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大漢王朝最後一個繼承諸葛亮遺願,矢志克復中原的忠義之士

建興五年(227),諸葛亮在第一次出師北伐前給後主劉禪上表,開篇寫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在諸葛亮的話語體系裡,“先帝”劉備創立的國家——今人稱之為“蜀漢”、古人稱之為“季漢”——是“先漢(西漢)”和“後漢(東漢)”的延續,這個國家佔據益州只是一種臨時狀態而已。諸葛亮之所以要北伐“中原”,正是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擺脫眼下這種臨時狀態。

此後,諸葛亮在建興六年(228年)兩次北伐,覆在建興七年(229)、建興九年(231年)、建興十二年(234年)三次北伐,直到自己病逝五丈原為止。諸葛亮“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願望雖然未能實現,但是他通過北伐解決了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問題,使北伐成為了蜀漢政權的重要國策。

諸葛亮在北伐的過程中並不是一無所獲。建興六年(228)第一次北伐時,除魏國的隴右郡、南安郡和天水郡曾短暫歸降蜀漢外,一批熟悉隴右風土人情的魏國官員也歸降了蜀漢,這批官員有姜維、梁緒、尹賞、梁虔等。這一年,姜維二十七歲,和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時同齡。從此,姜維一生為蜀漢效力,至死不渝。

發跡

姜維,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人。姜維的父親名叫姜冏,東漢末年,姜冏官至郡功曹,羌人叛亂時,姜冏領兵和羌人作戰,戰死沙場。

父親去世時,姜維年齡尚小,他是被母親撫養長大的。姜維好鄭氏學,長大後被雍州刺史闢為從事,後被朝廷賜官中郎,參本郡軍事。或許是受父親為國死難的影響,姜維對功名十分渴望,他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因此在長官眼裡,姜維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下屬。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姜維正跟著天水太守馬遵巡視屬縣。馬遵得知蜀軍犯境,諸縣投降後,對平時就不安分的姜維產生了疑心,為避免不測之禍,他和姜維不辭而別,趁夜逃到了上邽。第二天,姜維參見馬遵,卻發現馬遵不在,於是,姜維也連忙前往上邽,但到上邽城後卻被馬遵拒之門外。姜維無可奈何,只好返回冀縣,令姜維沒想到的是,冀縣也把他拒之門外。姜維走投無路,只好歸降諸葛亮。馬謖在街亭戰敗後,諸葛亮帶著姜維離開隴右返回漢中,從此,姜維離開家鄉,開始為蜀漢效力。

姜維的影視劇形象

母親得知姜維的下落後,給兒子寄信一封,讓兒子返回魏國,並送給兒子一種名叫當歸的藥材作為隱喻。姜維看完母親的書信後,心中沒有動搖,他回信道:“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此時,姜維一定想到了父親為大漢殉難的往事,也想到了自己在二十歲前身為大漢子民的過去,如今歸降蜀漢,可以重新為大漢效力,足慰平生志向了。

諸葛亮稱讚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並且“心存漢室”,是“涼州上士”,對姜維十分器重。同年(228年),姜維被諸葛亮任命為倉曹掾,加號奉義將軍,封爵當陽亭侯,遂以新的身份成為蜀漢的官員。此後,姜維跟隨諸葛亮參與歷次北伐,其軍事才能得到了歷練,與此同時,姜維也感受到了諸葛亮矢志不渝,為北伐中原奮鬥不止的精神。

建興十三年(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姜維參與撤軍行動,率軍負責斷後。同年,姜維返回成都,劉禪任命姜維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維跟隨蔣琬返回漢中,繼續諸葛亮未竟的事業。此後,蔣琬數次派遣姜維率領偏師進攻隴右,但都無功而返。五年後,蔣琬在“魏跨帶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的情況下,對國防策略做出了重大調整。蔣琬放棄諸葛亮“北定中原,還於舊都”的戰略,改用“分裂蠶食,先摧其支黨”的戰略,把涼州作為了以後北伐的目標。姜維由此以鎮西大將軍的身份領涼州刺史。

在蜀漢官員的語境中,天下依然是十三州,蜀漢佔據著益州,東吳佔據著荊州、揚州和交州,魏國佔據著涼州、冀州、青州等九州。實際上,魏國早已把涼州劃分為涼州和雍州兩個區域,與東漢時期相比,涼州西邊是羌人沒什麼變化,雍州則是西有羌人,南用蜀漢,自魏國建立以來,羌人屢次叛亂,蜀漢多次犯境,並且,羌人和蜀漢經常聯合行動,致使邊境形勢十分複雜和緊張。蔣琬之所以把“涼州”作為主動目標,正是看中了魏國在“涼州”防守薄弱,蜀漢容易取得成功。

隴右複雜的局勢

延熙九年(246年),蔣琬病逝後,姜維升任衛將軍,和大將軍費禕並錄尚書事。姜維自歸降蜀漢以來,從丞相掾吏做起,經過二十八年的緩慢升遷後,終於成為蜀漢的執政者,擁有了自主決策和行動的權利。

北伐

姜維和費禕同為繼諸葛亮、蔣琬之後的執政者,對北伐的態度卻大相徑庭。姜維熟悉隴右的風土人情,對自己的軍事能力十分自信,他主張“誘諸羌、胡以為羽翼”,以蠶食隴右。費禕則主張“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

姜維和費禕對北伐的觀點不同,姜維想要北伐,勢必遇到來自費禕的阻力。延熙十年(247年),魏國雍、涼境內的羌人發動叛亂,他們南通蜀漢,以對抗魏軍。姜維抓住戰機,決定出師北伐,費禕雖然予以支持,卻只調撥了數千兵馬。姜維出兵隴西郡,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在洮西作戰,因寡不敵眾而撤軍。不過姜維並沒有空手而歸,他帶著羌人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返回蜀漢,把羌人安置在繁縣,為蜀漢增加了人口。

延熙十二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夏侯霸害怕受牽連,無奈歸降了蜀漢。夏侯霸是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淵在定軍山戰死後,夏侯霸立志為父親報仇,長期與蜀漢作戰,但是造化弄人,他如今卻不得不投降自己的殺父仇人。

夏侯霸投奔蜀漢後,劉禪像親人一樣迎接夏侯霸的到來,他先解釋夏侯淵的死因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後指著自己的兒子們說道:“此夏侯氏之甥也。”隨後,劉禪封夏侯霸為車騎將軍,恩寵有加。

在人們的印象中,劉備家族和夏侯淵家族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為何劉禪會如此熱情接待夏侯霸呢?原來,張飛的夫人是夏侯霸的堂妹,而張飛和夏侯氏所生的兩個女兒又皆為劉禪的皇后,也就是說,劉禪的岳母的堂哥是夏侯霸,他們是貨真價實的親戚。歷史就是如此奇妙,夏侯霸無奈投奔蜀漢,卻來到自己親戚家,從此像姜維那樣與自己的故國作戰。在以後的日子裡,夏侯霸多次配合姜維北伐,使姜維又多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幫手。

夏侯氏、張氏、劉氏的姻親關係

同年(249年),姜維抓住魏國內亂的戰機,再次率領數千兵馬出兵隴西郡,在麴山修築二城,派句安、李韶等防守山城,自己聯絡羌人,以圖大舉。魏將郭淮派陳泰、徐質、鄧艾等圍困麴山,姜維率軍回援,在牛頭山安營紮寨,以圖解圍。陳泰不與姜維交戰,郭淮又從側翼包抄姜維的退路,姜維無可奈克,只得撤兵。句安、李韶等困守孤城,最終被迫投降魏軍。

延熙十三年(250年),姜維不甘心失敗,率領數千兵馬出兵西平郡,最後因不能攻克城池而退兵。

魏、蜀邊境的州郡分佈圖

姜維每次北伐只帶數千兵馬,想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卻無可奈何,畢竟,他的頂頭上司大將軍費禕不支持北伐。延熙十六年(253年),一個意外改變了現狀。這年初,費禕被魏國降人郭循刺殺,姜維大舉北伐的阻力就此消失。

幾個月後,姜維響應吳將諸葛恪大舉北伐魏國的行動,率領數萬大軍出兵南安郡,把豲道縣(南安郡的郡治)團團圍住。魏將陳泰率軍救援南安郡,抵達洛門後,姜維一怕退路被段,二則糧草耗盡,只得撤兵。

延熙十六年(253年),姜維北伐路線圖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維率領數萬大軍出兵隴西郡,魏將李簡以狄道投降姜維,姜維隨後進兵襄武(隴西郡的郡治),斬殺魏將徐質,威震隴右郡縣。隴右郡縣紛紛歸降姜維,姜維撤兵時,把河關縣、狄道縣和臨洮縣的百姓全部遷到蜀漢,再次為蜀漢增加了人口。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維北伐路線圖

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維趁司馬師去世,司馬昭掌權未穩之際,再次率領數萬大軍出兵隴西郡。姜維抵達枹罕後,迅速向東進兵,在洮西大敗魏將王經。王經損失數萬兵馬,帶著剩下的萬餘人退保狄道,姜維趁勝猛追,把狄道圍困起來。

王經在洮西大敗震驚魏國朝野,司馬昭不僅派出了老將鄧艾,還派出了叔叔司馬孚,以全力增援隴西郡。諸將畏懼姜維的兵威,為保險起見,他們紛紛提議據險自保,等姜維勢衰後再救援狄道,陳泰則認為姜維孤軍深入,糧運不濟,不能持久,決定抄小道救援狄道。陳泰按照計劃行事,順利抵達狄道東南的高山上,和狄道城內的王經形成內外夾擊姜維之勢,姜維見狀,遂從狄道撤兵,屯兵鍾提。

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維北伐路線圖

延熙十九年(256年),劉禪嘉獎姜維的戰功,晉升姜維為大將軍,姜維由此掌握了蜀漢的最高軍權。

不久,姜維和鎮守漢中的胡濟約定一起出兵天水郡,會師上邽,以期取得更大地勝利。到了出兵的日子,姜維從鍾提出發,一路急行軍趕往上邽,但當他抵達祁山後,卻得知鄧艾已經在上邽做好了防守的準備。隨後,姜維迅速回師,取道董亭北上,做出進攻豲道的姿態,以吸引上邽分兵增援豲道。

鄧艾見狀,連忙率軍增援豲道,屯兵武城山,以阻擋姜維的去路。姜維見目的已經達到,便趁夜渡過渭水東行,沿著偏僻山道偷襲上邽。鄧艾一看姜維沒了蹤影,就知道姜維一定是又向上邽進兵了,他於是又連忙率軍返回上邽。就這樣,兩個軍事才能卓越的男人在隴右的山道間來回穿梭,為自己爭取著決定戰爭勝負的每一分每一秒,上演了一場“三國版奔跑吧兄弟”。最終,鄧艾提前返回上邽,在段谷攔住了姜維的去路。

在姜維與鄧艾鬥智鬥勇的這段時間裡,胡濟始終沒有任何動靜,姜維於是不得不指揮疲憊至極的孤軍,和以逸待勞的鄧艾展開了決戰。結果可想而知,鄧艾取得大勝,姜維慘敗而歸,計劃完全泡湯。

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維北伐路線圖

胡濟放姜維鴿子,對姜維袖手旁觀,實際上是蜀漢官員反對姜維連年北伐的冰山一角。自費禕死後,“多技藝,挾數術”的侍中、尚書令陳祇逐漸受到劉禪的寵信,陳祇勾結宦官黃皓弄權,造成蜀漢政治走向衰落,諸葛亮主政時政清人和、積極進取的局面從此消失不見,代之以人心渙散和安於現狀,還有爭權奪利。譙周作《仇國論》,公然把蜀漢稱作“因餘之小國”,反之,譙周把蜀漢的敵人稱作比作“肇建之大國”,借“伏愚子”之口表達了“如遂極武黷徵,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的觀點。

姜維在段谷慘敗,反對北伐的蜀漢官員趁機向姜維發難,姜維不得不自求貶削,辭掉大將軍之位,降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段谷之敗雖然使姜維北伐受挫,但是姜維並沒有因此氣餒。轉過年來(257年),諸葛誕在淮南發動叛亂,司馬昭調走關中的兵馬平叛,姜維再次抓住戰機,率領數萬兵馬出兵駱穀道,徑至沈嶺,圍困長城。駐守長城的魏將司馬望(司馬昭的堂弟)雖然兵微將寡,但是他堅守城池,不給姜維一點破綻。不久,鄧艾自隴右率軍增援長城,和司馬師會師,使長城轉危為安。此後,任姜維怎麼挑戰,司馬望和鄧艾都不出戰,姜維也只好堅守不退,魏軍和蜀軍就此形成對峙的局面。

景耀元年(258年)春,司馬昭平定諸葛誕叛亂,姜維聞訊,旋即撤兵回國。這次北伐是姜維唯一一次在關中作戰,他一定是想實現諸葛亮“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遺願,然而,魏軍的實力畢竟太強,姜維只能東望長安而已。

延熙二十年(257年),姜維北伐路線圖

姜維班師後,劉禪念其有殺敵之功,復晉升姜維為大將軍。面對北伐難成的局面,姜維建議朝廷制定新的國防策略,他改變錯守諸圍,據敵於外的舊制,採用斂兵聚谷、堅壁清野的策略,同時部署遊軍並進以伺敵軍之虛;以使敵人“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當敵軍引退時,“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對姜維的這個建議,朝廷採納了,於是,一個新的防禦體系開始形成。朝廷把胡濟從漢中調到漢壽,在漢中只留下王含駐守樂城、蔣斌駐守漢城。朝廷還把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作為前沿警戒,防範魏軍的進犯。也就是說,漢中從此不再是屯兵地點,漢中和成都之間的漢壽成了新的屯兵地點。

對姜維這個收縮戰線的策略,後世多持批評態度,認為姜維的這個策略導致了魏軍能夠長驅直入蜀漢,姜維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之一。根據饒勝文的觀點,“姜維此舉,說是為防備魏軍進攻而採取的‘殄敵之術’,但考慮到過去十年的時間裡,蜀軍一直採取主動進攻,曹魏內部變故頻仍,無遑出擊,所以,姜維此舉的重點應不在防備魏軍進攻,而是將他能動用的有限的軍隊,集中成一支機動兵力,以便伺機再出。”

我相信,以姜維一貫的作戰風格來看,姜維並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大將軍,他一定是想集結更多地兵力北伐魏國。果然四年後,景耀五年(262年),姜維率領整合後的軍隊再次出兵隴西郡。在侯和,姜維遇到了他的宿敵鄧艾,兩軍一番激戰後,姜維不敵,失敗而歸,屯兵沓中。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北伐路線圖

姜維之所以沒按照慣例回成都,是因為他不敢再回成都了。此時,陳祇已經去世,黃皓已經專權,黃皓正謀劃著廢掉姜維的大將軍之位,就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是黃皓的支持者。

在蜀漢百姓的眼中,諸葛瞻就是諸葛亮的化身,史載“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然而,諸葛瞻讓百姓們失望了,他不僅放棄了父親“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還對黃皓專權“無能匡矯”,甚至隨波逐流,站到了姜維的對立面。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在朝廷再也容身之地,一種“羈旅託國”之感油然而生。他一生十餘次北伐,像諸葛亮那樣為“興復漢室”而奮鬥,諷刺的是,“漢室”最終拋棄了他。從此,姜維不再北伐,蜀漢從“益州”徹底蛻變成“因餘之小國”。

蜀漢既然放棄了“天下”,自甘居“三分”之一,那麼,它存在的意義便消失了。一年後(263年),司馬昭派鄧艾、鍾會討伐蜀國,劉禪投降,蜀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