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剛愎自用鑄成大錯,若其按照孔明的部署紮營,結局會怎樣?

段寶君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馬謖如果能按照諸葛亮的部署:下寨必當要害之處,使賊兵不得通過。這是能保住北伐大軍的退路的。

但實際情況確實如此嗎?《三國志》給出了不一樣的說法,一一列舉出來看看。

《三國演義》中的街亭是在大軍後部,而《三國志》中街亭是在大軍前面

演義諸葛亮的部署是這樣的:馬謖守住漢中咽喉街亭,高翔守住街亭東北部的列柳城,魏延守住街亭右邊,自己和姜維等人兵出斜谷,直取郿城。“若街亭有失,吾安得歸?”也就是街亭是在諸葛亮背後,是大軍的退路。

而《三國志》的說法是:

《馬良傳》: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諸葛亮傳》: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意思就是:街亭是在諸葛亮大軍之前,諸葛亮不派大將魏延、吳壹等人去駐守前線,而是安排了沒有什麼軍功的馬謖去鎮守街亭,主要還是為了讓馬謖立功,以便日後提拔。

《王平傳》和《資治通鑑》也同樣有這樣的情況,是屬於《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結合記載。

《王平傳》: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資治通鑑》: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

所以當時實際情況就是:馬謖是作為先鋒駐紮在街亭的,而他也違背了諸葛亮的佈置,沒有當道紮營而是“舍水上山”,被張郃絕了水源,大破之。但如果馬謖不上山,而是在山下據城自守的話,能頂得住張郃的大軍嗎?我認為也是不可能的。

首先張郃不是普通的將領,他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極為善攻,連劉備和諸葛亮都對他有所顧忌。可馬謖是臨時提拔起來的將領,威望不夠,連王平都不服從他的安排,更別說手下的士兵了。這一點和戰國時的白起、趙括的長平之戰情況是一樣的。

戰爭不只是靠著一座城池就能勝利的,還有天時、人和,缺一不可。但人和這一塊。馬謖就明顯輸給張郃了。

其次雖然馬謖守住了一座城池,但張郃勝在人多,只要派兵包圍住街亭,也可以把馬謖活活耗死。畢竟雙方攻受之勢不同,張郃只需要守住,不讓諸葛亮大軍通過街亭即可,而馬謖是要守住街亭之餘還得配合諸葛亮作為先鋒擊敗張郃的大軍,困難度要比張郃高得多了。

最後說一下:為什麼馬謖要“舍水上山,違背諸葛亮節度”呢?大概也可以從上圖來看:街亭在南山之左,正好靠近山下,而由於曹魏立國之後,精力主要是放在了江東方面,對關中的守備鬆弛。街亭作為原先曹魏的城池,可能也已經久不修繕,城池破敗了。

如果馬謖執意駐守街亭的話,到時張郃率大軍據守山上,那“居高臨下”的優勢就會被張郃所得,而街亭守備條件極差,不可能抵擋得住。這才迫使了馬謖“舍水上山”,先佔據住高處優勢地點再說。

馬謖這樣可能是在模仿趙括之父——馬服君趙奢佔據北山,大破秦軍的閼與之戰。可馬謖想不到的是:他模仿著趙奢,到頭來卻做了趙括。



一貳一橙


公元228年諸葛亮聲東擊西,“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鎮東將軍趙雲,楊武將軍鄧芝為疑軍,據箕谷。”前有關羽大軍敗於荊州,後有劉備大軍敗於夷陵,曹魏一直認為諸葛亮無能為力,不可能出兵北伐。因此,諸葛亮這次北伐,曹魏猝不及防,朝野震動,甚至“天水、南安、安定皆叛應亮,關中響震,朝臣未知計所出”。不料曹睿也不是省油的燈,派出大將張郃抗擊諸葛亮,“勒兵馬步騎五萬,遣右將軍張郃督之,西拒亮”。

曹睿自己則坐鎮長安,右將軍張郃進攻街亭切斷諸葛亮大軍退路,曹真都督關右諸軍進攻祁山。此時諸葛亮如果能夠派一員大將守住街亭,遏制住張郃大軍,則等到曹真大軍進入祁山,諸葛亮已經帶著“隴右三郡”的老百姓回到漢中。要知道經過東漢末年長期混戰,“人口比土地珍貴”,當年曹操失去漢中就是把漢中幾萬戶老百姓遷到關中,從而造成諸葛亮北伐不得不千里迢迢從成都平原運送糧草,可以說司馬懿拖死司馬懿背後是曹操“絕後計”的辣手。

一些人認為魏延“子午谷奇謀”如何如何有效,焉不知此時曹魏派出張郃、曹真兩路大軍,諸葛亮已經窮於應付?要知道司馬懿此時已經討滅孟達,並未參加抗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即使魏延“子午谷奇謀”成功,只要曹睿派出“戰略預備隊”司馬懿,則魏延1萬大軍能如何攻破長安並守住潼關?

諸葛亮沒有派出鎮北將軍、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也沒有派出護軍、關中都督吳懿,而是派出丞相參軍馬謖為先鋒,率領王平等萬餘人前往街亭布放。諸葛亮給馬謖的命令是“當道下寨”,阻擊張郃大軍。馬謖缺乏軍事經驗,馬謖的副手王平久經戰陣可以彌補。馬謖不是魏延、吳懿這樣的名將,諸葛亮認為馬謖應該會聽從安排。既然張郃大軍5倍於街亭蜀國守軍,馬謖只要“據寨堅守”就行。一旦有魏軍進攻,則馬謖只要“閉寨不出”就行,深溝高壘配合弓弩,街亭守軍將是張郃不可逾越的防線。據寨堅守,這曾是廉頗阻止王齕大軍、白起阻擊趙括大軍、曹操阻擊袁紹大軍的“法寶”。

一些人認為魏延、吳懿堅守街亭比較好,還說魏延“單挑”比張郃毫不遜色。但問題是諸葛亮派出萬餘蜀軍守街亭,不派魏延等擅長進攻的猛將,就是擔心他們“恃勇鬥狠”,擔心他們不是“當道下寨”,更不是“據寨堅守”,而是放棄營寨與張郃大軍野戰。馬謖缺乏指揮經驗不是問題,只要馬謖都與張郃大軍野戰就行。諸葛亮算計的很好,拒絕“進攻型”大將魏延、吳懿而是派出缺乏軍事經驗的馬謖,正好可以讓馬謖聽從軍事安排,“畫地而守之”就是勝利。街亭戰場蜀魏兵力懸殊,但比起官渡之戰曹操抗擊袁紹大軍輪番攻擊如何?

諸葛亮派出馬謖守街亭本是最佳人選,可惜諸葛亮沒有想到馬謖竟然放棄“當道下寨”的山地防禦戰,而是“舍水上山,不下據城”。張郃有30多年的軍事經驗,一眼就看出馬謖把大軍拉上山不僅放棄了城防與營寨,而且必然山上缺水。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馬謖大軍本可以據城堅守或者據寨堅守,坐等張郃大軍進攻就行。現在馬謖大軍被張郃大軍切斷水源,也就不得不下山衝擊張郃大軍營寨。馬謖本是“阻擊戰”,卻因為蜀軍“舍水上山”,不得不變成了“突圍戰”,如同趙括大軍被白起大軍圍困。面對馬謖大軍的突圍,張郃大軍的做法也與白起如出一轍,那就是弓箭手將突圍蜀軍射回去。馬謖當然沒有象趙括那樣傻傻等待外來救援,而是及時組織突圍。當然,這也導致街亭蜀軍士卒離散,張郃大軍擊敗了馬謖大軍,也就長驅直入威脅諸葛亮大軍退路。

諸葛亮一看馬謖敗了,也就只能“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諸葛亮北伐的戰果,只能是千餘戶老百姓去漢中,比起當年曹操搶走漢中數萬戶老百姓,差得太遠。諸葛亮大軍敗走,曹真也就順利收復了“隴西三郡”。

街亭之戰本是一場“據寨堅守”的防禦戰,諸葛亮不派出擅長進攻的魏延、吳懿等人就是擔心他們恃勇鬥狠在野戰中被張郃優勢兵力擊潰,這才派出馬謖,以為馬謖熟讀兵書能看清這場阻擊戰的本質。不料馬謖愣是把一場“堅守不出”的山地防禦戰,變成一場“缺水被圍”的陣地突圍戰,不僅葬送了街亭之戰,也葬送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指令堅守不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很可能奪取涼州,即使不能奪取涼州也能多走當地百姓。


一梭煙雨江湖行


街亭是蜀魏兩國戰略必爭之地,蜀國得到了街亭,則諸葛亮可以順勢安心北伐,因為街亭關乎到蜀國的大後方,所以戰略意義不言而喻,而反觀魏國呢,如果他得到了街亭,則可以順勢威脅蜀軍大後方,大家都知道,古代打仗,一是講究謀略,二是部隊士氣,三是糧草供應,如果大後方受到威脅,糧草供應勢必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部隊沒有吃的,哪有士氣繼續作戰,這兩樣缺失了任何一樣,任你再強大的謀略都是無用的,所以我推斷: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安排固守街亭,那麼魏國一定會派重兵來攻打街亭,街亭易守難攻,這一點可以通過歷史去證明,當年馬謖被張郃困在了山上,諸葛亮派出了幾路援軍去支援都無法突破張郃在街亭佈置的防禦,所以雙方一定會為搶奪這個戰略要地而開啟一場大戰,這場大戰會直接到影響蜀魏兩國的生死存亡,但是如果馬謖聽諸葛亮的安排去部署防禦,那麼蜀國的優勢會更加明朗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