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竹名师|龙岩学院师范学院林燕:“舞台”上的良师“舞台”下的诤友

人物名片



林燕,师范教育学院音乐系教师,承担《中国民族音乐》、《乐理》、《乐理与视唱练耳》等课程教学工作。曾获2016年福建省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竞赛人文社科组二等奖(排名第一),2019年福建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人文社科组一等奖;龙岩市教学系统2014-2016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龙岩市优秀教师称号;龙岩学院第一届“金竹奖”奖教金、首届“金竹名师”。



凌启淡校长为“金竹名师”林燕(中)和陈琳(右)颁奖


“舞台”上的良师 “舞台”下的诤友

——记“金竹名师”获得者、师范教育学院林燕


“她的课非常生动,连非专业的人都听得懂。”同是师范学院的姜燕琴老师回忆起第一次听林燕老师的课,仍觉得趣味无穷。

在此之前,她对林燕老师还不熟悉,第一次听课的时候,没有PPT,林燕就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姜燕琴惊讶地发现,林燕可以准确地说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她了解学生,也了解如何上课,讲课深入浅出,学生们的回应也很踊跃。”姜燕琴介绍说,“后来才知道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

林燕参加学校选拔省赛的比赛教学画面

有精细的准备,才能呈现出生动的课堂,林燕的课堂总是载歌载舞。谈到乐理知识,她用一根皮筋来解释音高的变化;谈到民族民间音乐,她又化为江南女子为同学们演唱细腻甜美的《茉莉花》,也能声情并茂展现东北泼辣豪迈的《茉莉花》。

“她知道如何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我们的注意力,不是一味地讲枯燥的内容,而是会通过师生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2017级音教2班翁钰娴回忆说,在教授《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时,林燕老师会运用肢体动作来讲解示范,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让学生探索音响与音乐的魅力,与学生互动,“通过音乐和肢体动作,我更能感受到教学法的乐趣。”

讲台就是林燕的舞台,每一堂课就是她的表演时间。林燕说:“学生是我的观众,在这个舞台里,我就要为我的观众负责。”

在“舞台”上,她是寓教于乐的良师;在“舞台”下,她又是循循善诱的诤友。2015级音教2班的黄金萍难以忘记在写论文的期间,林燕老师对她的帮助。在这期间,除了锻炼她的逻辑思维能力,保证她论文答辩的逻辑性,林燕老师还教会她如何做人,“在做田野调查之前,老师会反复叮嘱我们,要尊重民间艺人的劳动成果,尊重采访对象。调查的过程,也让我们对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一直默默奉献的民间艺人有了更多的敬意,让我们学会了要感恩。”黄金萍说。

林燕和部分2015级学生合影

蔡曾彬曾是一名“留级生”,重修《乐理》时,因为错过了许多课程,上课十分吃力。“望着荆棘丛生的归路,我只想破罐子破摔,可是林老师并没有放弃我”,林燕老师默默为他制定了课程计划,对症下药,循序渐进地辅导他,蔡曾彬说:“正是因为这次重修的机缘改变了我顽石的秉性,打磨我走向正途”。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林燕还深入基层考察闽西民间音乐,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办《闽西客家锣鼓乐研究》等课题,在《民族音乐》、《中国音乐》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2015年协助龙岩市高新区北山村“五色锣鼓”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并成功申报为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参加龙岩学院组织的古村落调研活动,独立撰写了长汀县四都镇汤屋村调查报告。她将这些科研成果应用到《中国民族音乐》等课程教学中,使教学、科研、服务地方、文化传承有机结合。

以身作则,亦师亦友。林燕表示,教育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只有长期坚持、脚踏实地、不断提升、沉淀自我,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龙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