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为什么叫好不卖座的原因找到了

《攀登者》作为2019年国庆三部献礼影片中的一部,从开始发布上映信息以来,就倍受影迷关注。不仅有百亿硬汉影星吴京的加盟,国际章(章子怡)担当女一。还有胡歌,张译,井柏然,陈龙,王景春等新老戏骨的全力演绎。从整体演员阵容来说可以说是直逼《我和我的祖国》。虽然票房15.5亿(截至到目前的统计)已经不错,但相比于《我和我的祖国》34.4亿元,《中国机长》27.4亿元票房,不得不说还差一些。今天,又仔细看了一边电影,终于发现了,其不能大卖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剧情铺陈太简单,让观众对登山事件的重要程度感知不够。

登顶珠峰作为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前因后果没有以更加宏大的国际视角和篇幅去展示,当时的情况,只是短短的几个字的铺垫,很难让观众产生同仇敌忾的共鸣。最起码的其他国家的登山场景和新闻事件与舆论的渲染没有,对国家的影响,对国家威严的影响,讲述的太过见简单。以及首次登山的历史铺垫以回忆的方式描述,让人们的历史时间轴有一定的偏差。会有错误的时间判断。不如直接叙事,直接根据假定的时间轴直接带入,让观众更容易顺着时间继续看下去。

简单的说就是,该铺垫的没铺垫到位,该复杂的弄得太简单了。用劲没用对地方。因为攀登珠峰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以个人的回忆为切入点有些偏颇了。最起码也要有足够宏大的历史观去烘托,才会给观众以足够的重视。对事件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只有有了充分的认知才能理解当时的登山队员北峰登顶的历史意义。而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荣辱。

二、登山队元老们的矛盾设置不大合理

吴京扮演的方五洲救了摄影师松林(张译)。但因为救下了松林,而松林却因为方五洲因为救他把摄像机弄丢了而心有怨恨。整部剧的矛盾就就围绕着这么一个矛盾和心结来实现。显得不是很搭调。而且大半程都很尴尬。因为对于正常人来说,这基本是不会有的恨意。这个矛盾设置的有点牵强,而且仇恨拉的很突兀。毕竟是一起拼过命的兄弟。

李国梁(井柏然)和松林(张译)之间地矛盾设计有点太儿戏。第一次拉练,就因为黑牡丹给井柏然憋气地时候多数了10秒,就体罚李国梁。这种设计只能让人看到松林地变态。感觉不到一个登山英雄地气度和宽容。虽然后买你解释了为什么特别关照他。

而通过李国梁地牺牲,才让松林良心发现般地体会到了,方五州对自己地兄弟情地设计,感觉有点用大牺牲换回小理智地尴尬。发力过猛但雷声大雨点小。也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心中还沉浸在李国梁地牺牲地时候,就因为松林地痛苦就结束了。而李国梁连个遗像和墓碑都没体现出来。

三、爱情戏太纠结而且太伤感结果太悲惨

《攀登者》里面有两端主要的感情线,一段是方五州(吴京)和徐缨(章子怡)之间的长达15年之久的感情长跑。一段是李国梁(井柏然)和黑玫瑰(曲尼次仁)的一见钟情相互之间暗生情愫的爱情。

感觉导演为了突出牺牲精神,非得弄的妻离子散不得善终。

1.方五州和徐缨本来是多好的一对。一个是首位登顶珠峰的登山英雄,一个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本来美女配英雄的绝配,非要在废旧工厂上来个大费周章的徒手攀岩大烟囱。单纯的炫技之外看不出有啥用处。方五州本来要要表白,可是话到嘴边,突然来了不速之客,一句简单的“我爱你。”生生的堵在了嗓子眼。你说观众能开心吗?这观影体验中的第一个不爽的点就在这吧。因为在刚开始,观众也能忍了。期待以后有机会,再来个策马扬鞭,情场得意。

可是后面,男主直接下放到工厂,女主还被外派留学。直接天各一方。这狗血的爱情剧情,直接让扰乱的观影情绪,不免通情男主的情绪大涨。直接对首次登山的行动的意义也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就是俗话说的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在登山途中,方五州找迷路的气象队,感觉挺容易,当观众刚想替他们高兴下的时候,直接一个大冰柱子砸下来,方五州为了保护徐缨直接硬抗看起来最少几百斤的大冰柱子,本来以挂了,后来发现手断了。这是第三个不爽的点。

最后,徐缨直接肺水肿挂掉。以悲剧告终了这个辗转反侧十几年的爱情牵挂就这样因疾而终。这也大大的刺痛了影迷的神经。可以明白导演想通过女主的牺牲来凸显登顶的不容易,以及英雄们壮烈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但这个表达很不成功,尤其时,在即将登顶的成功到来之际,你把女主给弄死了,这不是大大的减弱了胜利的喜悦吗?可以说是画蛇添足地牺牲或者说是给人添堵地设计。

2.李国梁和黑玫瑰尴尬到极点又悲伤到极点

莫名其妙的一见钟情,不过郎才女貌也算相配。不过明明杨光(胡歌)也好像喜欢黑玫瑰啊。两者相恋也是坎坷不断,黑玫瑰为了帮李国梁,反而害的他加练,这个设计很尴尬,典型的相爱相杀的误伤。而两个人在冰缝隙中的相互救援可以说是大难不死,劫后余生。正大大家为两个人的爱情即将走向正轨的时候,李国梁直接在接任登山队长后直接牺牲,不得不让人悲伤。

难道,这部剧里面就不能有爱情吗?导演,你为上让情侣们都这么个下场?如果不应该有,你为啥安排上?安排上了,你还千方百计地把人给拆散?不懂正情绪加上负情绪等于没情绪或者坏心情吗?试问看了闹心地剧情,谁愿意给你口碑打CALL。

非要让观众们正准备心花怒放地时候,你给浇一盆冷水。正准备成功高潮地时候,你来个一命呜呼,有疾而终。这纯粹地是狗尾续貂,多此一举。英雄为国奉献,为国牺牲行为生生地被拍成了妻离子散地感觉。

四、登山事件重要意义突出的不够深刻

攀登精神,不畏牺牲,为国登顶。为国正名地高尚情操,被刻画地太过粗糙。第一次登顶成功,前因后果铺垫地不够鲜明,直让人云里雾里地看到,一个队伍,牺牲的就剩下三个人。而且,只拍了登顶,没拍下山。让人感觉下山就好像一点问题都没有地轻松。可以说是虎头蛇尾。而且,成功之后,只有几张报纸的图片一笔带过。第二次登顶,也就只有大本营地几个人在那里欢呼。这对于登山英雄和登山事件地整体烘托和重视程度以及重要意义表现得不够精彩。没有一种全部观众一起参与其中的兴奋感和崇敬敢。对于个人牺牲和最后取得得成绩得比例没有掌握好。让人感觉不是有所得而是有所失。失去了爱人得悲痛,很难在最后成功得时候顿感轻松,而是心里留下了深深得情伤。让人感觉因为登顶失去了爱人。其实,这种牺牲真得不可避免吗?值得商榷。如可可以避免,那么就是有些为了牺牲而牺牲得感觉。

五、音乐配置

配乐上没有面对喜马拉雅山的壮阔激荡。爱情没有小桥流水的温情。成功没有壮怀激烈的澎湃。总之音乐老是跟不上节奏。让人感觉不解渴的感觉。给人一种全片压抑的感觉。

六、人物背景单一

人物背景介绍的太过简单。前世今生的描述都太过单薄。需要补拍的场景太多。给人感觉到的画面感严重不足。尤其是方五州,一开始就留胡子,一直到15年后还是一样的胡子。啥变化都没有。就像是,昨天登上去了,今天再登一边的感觉。

七、故事情节不细腻

对于细节的把控上太粗框。相机,化石,照片。三大主要的串联物件给人印象,全片就围绕这几个主题词在发展。其他环节的展示太少。尤其是男女主之间的长达15年的爱恋,就是一封书信就一笔带过,很难让人信服。而且,下放10几年直接一纸调令直接归队的设计让人显得太过仓促。一点内心挣扎和澎湃都没有。

而且,吴京受伤后直接让李国梁一个摄影记者当了登山队队长感觉有些突兀。

八、电影整个节奏混乱。本来能做成佛跳墙,最后成了杂烩饭。

电影主题没问题,演员没问题。通过拍摄花絮,可以看到演员们都非常拼命非常敬业。但是剧情设计,节奏把控,情节设计,剧情的兴奋点,悲情点感觉就是相互乱扯,没有一个主方向,老是让观众,刚要澎湃,就被打散,断断续续的接不上劲。刚想热泪盈眶喜极而泣,立马拽回现实,为女主生命的逝去想要痛苦流涕。眼泪还没留下来,又要欢呼雀跃成功的喜悦。还没跳起来,又看到男主在埋跟女主的定情信物(化石)。这种想跳又跳不起来,一会儿激动的想哭,一会儿又悲伤的想哭。这么分裂的情绪,让观众非常迷茫。直接导致,最后,矛盾的心情,跳出了剧情,回到了现实。

好电影最强的就是代入感。这种层次断裂的节奏很容易让观众跳戏。根本就不可能产生一气呵成,畅快淋漓观影体验。纠结从开始一直到最后。没有那种酣畅通透只有不断地纠结,一直到最后都纠结地不行。

假如方五州英雄再次成功登顶时,女主没死,两人在大本营成功牵手。来个大圆满地结局。相信能好一些吧。毕竟人们总是喜欢看到英雄不死,而且好人好报是人们的衷心的期望和祝愿。

牺牲精神和壮美事迹的融合需要一定的艺术表现和合理的配比。如果拿捏的不准就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结语:

时代呼唤英雄,时代造就英雄。向为祖国建设奉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致敬!

如何电影能够鼓舞人心,让大家产生正向共鸣,会更加的让人喜欢。祝福所有参与这部电影的演职人员在未来能够拍摄出更多的好作品!并且可以票房大麦!

用心品读,学问无处不在。

好好看剧,里面大有学问。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论文报告书,观剧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