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男子回家鄉開家庭農場,今年再給鄉親發“年貨”

臨近春節,濰坊市寒亭區固堤街道大流河四村70歲以上的老人和低保戶,都領到了村裡晚輩朱鬆鬆用貨車拉來的“年貨”:產自朱鬆鬆自己家庭農場裡的蘿蔔。將自家家庭農場產出的蔬菜送給村民們,朱鬆鬆至此也堅持到了第三年。

在外打拼了多年,2016年,31歲的朱鬆鬆返回家鄉流轉土地開家庭農場。水肥一體化噴灌設備、噴灑作業無人機、深井水蓄水池……一改老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模式,短短2年時間,朱鬆鬆讓“流河”牌芹菜、菠菜、西紅柿等無公害蔬菜陸續上市,家庭農場也從100餘畝發展到現在的350畝。

“鄉村振興,或許我能做點啥。”朱鬆鬆說,自己的家庭農場規模不大,但2020年,他還是會力所能及地為鄉親們多做點事情。

“本想為孩子種點菜,卻停不下來了”

“村裡70歲以上的老人來村委,來領福利了!”1月15日上午9點半多,寒亭區固堤街道大流河四村的喇叭響了起來。朱鬆鬆家庭農場的貨車就停在村委門外,幾個年輕人正忙著從車廂裡往外搬蘿蔔和大米。正要去附近趕集的老人們騎著車子湊到了貨車邊,很快領取走了自己的“年貨”。

“叔,我嬸也70歲了吧?她也有一箱蘿蔔,您也拿著!”貨車邊,33歲的朱鬆鬆不斷地往老人手裡遞蘿蔔。他幾乎認識每一位老人,知道誰的老伴來沒來,也知道老人的大致年齡。“好!好!”從朱鬆鬆接過蘿蔔的老人們都不停地誇讚“鬆鬆好”,逢人就說,每年都要從“鬆鬆”這裡領蔬菜,除了蘿蔔,還有菠菜、芹菜等。

朱鬆鬆顯得有點不好意思。他說,這些菜也不值多少錢,就是自己的一點心意而已。每年只要有新鮮蔬菜富餘,他就送到村裡來,先分給70歲以上的老人、低保戶等。

2016年,朱鬆鬆返回家鄉,流轉了大約100畝土地,想著種點蔬菜。“本想為孩子種點菜,卻停不下來了。”他說,大流河四村的居民只有500多人,7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83人,80歲以上的還有28人,年輕人都外出打拼,種地的勞動力已經很少。最開始開家庭農場的初衷,其實是因為自己有了孩子,覺得自家種的食物放心,可沒想到後來越來越多的鄉親都問能不能把地包給家庭農場。就這樣,100畝土地陸續增加到了350畝。開農場本是副業,卻慢慢成為了朱鬆鬆的主業。

“走了不少彎路,總算是總結出了經驗”

朱鬆鬆所說“停不下來了”的原因之一,是在家庭農場的投入,明顯超過了他的預期。

“我小的時候,只記得大家下地幹活,就是種些玉米和小米,產量還不高,真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朱鬆鬆說,等流轉土地開始種菜後,他才發現需要改善土壤、增加現代化的農業基礎設施,才能真正種出好的露天蔬菜。於是,朱鬆鬆投資修了一條直通縣道的石子路,又先後建設了水肥一體化噴灌設備、深井水蓄水池,用上了噴灑作業無人機。他自己還通過了山東省新型職業農民認證。2016年、2017年,整整兩年的時間,朱鬆鬆根本沒有盈利。

2018年,家庭農場的經營有了起色,朱鬆鬆也為自家的蔬菜打開了銷路。“誰知又趕上了2018年‘溫比亞’和2019年‘利奇馬’,農場裡也受災了。”他說,好在損失並不算大,他也趕上了菠菜、香菜價格較高的時候,最後終於算是小有盈利。

朱鬆鬆說,開家庭農場種露天菜,並沒有多少可尋的經驗,他只能自己一點點摸索。“走了不少彎路,總算是總結出了經驗。”他說,他認為,種露天菜一定要選擇種植週期短的蔬菜,這樣一旦出現意外損失也會小一些,且還沒等到有病蟲害、需要用藥的時候蔬菜就可以採摘銷售了,保證了食品安全。另外,種植蔬菜也需要選好種,並精細化管理。同樣價格的蔬菜,客戶肯定會選擇品質好、賣相好的。

如今,朱鬆鬆的家庭農場裡,種植的蔬菜品種越來越多,有菠菜、芹菜、香菜、西紅柿、黃瓜、山藥、蘿蔔等。多數時候,他都會選擇其中一種進行大面積種植,趕上蔬菜價格不錯的時候,就能夠取得收益。由於經營出色,朱鬆鬆的家庭農場被評為山東省家庭農場省級示範場。

“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回來看看”

開辦家庭農場盈利不多,且比以前的任何一種工作都要費心費力,但所收穫的內心滿足感,是朱鬆鬆從未體驗過的。

“我打了第一口井後,大家一看原來打井這麼有利於農業生產,後來就又有人打了井。沒想到我打口井都會有帶動作用。”他笑著說,為了運輸方便,他在村裡附近修了一些路,也意外方便了附近鄉親們的出入。

除了每年堅持給鄉親們送新鮮蔬菜,朱鬆鬆還會僱傭一些身體條件差、家庭經濟困難的鄉親們到家庭農場裡工作。他說,村民大多數人的年齡都到了50歲以上,外出工作倒不如直接到他的家庭農場裡幹活。同樣的勞動報酬,只要是村裡的鄉親們想幹,他向來是把活兒交給鄉親們。

“我種的大多數都是露天蔬菜,現在還承擔不了使用太多土地的成本。到了冬天,除了少數大棚裡還能種點蘿蔔,露天的也只能種點麥子了。”朱鬆鬆說,目前,他也只是能為家鄉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幫不上什麼大忙。不過,他會把家庭農場繼續辦下去,讓村裡的土地產生更多的價值,也讓村裡的老人們生活得更好些。“我做這些,也引起了一些‘發小兒’的注意,他們也有想法想回來做點什麼,還專門聯繫了我。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回來看看。”朱鬆鬆說,最近經常聽街辦工作人員提起“鄉村振興”、“脫貧”等事情,他覺得“鄉村振興,或許我也能做點啥”,至少先把家庭農場經營好,多為鄉親們謀點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