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猛找茬,吴磊“玩不起”,这届慢综艺怎么了

“心灵治愈变职场内斗”

看完最新一季的《亲爱的客栈》,追惯慢综艺的观众着实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感受。

以“慢下来,去生活”为宗旨的《亲爱的客栈》,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通过艺人经营客栈,让他们感受到不同以往“密密麻麻档期、忙碌转场”的闲适生活。曾一度被观众誉为是散文诗般宁静的节目。

但第三季一开始,节目摇身一变,除了继续把经营客栈作为主线,却开始频繁上演残酷的职场“宫斗”。

第一期的管家考核,第二期组队PK制作PPT,第三期迎接客人同时开启淘汰赛制……什么岁月静好,什么温暖治愈,通通消失殆尽,只剩无尽的战火和硝烟。

节目也通过片面剪辑,塑造人设引起争议。

李兰迪,从实力小花,变成了

心机女

吴磊弟弟,因为认真竞争成了“好胜心强,玩不起”

林心如,被骂阴阳怪气

最惨的,还是刘涛

“黑化”的暖心涛姐,成了没有感情的职场女魔头。认理不认人,一切向工作看齐。

对员工的压制管理、严格监控,活像是销售公司天天带着你喊“业绩第一”的黑心老板。

节目组还我前两季的涛姐!

本来定位为“给在大城市喧嚣的环境中心灵疲惫的人一个放假的港湾”的第三季“客栈”,蜕变成——最全方面向职场新人贩售“职场焦虑”的工作图鉴。

慢综艺怎么又“快”起来了?

国产综艺的扎堆式变化,一切都有迹可循。

《跑男》大火的那些年,各个频道都是把嘉宾往死里整的挑战类综艺。互撕名牌、极限运动,每档节目都以“玩得就是心跳”的方式来刺激眼球。

《极限挑战》

后来萌娃当道,可爱的小朋友又成了制片方竞相争抢的对象。明星爸妈妈轮番带娃,连未婚未育未成年的艺人都作为嘉宾,加入了亲子类综艺。

到如今,当诗意和远方成为向往,在这个人们需要不断寻找精神寄托的时代,综艺也放弃了追逐奔跑的快节奏,喘了一口气,打出“慢生活”的名号,开始回归田园生活。

找一处风景优美、地广人稀的小众地点,占一座房,以拍记录片的耐心做饭,唠嗑的时候撒撒鸡汤。

即使是经营客栈或餐厅,都以开心为主赚钱为辅。

以《向往的生活》为例,节目将“高高在上”的明星放到“三个男人一条狗,几个朋友一口锅”的乡村生活,处处散发着农家乐般的温暖。

然而,不到三年,慢综艺便纷纷打着“慢”的旗号,行快综艺之实。节目主题、推进的节奏、嘉宾的人物设定等都透露着急切,各种矛盾冲突和撕逼等套路不断。

明明是慢综艺,却看得观众大呼“心好累”!

褪去温暖和惬意,经“赢”成了几档慢综艺的主题。

不止《亲爱的客栈》丢掉“亲爱的”,观众们被《中餐厅》第三季中那火爆全网的“明学”管理方式支配,看着明星们学习如何端盘点单做饭当管家,为了多赚几百块绞尽脑汁,反而觉得喘不过气。

就连看似只是吃吃喝喝闲话家常的《向往的生活》,本质也变成娱乐圈新人“混脸熟大会”。

有数据统计《向往的生活》第三季一共来了53位嘉宾,最夸张的一期是《暗恋桃花源》话剧剧组12个人集体拜访。

黄磊老师还表示,来的一批人都不认识,根本说不上话,只能窝在厨房做一群人的大锅饭。这么多人的出现也令原本闲适的诗意田园变得像个拥挤的片场。有谁还向往这样的生活?

同时,慢综艺潮水汹涌,类似的综艺比如《青春旅社》《三时三餐》《野生食堂》《三个院子》层出不穷,整容般相似的节目让人审美疲劳。

于是,“用互撕冲上热搜,靠明星挽救收视”,慢综艺又走上了综艺营销的老路。

有人说慢综艺的“变脸”,观众不买账是原罪。

他们拿曾经红极一时的《花儿与少年》做例子。

第二季《花儿与少年》是“最撕逼的”,也正因如此,引起的讨论度最高。“公主病”许晴和“小心翼翼”郑爽两人之间的撕逼不合,成了节目最大的看点。

许晴因矛盾孤单痛哭

第三季一改前两季冲突模式,年龄相仿的鲜肉小花相处融洽氛围和气温暖,豆瓣评分7.6,成为系列作品最高。

但是节目却一直不温不火,收视率从跌破1开始一路降到0.3,最终因入不敷出而被叫停。

这样的强烈对比,让节目的制作方更加坚信,慢综艺只能满足小部分观众的需求,想要成为全民观众的“爆款”,只有制造争议和戏剧效果

比如“明学”爆红网络后,《中餐厅3》12期正片网络平台播放量高达30亿,连续三个月位居台综TOP1,成为今年夏天的爆款综艺。


靠着强化冲突来提高话题率的“慢综艺们”,抓住了观众看明星备受折磨而幸灾乐祸的心态,吃到了讨论度和收视率的短暂红利,口碑却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

《中餐厅 第三季》口碑暴跌

真正能让观众长久记忆的,还是那些用心做内容的综艺。

同样是经营类慢综艺,豆瓣9.2的《忘不了餐厅》里,明星嘉宾和五位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服务生组成一个“忘不了家族”,开启一场遗忘与守望的温暖碰撞,看得人笑中带泪。

还有最近回归的《幸福三重奏》第二季,也印证了好的慢综艺依然存在市场。

新请的三对夫妇依旧沿袭不同相处模式,有相伴几十年老夫老妻间的日常互怼,也有朋友般轻松的相处,以及新婚夫妻生活的磨合与适应。没有情节安排、冲突设置的轻松模样,也许才是大家最向往的生活。

张国立蹲在路边和乡亲们搭讪、陈意涵夫妇的小学生相处模式、吉娜的蹩脚东北话,一切都成为人们脑海里时常回味的小笑料。

慢综艺在于“慢”,真人秀一定要“真”。

比起刻意剪辑出的戏剧冲突、令人厌烦的社会鸡汤,真情实感的流露才触动人心。

观众并不是不能接受慢节奏,相反越是过惯了都市快节奏生活的社畜,越渴望看到岁月流逝中的美好点滴被镜头细腻捕捉。

这个社会就是什么都得有用,可快乐就没用吗?

总有观众是慢综艺的忠实簇拥者,不要用收视率和观众的选择作为自己放弃初衷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