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基數疊加內需小幅改善帶動進口增速回升


核心觀點

11月進口受到低基數、內需小幅改善及中國對美農產品採購等因素影響出現大幅回升,實現正增長。出口仍然受到外需和加稅的拖累持續負增長。整體來看,不考慮基數效應,外貿增長動力較弱。預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的“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和“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政策目標下,逆週期政策實施將改善國內需求,進一步提振進口增長。


事項

2019年11月份,中國出口金額(美元口徑)同比增長-1.1%(Wind一致預期0.6%),前值為-0.9%;進口金額(美元口徑)增長0.3%(Wind一致預期-1.7%),前值為-6.4%,貿易差額為397.3億美元,前值為428.1億美元。對此,點評如下。


正文

出口方面,整體需求仍然偏弱,加稅繼續拖累對美出口。11月出口增速為-1.1%,較前值回落了0.2個百分點,小幅低於預期(圖1)。從我國主要出口地區來看,出口增長主要受到對美、歐、日出口規模收縮的拖累。中國對美、歐、日出口增速分別為-23%、-3.8%和-7.8%。對東盟的出口增速繼續走高2.2個百分點仍然維持18%的高增長(圖2)。出口增長缺乏動力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外需疲弱疊加貿易加稅。從對整體出口拖累的幾個地區來看,美、歐、日國內製造業PMI仍然處於“榮枯線”下的收縮區間(圖3)。而對美出口增速在低基數情況下,仍然持續大幅負增長主要也有加稅的拖累。

進口顯著回升主要原因是基數效應、內需小幅回暖以及對美的農產品進口增速回升。11月進口增速為0.3%,較上月回升6.7個百分點,基本符合我們的預期。11月中國對美、歐、日、東盟的進口增速分別為2.7%、2.6%、-0.2%和11%。相較於前月,對主要進口地區的增速均出現了回升,分別上升了17.4、6.2、7.2和8.8個百分點(圖4)。11月中採製造業PMI重返“榮枯線”上,顯示生產進入擴張區間。且當月螺紋鋼、水泥等上游工業品表現較好,6大電廠日均耗煤量同比增速亦保持兩位數增長,也預示著工業短期將有提振。因此普遍性的進口增速回升除了去年同期的低基數效應外,主要可能因為國內生產需求小幅改善。值得關注的是,對美國進口增速自去年8月以來首次重回正增長。儘管對美出口受到加稅的影響增速仍然處於下行趨勢,但對美進口增速卻呈現上行趨勢,除基數效應外,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到國內需求和及中美貿易談判進展積極的影響,中國對美農產品進口增速在下半年呈現回升的狀態(圖5)。[1]

商品結構方面,汽車、集成電路等產品進出口呈現高位數增長。11月主要出口商品中,船舶、成品油、汽車及汽車底盤和集成電路出口呈現高增,增速分別為51.2%、38.4%、28.8%和24.7%,並且較前值回升顯著(表1)。玩具、鞋類等進口增速也排序靠前,整體看11月出口商品的增速可能還部分受到12月預期加稅的影響。進口方面,進口增速較高的前幾種商品是食用植物油、穀物及穀物粉、鮮、幹水果及堅果以及大豆,進口增速分別為60.6%、50.8%、43.9%和40.9%,農產品進口高增是本月進口的主要特點。此外,汽車及汽車底盤、鐵礦砂及集成電路等也呈現較高增長(表2)。

11月外儲小幅回落主要受到估值因素影響。外儲方面,11月外儲規模為3.10萬億美元,較9月末回落了95.7億美元。11月外儲規模以SDR計值為2.25萬億,較上月下降了36.7億(圖6)。11月末黃金儲備報6264萬盎司,連續3個月持平。本月外儲小幅回落主要受到估值因素的影響,歐元和英鎊對美元小幅貶值對非美元儲備資產價值形成負面貢獻;11月主要海外國債收益率小幅上行,可能對估值變動形成負面貢獻。中美貿易談判走勢仍然存在不確定性,截止當前整體釋放的信號相對積極,11月人民幣也出現小幅升值。若中美在年內達成階段性協議,中國市場風險顯著下降,外匯淨流出壓力將大幅消除。

[1]商務部10月17日例行發佈會問答中有提及對美進口的問題,http://wss.mofcom.gov.cn/article/sy/201912/20191202919195.shtml


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19年12月8日發佈的報告《2019年11月進出口數據點評:低基數疊加內需小幅改善帶動進口增速回升》,具體分析內容(包括相關風險提示等)請詳見相關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於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通過微信、有道雲等方式製作的本資料僅面向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行為。若您並非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請勿使用本資料。

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感謝您給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問,敬請發送郵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本資料所載的證券市場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證券”)的研究部編寫。中信證券研究部定位為面向專業機構投資者的賣方研究團隊。通過微信形式製作的本資料僅面向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行為。中信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公眾號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中信證券的客戶。若您並非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應首先聯繫中信證券機構銷售服務部門或經紀業務系統的客戶經理,完成投資者適當性匹配,並充分了解該項服務的性質、特點、使用的注意事項以及若不當使用可能會帶來的風險或損失,在此之前,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感謝您給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問,敬請發送郵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本資料定位為“投資信息參考服務”,而非具體的“投資決策服務”,並不涉及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需特別關注的是(1)本資料的接收者應當仔細閱讀所附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週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2)本資料所載的信息來源被認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證券不保證其準確性或完整,同時其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後續發佈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會因為使用不同的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觀點和分析方法而與中信證券其它業務部門、單位或附屬機構在製作類似的其他材料時所給出的意見不同或者相反。(3)投資者在進行具體投資決策前,還須結合自身風險偏好、資金特點等具體情況並配合包括“選股”、“擇時”分析在內的各種其它輔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決策。為避免對本資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資評級、目標價格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在必要時應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4)上述列示的風險事項並未囊括不當使用本資料所涉及的全部風險。投資者不應單純依靠所接收的相關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須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本訂閱號中的所有資料版權均屬中信證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發送或複製本訂閱號中的內容。除經中信證券認可的情況外,其他一切轉載行為均屬違法。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