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寧鐵騎——明末最無敵的騎兵團

關寧鐵騎最被低估的是它的歷史意義,最被認可的是它曾縱橫整個中國的戰鬥力。

主角登場前

關寧鐵騎的出現是在天啟末年,在此之前遼東的形勢,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一邊倒。

從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以來,十年之間,明朝在遼東的作戰全都被壓著打,尤其是薩爾滸之戰,明朝主力軍幾乎被全殲。

但逢野戰,明軍必敗,而且是慘敗。遼東經略王在晉在那待了幾個月,被欺負地受不了了。他上書說,遼東不要了,遼西也不要了,在山海關設防吧。

山海關在河北秦皇島東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離北京有多近。王在晉的意思就是眼不見為淨,守住門口就行了。被打成這樣,也是難為他。

所以到了天啟皇帝這兒,明朝和後金就打不起來了——實在打不過。

於是,朝廷就想了個辦法,修碉堡,拉戰線,打不過,那就防死你。然後朝廷每年在遼東投入六百多萬兩軍費,開始浩浩蕩蕩地修碉堡。結果,後金軍一來,碉堡該垮還是垮,反而成了後金軍的移動補給站。

主角登場

一般到了這種局面,要麼就是徹底玩完,要麼就是有人救場。萬幸,明朝沒有玩完,因為主角就要登場了。

天啟七年(1627年),崇禎帝即位,袁崇煥被二次啟用,督師薊遼。

關寧鐵騎其實是祖大壽最先創建的,蒙古難民逃到遼東時,他收編了其中的精銳,然後加以訓練,一直當親兵用。直到袁崇煥到了遼東,才開始重新整編,所謂“以遼人守遼土”。

主角來了,那就該打了。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來了。

去年,努爾哈赤被明軍大炮轟倒在寧遠城下,回去不久就死了(大炮守碉堡還是有點用的)。但是,皇太極是不服的。他知道明軍唯一能看的就是在城頭開炮,所以只要後金軍衝到城下個,明軍必敗無疑。事實,也確實如此,起碼在此之前。

一刀一槍拼命

皇太極又一次來到寧遠城下,他本來先去的錦州,後來覺得那邊不好欺負,就又來了寧遠,也許還是想替他爹報仇。

滿桂和祖大壽已經在寧遠城頭準備好了,人齊了,那就打吧。

後金軍開始攻城,明軍開始放炮,然後後金軍衝到城壕,明軍開始潰敗,後金軍開始追著明軍砍。這是開戰前,每個後金兵的想法。

可是,當他們衝到寧遠城的戰壕前時,看到的不是潰敗後撤的明軍,而是披掛整齊,神采奕奕的騎兵團。

後金軍沒見過這陣勢,愣了一下。也就一下,你明朝的戰鬥力又不是沒見過,打了十幾年了,今天你想打,那來吧。後金軍殺向這股騎兵團。

打了一天,後金軍發現不太對勁了,這支騎兵越大越有戰鬥力,而且裝備精良,每個人都有一把三眼火銃,打著打著突然拿出來射你一下,太陰了。雙方的戰鬥很快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後金軍發現這些騎兵越戰越勇,自己如果是群野狼,那他們就是戰爭機器啊。

而且城頭的明軍也在用炮阻隔後金的後繼部隊,眼看這仗就要虧本了。

皇太極無奈下令撤退。

這場戰鬥,明軍贏了,史稱“寧錦大捷”。贏的其實也不算多,雙方損失估計持平。可是關寧鐵騎的戰鬥力還是讓明朝舉國歡騰。袁崇煥上表說,“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今始一刀一槍拼命”。

從來不敢打,這次終於敢亮劍了。皇太極這次吃了關寧鐵騎的虧,但他沒想到,這只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