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百年汽車工業大國的淪落(上)

“這車跑得這麼快,要吃許多草吧?”

“它不吃草,燒的是油。”

垂簾聽政的慈禧,在“閉關鎖國”的清朝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擁有汽車的人,而她身下的“洋車”則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

1895年,美國人舉辦了本土史上第一場汽車比賽,杜裡埃汽車、就是慈禧後來乘坐的那臺,戰勝了發明汽車的奔馳摘得了桂冠,正式吹響了美國進入了汽車工業時代的號角。

無奈終止於情緒化的杜裡埃汽車,無法像奔馳那般帶領美國汽車走得更遠。廣闊的國土,不同的種族,決定了在美國,只有聚集人心和人才的城市才能孕育出偉大的產業。

發現油田、蒸汽閥爆炸、工廠失火,這三樁看起來毫不相關的事件,成為了底特律助推美國汽車的必要條件。

德克薩斯州的博蒙特發現了著名的石油噴油井,美國的石油產量一夜間成倍增長。這種當時看來似乎用之不盡的廉價的石油,給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發動機,提供了強大的競爭優勢。

無獨有偶,底特律唯一的汽車製造商奧茲莫比爾,在親眼見到了蒸汽汽車的壓力計的爆炸之後,轉而向以汽油為動力的方向發展。

奧茲莫比爾的發展之路荊棘密佈,1901年的一場大火燒燬了大半個工廠。然而禍兮福所倚,大火中倖免於難的小型車在廣播中被公眾熟知,大批訂單蜂擁而至。

奧茲莫比爾在恢復生產後,採用由各分散車間轉包零件加工和裝配的生產組織方式,導致了車間的相繼獨立,影響了底特律的其他廠商。而奧茲莫比爾與為其生產發動機、後來創建了凱迪拉克以及林肯品牌的利蘭的強強聯合,讓底特律成為了世界聞名的“汽車城”。

如果說奧茲莫比爾獨立車間的理念,是“讓所有人都能擁有汽車”理想的雛形,而福特就是將其付諸於現實的英雄。1903年,福特汽車公司正式成立,1905年,專門為生產汽車發動機和其它零配件的的福特製造公司成立了,“一次不止造一輛汽車,通過汽車零件組裝實現大規模”的理念得到了進一步落實。

1908年福特T型車的面世,不僅改變了整個美國汽車工業,也讓美國因其成為了“車輪上的國度”。T型車不僅因結構簡單,駕駛方便,可靠耐用而廣受歡迎,其背後推廣的生產製度和薪酬制度,對世界工業的發展同樣具有深遠的影響。

亨利·福特運用當時企業推廣泰羅制的技術成果,在1913年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條流水生產線。福特不僅設計出完善的裝配線和統一精確的通用零部件,還創造出依靠非熟練工人在中心裝配線上使用通用零件的大規模生產方式,依照“只需按工序將工具和人排列起來,以便能夠在儘量短的時間內完成零配件的裝配”的制度。

流水生產線的推廣,不但大幅提高了汽車生產的效率,還為降低成本創立了路徑,1908年,福特生產了6000輛T型車,每輛售價850美元;到了1916年,他賣出6萬輛,每輛售價為360美元;在T型車銷售的最後一年中,第1500萬輛車走下生產線,售價僅為290美元。

另外,福特在1914年實現的5美元工作制,也是保證其產量穩定的關鍵決策。制度規定,任何合格的福特汽車廠的工人不論年齡,不分工種,以每天8小時的三班倒的形式工作。員工日薪高達5美元,這在當時是整個行業平均水平的兩倍,穩定的收入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熱情,也吸引了美國人源源不斷地走入福特工廠。

一系列令人拍案叫絕的操作,使得福特T型車僅花費9年時間便達到了200萬的產量。而凱迪拉克之父利蘭帶來的裝配了V8發動機的type 51,征服了多金的壟斷資本家和銀行家,眾多豪華品牌的相繼加入,也啟蒙了普通美國人的大排量夢想。

與福特道不同的造夢者凱迪拉克,在前期不以效率為先,而是把重點放在了車輛的加工精度、製造質量和零件的互換性上,並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完善和裝備最好的汽車廠,後來在1908年與新創建的通用汽車完成了合併。

同屬於通用的還有別克、龐蒂克、奧茲莫比爾、雪佛蘭。五指連心的通用來勢洶洶,欲與福特在市場上分庭抗禮。但由於擴張過於迅猛以及借貸經營,通用汽車在1920年陷入了困境,當時福特汽車的市場佔有率為60%,通用汽車不過12%。

阿爾弗雷德·斯隆接過了通用這塊燙手的山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將公司改組為5個汽車分廠,分別生產不同檔次的汽車,分散生產使每個廠都能自由發揮其主動性,集中管理則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心辦事機構。

那是一個福特還迷醉於T型車的成功、傲慢揚言“客戶喜愛什麼樣的車悉聽其便只要它們是黑顏色的T型車就行”的年代。斯隆力主引入不同價格的車型來迎合具有不同購買力的顧客;每年變更車型以刺激需求;

引進彩色車;接受舊車作為抵價來購買新款車;創立高檔車以品質而不靠廉價取勝;成立分期付款購車的融資機構。斯隆首創式的改造,讓瀕臨破產的通用在三年內反敗為勝,成為了福特以外的第二大汽車廠商。

而後一戰的爆發,不僅沒有讓美國陷入困境,反而讓美國賺得盆滿缽滿,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體、第一工業強國,工業產值佔到了世界總產值的38%,也讓美國迅速成為了世界第一大汽車製造國。

整個社會對新技術和新生活方式趨之若鶩,“炫耀性消費”成為時代潮流,分別生產不同檔次的汽車的通用和福特,給每個不同收入的消費者提供了響應的選擇。甚至連時任總統胡佛認為,“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

與此同時,經歷了19年、生產1500萬輛之後,T型車完成了歷史使命,兌現了福特當初的諾言——“讓每個普通人都實現擁有汽車的夢想”,通用汽車的的股價,也隨著樂觀的經濟形勢不斷上漲。但傳奇的落幕,在冥冥中預示著災難的來臨。

1924年,英國推出了“帝國特惠制”,要求下屬的各殖民地以英鎊作為貿易的基準貨幣,帝國內部各地區之間進行低關稅的自由貿易,對外則徵收高達30%以上的高關稅,美國產品無法出口,也無法獲得英國殖民地的原料,美國過剩的工業產能只能自己消化。供過於求的市場,導致了美國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

經濟大蕭條摧毀了美國原本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多金的壟斷資本家和銀行家自顧不暇,使得專攻於豪華汽車的製造商相繼破產。大蕭條的不利局面,卻為成立前期命運多舛的克萊斯勒公司創造了機會。

克萊斯勒似乎提前感知了大蕭條的來臨,於1926年和1927年分別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組建S.A.克萊斯勒公司、在英國的倫敦組建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海外公司的利潤,大大彌補了本土的虧損。

“開天眼”般的佈局,幫助克萊斯勒在買下道奇兄弟公司(Dodge)和順風(Plymouth)公司之後,順利抵禦了大蕭條的侵襲,並在1933年以25.8%的佔有率超越了福特,風頭正盛的克萊斯勒,成為了與福特和通用匹敵的美國汽車第三巨頭(下文將福特、通用和克萊斯勒簡稱為三巨頭)。

得益於爆發式的盈利增長,克萊斯勒在1934年創造性地推出了史上第一臺流線型汽車Airflow,這個當時對比滿街皆是的方盒子,可謂是離經叛道的設計,為未來的汽車樹立了偉大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