事。

有一年,莫伟向时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写了一封信,在信里他介绍了当时一些海外华人的情况,他说:“海外华人有很多,这些人对中国不了解,都有私心。莫伟说,据我了解,这些华人科学家里面只有两个人是完全没有私心,只有这两个人一心一意希望中国好,他们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莫伟还说,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海外总是关心中国的发展,到处为中国说好话,在一些国际会议上,遇见对中国的攻击,杨振宁和李政道曾经气愤的退场,以示抗议。”

除此这外,他对中国的贡献也很多,这里就不再复述了,反正有些人就是选择性失明的。

此外,杨振宁的学术成就也特别高。他是有可能进物理史前五的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之后,就是杨振宁这一批了。中国人能出这样杰出的人物,能够对人类文明做出这样的贡献,难道每个中国人不因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吗,想到世界上活着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就在我们中国,这不是莫大的荣幸吗?

那杨振宁为什么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

跟杨振宁的数学特别好有关。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就是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华罗庚、陈省身都听过他的课。

杨武之在群论方面尤其突出。但当时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群论没什么用,是“群祸”有意思的是,父亲杨武之也不太赞成杨振宁过多的学习数学,因为他认为数学不够实用,像诺贝尔就没有设数学奖。可杨振宁已经深深迷上了数学。

1983年,杨振宁向中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时,就专门提到了一个人。

他说:“有一位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我记得,我读了他写的关于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

刘薰宇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跟教育家,中国那个年代的科学大师基本上都受过他的影响。

数学家谷超豪就说:记得看了刘熏宇的《数学的园地》,其中有一段讲述了微积分思想,从什么是速度讲起。当时我自以为很懂得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然而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原来真正的速度概念要用微积分才能深入了解,于是对数学愈发地感兴趣了。”

可见,一本好的数学书能够让孩子爱上数学。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有一个问题,他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为什么在条件那么差的时候,中国反而出现了一批大师呢?

是不是跟他们使用的教材特别优秀呢?

有人就专门找来了刘熏宇的书给自家小孩看,小孩正在上六年级,平时也补习数学,但是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他看这个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平时,他是坐十五分钟就要挪屁股的。

这套书一共有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小孩上六年级后,就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这个书合适小学生以及初中生,可以做为他们的自学教材。而且因为是中国数学家写的,所以里面有很多中国的数学妙题。比如什么是“八仙过海”和“韩信点兵”?

大家可以给自己的孩子看看这本激励了世界最牛物理学家的数学启蒙书,价格也不贵,三册只要68,包邮到家。

点下面的链接参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