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花”落四家,長安新能源讓出控股權

12月3日,長安汽車(000625)發佈晚間公告,稱全資子公司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長安新能源”)擬引入南京潤科、長新基金、兩江基金、南方工業基金作為戰略投資者,四方股東分別擬增資10億元、10億元、7.4億元、1億元。

同時,長安新能源的官微也發佈消息,稱增資簽約活動成功舉行。據瞭解,長安新能源本次融資於2019年11月已經完成。至此,一直盛傳的長安新能源混改的消息終於在長安新能源CS15 E-Pro12月10日上市前夕落下帷幕。

從四家股東背景來看,南京潤科為南京溧水經開區地方國資背景,長新股權基金和兩江基金則為重慶兩江新區地方國資背景,南方工業基金則兼具央企、地方國資和民營資本混合屬性。簡而言之,就是要確保新股東進入混改企業後,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增資後,長安汽車持有的新能源科技公司股權比例將由100%稀釋到48.95%。也就是說,增資完成後,這四家國資背景的股東實現控股,而長安新能源將由長安汽車的全資子公司變為聯營公司。預計放棄權利事項對公司合併報表產生的影響,為增加淨利潤22.91億元。

混改落槌

此前的10月2日,長安新能源的增資項目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線上掛牌公示。公示期內至少要徵集到2家符合資格條件、接受全部增資條件並經增資人確認的最終投資人(其中,單個投資人投資金額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才能簽訂增資協議。

為什麼要引入戰略投資者?長安汽車表示,新能源汽車市場已成為國內外整車企業必爭之地,市場競爭激烈,新能源科技公司單獨依靠長安汽車來發展新能源業務難度會持續加大。

而且,作為入圍國家第四批混改試點名單的央企,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家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汽車央企,在國家非常明確的政策方向下,混改勢所必然。就在5月,第四批共160家混改試點企業名單已經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今年要在前三批混改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數量、擴展領域,啟動開展第四批混改試點工作。

所以,長安新能源總經理楊大勇表示,“非常感謝中央和地方對公司在本輪改革中的大力支持,也十分感謝投資商對長安新能源的信任。本次融資的順利完成,是對長安新能源團隊長久努力的認可,公司的高質量產品得到了投資商、市場以及消費者的一致好評。同時,為提振員工信心,我們還在積極推進員工持股的進程。”

巧合的是,就在今日,奇瑞汽車也發佈了混改消息。傳聞中的青島五道口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企業(有限合夥)成為奇瑞汽車和奇瑞控股的控股方,控股比例均為51%,這也是汽車行業內混改進程實質性的突破之一。而長安新能源的混改作為央企混改第一家,與奇瑞混改幾乎同時,也表明行業越來越開放,混改的攻堅戰也在股比全面放開的前夕吹響集結號。可謂:與其被動變革,不如主動求變。

還有一個因素是,長安汽車2017年10月啟動新能源“香格里拉計劃”佈局以來,出於巨大的研發投入壓力,也一直在尋求引入戰略合作伙伴。而作為長安汽車“香格里拉計劃”的重要支撐,長安新能源財務虧損壓力很大。據長安汽車公告顯示,截止今年10月31日,長安新能源的資產總額為26.83億元,而負債總額為22.5億元,淨利潤虧損5.79億。對於資金的需求,也是相當強烈。

混改簽約後,除了股權的變更,更重要的是,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法人治理機制、經營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才能進一步增強新能源科技公司核心競爭力,助推長安新能源汽車業務的發展。這個任務還是相當考驗新進入的控股方的。

此外,如何增強長安新能源的發展活力,提高其運營效率,加速整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資源,並不斷拓展產業鏈發展空間,實現順利轉型,也是新股東入股後要進一步深化的。

創新和產品才是根本

其實新能源領域的發展,自今年6月25日新能源補貼退坡後,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四連降”,降幅也越來越大,對於新能源車企的考驗也越來越嚴峻,對於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產品方面,長安也加快了進入市場的節奏。比如,10月27日,通過一場“長安集體婚禮”活動,長安新能源CS15 E-Pro正式開始預售,補貼後預售價格為11.99萬元。這個預售價,明確對標小型純電SUV領域中的大哥比亞迪元EV。

而且,自2018年5月28日註冊以來,長安新能源陸續上市了多款產品,包括CS75 PHEV、逸動EV系列、奔奔EV系列、CS15 EV系列、逸動ET等等。在新能源領域很普遍的大客戶的開拓方面,長安新能源也不遺餘力,逸動EV進入了重慶市企業單位、溫州市政府等單位的採購訂單,包括出行平臺國家隊——T3出行。

但是,我們也看到長安的新能源銷售數據並不亮眼。根據乘聯會的數據,今年1~10月,長安逸動EV累計銷量為19750輛,算是不錯,但CS15 BEV不過1590輛。而PHEV車型,基本上沒有數據。所以,長安在新能源領域的突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除了主力逸動EV,12月10日即將上市的CS15 E-Pro,廣州車展全球首發的E-Rock,以及剛剛公佈無偽諜照的E-Star,都將陸續導入市場。據悉,這三款產品將和另一款尚未公佈的旗艦產品E-Life組成E家族。E家族系列產品,是長安新能源基於長安燃油版車型開發的電動車型,並且進行了重新命名。

而長安的新能源專用平臺,將於2020年才能推出,這三個平臺的內部代號為EPA0小平臺、EPA1中平臺、EPA2大平臺。其中,EPA0小平臺將只開發轎車。

長安新能源的強項在電池安全方面,通過攻克電池安全、壽命管理及大數據採集分析等關鍵技術,提出了系統性解決方案—“電池管家”。據估計,隨著電池管家計劃的實施,長安新能源將讓電池使用壽命延長20%。

對外,長安新能源將為用戶提供電池管家一體化服務,服務包括電芯終身質保(不限首位車主)+車電分離銷售+優惠用電福利+官方二手車服務,目的在於,減輕用戶買車壓力、提升用車體驗、讓換車更省心。

另外,去年9月,長安新能源還與國網電動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在充電生態系統方面,雙發將聯合研發下一代大功率充電系統。簡單來說,聯合研發下一代大功率充電系統電動好處在於,使用大功率充電系統將節省充電的時間和成本,今後車主們會有更快更方便的充電體驗。

其實,簽署協議後,國網電動配合長安新能源為用戶提供充電解決方案和車輛租賃、銷售方案等,除了為用戶帶來更經濟、更便捷的用車體驗,這也是構建產業生態圈的常規合作做法。畢竟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車企和基礎設施建設公司共同探索是必然的,長安新能源汽車平臺與充電平臺數據互通和共享也是可以想見的。此外,將來還能共享共同開發市場所獲取的產品、客戶信息等公共關係資源,好處顯而易見。

但是,相比廣汽新能源的第二代電動車專用平臺GEP2.0,長安應該明顯感到了壓力。因為基於GEP2.0打造的Aion LX,搭載前後雙“三合一”電驅系統,NEDC續航里程650公里,百公里加速3.9s。並且搭載ADiGO(智駕互聯)系統,支持L3級別自動駕駛。廣汽新能源還宣稱,平臺技術領先對手整整兩代。

所以,作為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長安新能源只有做好技術創新,推出更有實力的產品,才能不落人後。引入戰略投資者,加快研發步伐,已經是長安新能源的當務之急。

據瞭解,長安新能源計劃在未來三年,累計投入100億元,加快推進新能源專屬平臺的打造以及新能源與智能化的融合。這次,長安新能源總經理楊大勇信心滿滿,表示完成融資後,長安新能源將立志成為國內一流的“新一代電動汽車專家”,以用戶為本,為用戶提供舒適、便捷、經濟的智慧出行解決方案。但在激烈的競爭下,僅靠引入戰略投資者,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創新和產品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