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楊勇繼位,隋朝還會亡國嗎?

薛文康


隋朝是歷史上統一中國卻迅速滅亡的幾個封建王朝之一,其國力強盛堪比漢唐(甚至強過唐朝前期的水平)。

隋朝創立的一系列政治機制對歷史影響非常之大,但隋朝僅僅存在幾十年便迅速崩潰,何以如此短暫而滅亡,其原因眾說紛紜。

其中將矛頭指向楊廣的也不在少數,那麼如果是楊勇繼位隋朝還會滅亡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隋朝的建立背景。漢朝時期,兵力強盛,可北拒匈奴;三國混戰後,中華大地人丁凋零,政權無法一統,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漢人束手無策,不得不接受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在眾多捆綁勢力的聯合下,關隴貴族應運而生,擔起抵禦北方民族的重任。

漢人渴望天下一統的一日,不願苟延殘喘地活在其他民族庇護下,而楊堅的到來便是一個契機,是被眾多世族選擇的命運。

在當時中國近乎所有世族的聯合幫助下,楊堅非常順利的建立了一個全新王朝。可是楊堅又不得不面對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賞賜這些世族?

但是他沒有想那麼多,他只渴望國家富強統一,人民不再忍受飢餓。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好皇帝應該考慮的事情,而本該繼承他皇位的楊勇卻不太像他那樣雄心壯志,也沒有一個皇帝的心機和手段,但是也許是老天想幫他完成他的願望,讓一個最像他的兒子(楊廣)繼承了他的位置,也就是後世所稱的隋煬帝。

按傳統的說法,隋煬帝荒淫無道致使亡國。《說唐》、《隋唐演義》等後世小說以及野史也都將隋煬帝刻畫成一個無道昏君,將弒夫殺兄欺娘霸嫂等諸多醜惡事情更是描繪得有聲有色,使得隋煬帝的昏君形象深入人心。

事實上,隋煬帝並非荒淫無道的昏君,是一位很有抱負且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在這一點上和他的父親很像。

他改革官職,創立科舉制度,建造大運河貫通南北等,都是對後世影響深遠、功在千秋的重大舉措。

在大業前期,隋煬帝將隋朝推向了全盛,隋煬帝的個人抱負和才略毋庸置疑。

問題出在哪呢?隋煬帝急功好利、急於求成,建大運河、修馳道、築長城以及三次東征高句麗等,動輒徵調上百萬民力,百姓不堪重負,民怨沸騰。又逢自然災害(如山東、河南大水成災),致使發生民變,接著貴族乘機反叛,天下陷入大亂。

照說隋煬帝的政治舉措並不是暴政,從歷史的長遠角度來看多是有積極意義的,為什麼會導致上至貴族官僚下至農民百姓全都起來反抗他,這是隋煬帝不顧民情、過度勞民傷財所致。

在這上面他有點像王莽,都是有著一顆為天下黎民奉獻的心,但是由於一些問題沒有考慮清楚,而導致事與願違。

而國力的過度消耗,才是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那如果是楊勇當上皇帝呢?

楊勇此人愛好榮華富貴,天性懦弱,無勇無謀,並且特別好色,就是因為看不清楊堅和獨孤皇后的喜好,才導致自己的儲君被廢除,可見假如楊勇繼承了皇位,他不可能像楊廣那樣為天下圖社稷,為後世謀幸福,所以也不會積累民怨,消耗國力,可能會因為好色等缺點被人控制,但是隋朝大概率不會在他的手上滅亡。

隋朝滅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隋煬帝的改革引發了貴族反叛。

由於隋煬帝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貴族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基礎。但是這個改革方案未盡成熟以及過急的推進,導致統治集團內部出現矛盾,由於關隴貴族勢力過於龐大。而改革觸犯了他們的根本利益,所以隋煬帝不被貴族集團支持、政治上被孤立,當農民起義爆發、天下出現變亂,貴族們不但不幫助鎮壓,反倒便紛紛藉機起事,反對隋煬帝、各自割據稱雄,這是隋朝統治之所以迅速瓦解的原因。

而楊勇繼位的話,在這一方面上,也是不會觸及關隴貴族的利益,因為他沒有圖謀,也沒有那個本事去圖謀,所以他只會是在關隴貴族的掌控下當這個皇帝,當他沒有眼力見,執拗的違抗關隴貴族集體的決定時,可能會被廢除,但是關隴貴族這一批人也不會坐視隋朝滅亡。

楊勇繼位的話,隋朝是不會在他這一代滅亡的。因為當時那個時代,主要的掌權者還是關隴貴族,只要他們的利益不受侵犯,那麼皇權就會得以延續。

隋朝滅亡後的唐朝皇室也同樣是關隴貴族出身,便可以證明關隴貴族這一龐大利益集團的力量。


歷來現實


1、如果楊勇繼位,就沒有唐朝什麼事了,也就是說,隋朝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執政超過300年的王朝。

2、這事,我們首先要探究:隋煬帝為什麼會滅亡?急躁、暴政、大運河、看瓊花、徵高麗之類的老生常談顯然都只是浮於表面的看法。

3、隋煬帝的滅亡,根本上深究是:隋煬帝急於擺脫關隴貴族對國家權力的掌控、對打壓關隴貴族集團的削弱打壓,侵犯了實際控制國家軍隊、政權的關隴貴族的利益。遭遇反噬所致。關隴貴族掌握的軍隊坐看農民軍肆虐,甚至排除包括李密在內的大量成員攜帶金錢、軍隊、器械加入起義軍,農民軍最終成為披著起義軍之名的關隴軍,關隴貴族背景的官員出工不出力,拒絕開國家儲備糧倉賑濟災民,刻意激化社會矛盾。上世紀70年代我國考古發現的隋朝的國家糧庫“含嘉倉”,依然存有50萬斤已經碳化的糧食。可以看出,隋末農民起義根由不是隋煬帝暴政、而是關隴貴族的黑手所致。

4、隋朝之前南北朝戰亂,權力實際都掌握在軍閥手中,作為軍閥中的戰鬥機——關隴貴族集團的代表人物楊堅統一了國家,並且創造了一個盛世,從他的諡號“文帝”就能看出是最高等級的。但是關隴貴族也控制了國家。

5、隋煬帝急於削弱他們的影響力,長期不在長安辦公,修建東都洛陽作為實際首都,娶南方皇后、任用南方將領、修建運河溝通南北、長期生活在揚州、徵高麗削弱關隴貴族實力、建立科舉制度,以平民知識分子取代貴族世襲官職……因此激化了與關隴貴族的矛盾,最終爆發,導致國家滅亡。

6、隋煬帝之所會這麼做,除了是認識到關隴貴族的長遠危害,還有就是他個人遭遇使然,楊廣年輕時就率軍統一中國南方,長期生活在南方,會說南方的語言,熟悉南方情況、娶南方老婆……總之,他有強烈的“南方情節”。他個人在北方關隴貴族中的影響、實力,則是一個“短板”

7、楊勇作為太子在關隴貴族中擁有很大的支持力量,父親楊廣為國家打下非常堅實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要知道隋朝留下的財富,唐朝用到貞觀20年都還沒用完。天可汗的稱號,唐太宗可是沿襲隋文帝的。

8、楊勇以他的才智,會認識到關隴貴族的長遠危害,但是他沒有楊廣的“南方情節”,會採取措施削弱,但絕對不會採用這麼激進的方式。採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幾代人就能搞好了。治國方面“蕭規曹隨”,只要延續隋文帝的治國理念即可

9、隋朝要是沒有滅亡、沒有隋末的戰亂,就不會出現國家人口從3000萬戶驟降到不足300萬的人間慘劇,不會有50~70年國家停滯不前的情況。中華民族一定會有更輝煌的成就。


彭小東導師


這個問題,我們把它的格局提升一下,就成了【楊勇會不會像父皇楊堅一樣,實行雄偉的改革發展。】

隋朝亡國,明裡的原因,在於楊廣【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細細數來,興科舉,遷東都,徵邊塞,抑關隴,開運河,等等。

不可謂不雄偉。



然,正是因為短短時間,需要實現如此千秋大業,便造成了勞民傷財,民怨沸騰。

正所謂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有雄才大略不可怕,但不懂得愛護子民,不懂得珍惜百姓的人力物力財力,以所有百姓之痛苦建立自己心中理想之大業,明裡上是促進國家發展建設,實際上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國家是什麼?乃是百姓組成的,所以在當時來講,楊廣並不是一個明君,用永永遠遠不能洗刷成一個明君。

這也就是為何講,楊廣,罪在當代,功在千秋了。



哲學中,歷史觀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

這句話一點也沒錯。於是,烽煙四起,隋失其鹿,天下逐之。

那麼,此時重點才真正的到來。



隋朝亡國,暗裡的原因,在於上述功績中的一個——抑關隴。

所謂抑關隴,便是抑制關隴貴族。

楊堅去周立隋,背後一主要力量,便是關隴貴族的支持。而在楊堅坐上皇位之時,關隴貴族的力量自然成為了他謀政天下的一個阻礙,他的皇權受到了很大的威脅。

於是,他開始想方設法的解除關隴貴族的干涉,並大刀闊斧的實施了起來。


政治上,三省六部加強中央集權。因九品中正制被貴族把控,所以廢除九品中正制,改設科舉制,加大外界人才,平民人才的進入。

軍事上,府兵制,解除貴族私有武裝力量,削弱了貴族的力量。經濟上,設均田制。使國家命脈脫離貴族,把握在國家手中。

還有就是大肆的分封宗親,使得自己楊姓的宗親勢力增長,以此抵抗關隴貴族的威脅。



到了兒子這一代,楊廣與楊勇會如何呢?

同樣具有雄才大略與敢想敢幹魄力的楊廣,表示,我可以直面關隴貴族的壓力,改革的更加生猛與有效。

於是,在進一步推行楊堅的均田制,科舉制,府兵制的基礎上。開始完成遷東都,以圖擺脫關中本位。且重用士族,與貴族相抵,並且大肆屠殺關隴貴族勢力,手段很是強硬。



但是,在急功近利的偉業下,楊廣便兩邊不討好。

哪兩邊呢?

關隴貴族與百姓。關隴貴族已經開始反抗楊廣,而楊廣的決令又讓百姓苦不堪言,於是,隋朝必亂。



如果讓稍微,只是稍微平庸些的楊勇繼位呢?

史載,楊勇容貌俊美,生性好學,喜愛詩賦,為人謙和率真,但好色愛奢,有些卑弱。

如若楊勇當了皇帝。結果同樣一好一壞。

好的是,楊勇不會那麼激進,或許在父親的改革之路上走的稍緩一些,但平穩,加之良相輔佐,想必隋朝還會有幾世。

壞的是,楊勇的卑弱,很可能造成關隴貴族的反勢,讓他們捲土重來,使得楊堅改革前功盡棄。從而由被關隴貴族所幹涉把控。



無論如何,想必隋朝倒不會滅亡那麼快。但對於歷史進程的意義就不如楊廣大了。

總體來說,還是那句老話貼合些。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論隋朝這個個體來說,楊廣不如楊勇維持時間久,但論整個歷史來講,楊廣要比楊勇做的優秀的多。


望十安的酒


這個事吧,真的咱們只能坐這兒揣測一番,畢竟,楊勇楊廣兄弟倆咱們都不熟。

大夥兒對楊勇被廢抱有深切同情,主要是哀其受冤枉,憤楊廣太奸詐。

但事實上呢?唉,這個事實當然只能從故紙堆裡偷窺一點點。

史書上說楊勇容貌俊美,生性好學,善於詞賦之道,個性寬厚溫和且率真,為人不矯揉造作。



這個分析一下,所謂不矯揉造作,就是有什麼就說什麼,是什麼樣就表現成啥樣,直爽不掩飾。這是個好品質,做朋友極好,但要為君為主,恐有點任性了。

書上又說,楊勇生性好色,喜愛奢侈,愛與文人往來。唉,這與吃瓜群眾的印象不符啊。楊勇也好色愛奢呀,又愛交文人,恐怕是個風流才子人設呢。

這不,弟弟楊廣就利用其兄的不設防,寵妾冷妻等縫兒盯了上去,還跑到老媽獨孤伽羅那兒告狀。



好,伽羅女士最厭男人三妻四妾,楊堅都讓她管得死死的。說起來這位女士倒不像別的婆婆只管丈夫,放縱兒子,她對兒子的放浪也不喜歡。


這下,娘倆天天在楊堅面前說楊勇壞話。楊廣呢,他也好色好奢,但他會裝啊。一來二去,太子位落他手了。

要說楊勇不被廢,楊家天下位會不會長?這很難說,畢竟楊勇也不太靠譜。而且,楊廣除了好色的大毛病(這還許多是政敵宣傳需要),打仗比楊勇還強那麼一點。

但說回來,隋的倒臺,民不聊生是主因,這個楊堅楊廣都有責任,若楊勇上位,征斂得可能比這二位稍輕些,隋朝可能走得遠點。

但我又想,關鍵若是李家硬是想坐位,那麼,楊勇是否難挽狂流?

好噠,歷史只能意淫一下。諸位看客有啥話想說的?歡迎打個嘴仗。


錢多多讀文史


\t隋煬帝楊廣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荒淫無道的大昏君,大隋王朝也在隋煬帝手裡滅亡。所以很多人認為,如果當初隋文帝楊堅將皇位傳給楊勇的話,可能就不會出現亡國的現狀了,那麼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的確是這樣。

\t雄才大略的隋煬帝,耗盡了大隋朝的國力。

隋文帝楊堅是比較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他在任的時候,為大隋朝積蓄了不少財富,也使得天下一統,四海昇平。差一點就造就了太平盛世,結果這一切都毀在了自己的兒子手裡。

隋煬帝楊廣接過皇位以後,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各種行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開鑿大運河。我們都知道,但凡是國家級別的大工程,那油水多的嚇死人。

\t所以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這種通天大工程,在當時來說,那就是各個標段的官員撈錢最好的辦法。國家撥錢撥糧食給民工,幾乎全都被當地官員們一層層給剝削乾淨了。而民工們卻餓死累死了大半。

遣黃門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龍舟及雜船數萬艘。東京官吏督役嚴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車載死丁,東至城皋,北至河陽,相望於道。又作天經宮於東京,四時祭高祖。---《資治通鑑》

\t錢都到了貪官肚子裡,而隋煬帝還在為自己的浩大功業津津樂道,實在令人寒心。此外他在任期間,還對高句麗發起了三次征討,耗盡了天下財力。

很多人都在想錢都去哪兒了?其實錢都到了地方官員和各級將領手裡,皇帝手裡沒錢,農民手裡也沒錢。所以皇帝做不成皇帝了,而農民為了活下去,也只能起義了。

此外,隋煬帝開啟了科舉制度,唯才是舉的行為,得罪了關隴集團。所以關隴集團為了維護自身在帝國的重要位置,也參與了謀反。、

隋煬帝的確是雄才大略,但是他做這些事情的時間實在是太急促了,使得大隋王朝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

\t楊勇是個平庸之人,但是他不會亡國。

楊勇相對於楊廣來說,那的確平庸很多,不過楊勇跟楊廣不同的是,他絕對不會亡國。隋文帝楊堅留給子孫的,不僅僅是偌大的大隋江山,而且還有數不清的財富,以及強大的關隴集團。

楊勇上臺以後,應該只會顧著自己享受,絕對不會有勞民傷財的大工程,他也沒有這方面的志向。所以楊勇治理之下的百姓,必然不會被拉來開鑿大運河,上百萬的百姓也不會因此而餓死。但凡只要有一口飯吃,老百姓們自然就不會造反了。

后帝乃外徵四夷,內窮嗜慾,兵革歲動,賦斂滋繁。有司皆臨時迫脅,苟求濟事,憲章遐棄,賄賂公行,窮人無告,聚為盜賊。帝乃更立嚴刑,敕天下竊盜已上,罪無輕重,不待聞奏,皆斬。百姓轉相群聚,攻剽城邑,誅罰不能禁。帝以盜賊不息,乃益肆淫刑。九年,又詔為盜者籍沒其家。自是群賊大起,郡縣官人,又各專威福,生殺任情矣。---《隋書》

\t關隴集團扶持楊堅上臺,其實本身就是認同楊家做皇帝的。所以楊勇上臺以後,只要不動關隴集團的蛋糕,那關隴集團自然不會貿然造反。天下好不容易統一,這幫貴族們也想好好過幾天好日子。所以沒有科舉制,就沒有關隴集團造反。

此外,對高句麗的戰爭就更加不可能了,楊勇那點志向,是絕對想不到要開疆拓土,為大隋朝爭奪地盤的。所以沒有對高句麗的戰爭,也就不會出現耗盡國力的情況。

最多楊勇就做一個平庸無能的皇帝,但是不至於將大隋朝搞亡國,在他死後,可能小皇帝上臺會遭到權臣的謀逆,但是他在任期間,應該不會有什麼風吹草動。

\t隋煬帝上臺,雖然亡了大隋,卻讓歷史在前進。

大隋朝這麼一個朝代,在中國浩瀚的歷史上,確實不算什麼。但是隋煬帝的所作所為,卻使得中國千百年的歷史都發生了改變,這才是曠世之舉。

他所修建的大運河,已經距今一千多年了,到現在我們依舊還在用,雖然在當時勞民傷財,但是拉近了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創舉。

二年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武賁郎將司馬德戡、元禮,監門直閣裴虔通,將作少監宇文智及,武勇郎將趙行樞,鷹揚郎將孟景,內史舍人元敏,符璽郎李覆、牛方裕,千牛左右李孝本、弟孝質,直長許弘仁、薛世良,城門郎唐奉義,醫正張愷等,以驍果作亂,入犯宮闈。上崩於溫室,時年五十。---《隋書》

\t他所開創的科舉制度,影響了後世一千年選拔人才的標準。無數人才都是在這種制度下被選拔出來。過去官場都是貴族壟斷,隋煬帝有改革選拔官員制度的魄力,的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直到現在的高考,都是科舉制度的原型所改變而來。

他對高句麗的戰爭,為大隋朝開疆拓土,使得大隋王朝的版圖不斷擴大,也為後來唐高宗滅高句麗奠定了基礎。

所以說隋煬帝所做的每一件,似乎對後世都有非常深厚的影響。但是他自己卻成了亡國之君。



\t總結:隋煬帝的確是暴君,但是不能說他荒淫無道。

隋煬帝本人對老百姓確實非常不好,上百萬人為了修建大運河而喪命,這在歷史上也就秦始皇做得出來。所以隋煬帝視百姓的生命為魚肉,壓根就不重視。

對高句麗不斷髮起戰爭也是如此,他並不吝惜手裡士卒的生命,只想著達到屬於自己的目的。這件事對國家來說可能是好事,但是對百姓來說卻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

所以說隋煬帝的暴政是有目共睹的,他想要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儘可能多地做一些大事。結果引火燒身,導致大隋朝滅亡。

但是他並不是所謂的荒淫無道,畢竟有如此宏圖大業的人,不可能一直沉迷於溫柔鄉中。所以很多他的劣跡都是李唐王朝給他添加上去的。

\t如果讓老百姓在這兩個人中選一個做皇帝的話,我認為老百姓會選擇楊勇。楊勇雖然沒有什麼大志向,但是至少不會去過多騷擾老百姓。只有在這種平庸的皇帝手裡,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得到相對的富足安康。


江湖小曉生


那就妄談兩句,楊勇沒有楊廣的心機,他對別人基本是直來直去,他還不像李建成,李建成沒有都過死了,他鬥都沒鬥就被拿下了,說明政治上不成熟。有人說,楊廣品行不端,老做兩面人,表面一套 背後一套。在古代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多少人都盯著這個位子,鬥爭從來都是是你死我活的,你要當君子,你就上不了那個位置。不管楊廣用什麼辦法大白楊勇,說明他就比楊永會鬥爭。估計楊勇當皇帝也坐不了多久,以他的性格,不會對楊廣下毒手,楊廣還會把他從皇位上趕下來。楊堅是多麼聰明而且鬥爭經驗老道,都可以被楊廣給騙了,楊堅的的那些開國功臣不就都跟楊廣走了嗎?幾年以後,楊勇不也是光桿司令一枚。當皇帝也要殺伐決斷,不可以婦人之仁。分析這哥倆的性格,我認為,楊廣當皇帝要比楊勇當皇帝更合適,我認為,隋文帝沒有選錯接班人。只是楊廣太過於好大喜功,安排的工程都是世紀性的,勞命傷財,又沒有及時看到民間的疾苦,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手段差一些,要是能解決好這些事情,還是很不錯的一位皇帝。他做的有些事情到今天都在發揮效益,總體認為,楊廣和王莽屬於一路人,太過超前。


賽麥大弘


不請自來。

先說答案:隋朝不會亡國。

因為在中國古代,是高度的個人獨裁專制體制,國家的興亡很大程度上是由皇帝本身的資質素質所決定的。

如果皇帝勤政愛民,那國家就會興旺發達;

反之,如果皇帝不能勝任,或者荒淫無道,大興土木,耽於安樂,那麼國家就會走向衰亡,甚至滅亡。

前者比如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前期),宋仁宗,明仁宗,明宣宗,康熙雍正乾隆等。

而後者,就數不勝數了,漢靈帝,劉禪,東吳吳末帝孫皓,晉惠帝(這個純屬智商問題),隋煬帝,唐玄宗(後期),後唐莊宗,宋徽宗,天啟,嘉道中衰等等。

所以說,中國歷史上很多時候,一個王朝的興衰成敗,往往就寄託在一個人即皇帝身上。因為皇帝大權獨攬,他要做什麼,大臣們根本攔不住,甚至不敢攔,而且上樑不正下樑歪,皇帝胡作非為,則正直的大臣或被殺或被驅逐,小人奸佞則聚集在皇帝身邊,霍亂朝綱,弄權結黨,推波助瀾,令朝政更加腐敗,不可收拾。

我們先看看歷史上對楊勇的記載。

1.楊勇本性直率,不知矯飾,容易發怒,形於言表。

2.楊勇生性好色,喜愛奢侈,有許多妾侍、珍寶

3.楊勇為人寬厚,率意任情,沒有矯飾假裝的性格,常常優禮士人,寬接大臣。

4.楊勇容貌俊美,生性好學,善於詞賦之道,他的朋友包括明克讓、姚察、陸開明等,皆為當時的文人。

從以上記載來看,楊勇除了好色和奢侈之外,沒什麼大的缺點,而且性格為人寬厚,常常優禮士人,寬接大臣。由此可見,如果楊勇繼位,那麼他很可能是個平庸的君主,愛好文學,喜歡與文人大臣們吟詩作對;喜歡美女,後宮可能真的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楊勇大帝沒事就在後宮啪啪啪;喜歡奢侈品,大臣們競相進貢奢侈品……

但他不會折騰,憑藉隋文帝留下的國力基礎,依然會進一步發展,遠沒有亡國的憂慮。

當時,隋朝最大的外患——突厥,已經被隋朝硬懟了很多次,後來更是被用計策分裂成東西突厥,大大削弱了實力,東突厥更是臣服於隋朝。

即使會有與高句麗的戰爭,從未領兵打仗的楊勇也絕不會御駕親征,而是會派武將如楊素、韓擒虎等人領兵前往征討。沒有了皇帝的掣肘,這些武將臨機決斷,很可能會把高句麗按在地上摩擦,即使不能獲勝,也與高句麗拼消耗。

和全盛時期的大隋拼消耗,我敬佩高句麗是條漢子……

內部,早已平陳多年,天下一統,國家穩定,隋文帝勵精圖治,造就了盛世“開皇之治”,楊勇完全可以憑藉這些現成的國力安安穩穩的做幾十年的太平無憂天子。

反觀,二世祖坑爹王楊廣。

開皇八年(588年)冬,51萬隋軍南下渡江,攻伐南朝陳,二十歲的楊廣是名義上的統帥,真正統籌規劃的是老將楊素,在前線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

隋軍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渡江平定南陳,一統天下,這樣楊廣產生了一種錯覺:統一天下這樣的大事,對他來說不過是輕而易舉,那天下還有什麼難事嗎?

從此,楊廣心中就產生了一種目空一切的心理。

隨著他的飆演技的表現,贏得了老媽和老爸的賞識,被封為太子,最終登基。

從此,楊廣開始了他的暴走模式。

四處征伐

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親征平定吐谷渾,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闊疆五千裡。

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親征,第一次進攻高句麗,徵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餘,陸軍集中於涿郡(今北京),水軍集中於東萊(今山東萊州)。另調民伕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膚潰爛,腰以下生蛆,死者甚眾。隋軍雖然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後卻大敗而還。

大業九年(613年)第二次進攻高句麗,正當雙方相持不下時,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叛隋,隋煬帝倉皇撤軍。

大業十年(614年),第三次進攻高句麗。隋煬帝因國內民變已成燎原之勢而不敢久戰,高句麗也疲於戰爭而遣使請降,隋煬帝就此撤軍。

進攻高句麗的戰爭,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徵調財物無數,大量士兵、民伕死於戰場和勞役,由於農村中極度缺乏勞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活下去,成為隋末民變的導火線。

隋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煬帝依例北巡長城,始畢可汗率兵將其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煬帝派人向始畢之妻、隋義成公主求救,公主遣使告知始畢“北邊有急”,加上隋朝援軍相繼抵達,始畢在九月撤圍而去。

這種事,楊勇絕對幹不出來,因為他從未打過仗,根本不會親征道前線……

窮奢極欲

隋煬帝為了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其中著名的有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西苑在洛陽之西,周圍二百餘里,苑內有人工湖,周圍十餘里,湖內有山,堂殿樓觀,佈置奇巧,窮極華麗。隋煬帝常在月夜帶宮女數千人騎馬遊西苑,令宮女在馬上演奏《清夜遊》曲,絃歌達旦。煬帝遊江都時,率領諸王、百官、后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船隊長達二百餘里,所經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大興土木

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開始營建東都,歷時十個月,每月徵調民夫二百萬人。東都在舊洛陽城之西,規模宏大,周長五十餘里,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宮城是宮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處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區一百餘坊,另有豐都市、大同市、通遠市等三大市場。隋煬帝常住洛陽,將其作為東方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

隋煬帝在營建東都的同時,又下令開鑿大運河。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分為三大段。中段包括通濟渠與邗溝。通濟渠北起洛陽,東南入淮水。邗溝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陽(今江蘇淮安),南達江都(今揚州)入長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長江南岸之京口(今鎮江),南通餘杭(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濟渠,南起洛陽,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大運河分段開鑿,前後歷時五年,全長兩千七百餘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偉大工程之一。

由此可見,隋朝滅亡,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隋煬帝放飛自我任意妄為的結果。

性格決定命運,也決定國運。


燕趙節度使


遲早會亡,歷史規律在那,這種封建王朝最多也就兩三百年的壽命。

順著題目思路吧,估計是想拿楊勇和楊廣比較。題目應該問:還會不會二世而亡,或者亡得這麼快。

隋之所以二世而亡,不是因為楊廣不如楊勇,想反,楊廣太能幹,也太有雄心了,還偏偏運氣不好,如果有劉徹那運氣。。。楊大頭可能說不定也能弄個隋宗噹噹,唐宗宋祖要改成隋宗宋祖了,當然這個宋也不一定是換成啥了。

而楊勇呢,能力是有的,人品大概也還行,跟楊廣相比能力是差了,好色,貪圖享樂,但不失寬仁,很可能真的更適合二世維穩,可能隋朝在他治理下穩穩得渡過帝國瓶頸期,畢竟楊堅已經打下了相當好的底子,楊勇只需要順著來就行,這個真適合他,不適合楊廣。

那就多半沒有唐朝的事嘍。

遙想當年,楊堅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什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只有秦皇可以並列,劉野豬,李小二,根本提不上筷子,趙大棍子還是不錯滴。


白露為霜65799235


自古以來,封建王朝興衰榮辱,“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只不過有的王朝享國日久,有的時間不長。隋朝前接南北朝大分裂時期,後續千古盛唐時代,一舉終結了100多年的大分裂,重新統一了中國。可惜,隋朝只享國37年,歷楊堅楊廣二帝,就因楊廣好大喜功,勞民勞力甚多,導致天怒人怨而亡國。事實上,隋朝的帝位按照正常的繼承順序,應當由楊堅的長子楊勇繼承,可惜楊廣計謀多出,利用各種手段籠絡人心,最終除掉了哥哥楊勇這個繼位路上最大的障礙,成功上位。

假如楊勇可以繼位,那麼隋朝的國勢走向又當如何?隋朝還會這麼快亡國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基於當時的國勢形勢和楊勇的性格秉性大膽地推測一番。

楊勇性格沉穩,不會像楊廣那樣愛折騰

關於楊勇的性格秉性,《隋書》中有“勇頗好學,解屬詞賦,性寬仁和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和“勇多內寵”兩點記載,由此可見,楊勇的性格較為寬厚、才學應該也比較出色,但有些好色,有些奢侈。與狡猾聰明愛折騰的弟弟楊廣相比,楊勇比較低調,性格比較直率,雖然有點講究生活品質,這一點為父親楊堅所不喜。由楊勇來繼承大位,楊勇沒有弟弟楊廣那麼有雄心有才能,還是屬於守成之君,不會出現開鑿京杭大運河、東征高麗這樣勞民傷財的舉措。


楊勇性格仁厚,城府不夠深,可能難以有效駕馭關隴世族

隋朝承接北周各項制度,北周宇文泰以關隴世族為根基建立的“八柱國”制度,賦予關隴世族相當大的權力,成為威脅皇權的因素之一。楊廣在位時採取了興科舉,遷東都,徵邊塞等各種舉措,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打壓和擺脫關隴世族的影響,特別是遷都洛陽,遠離了關隴世族的大本營長安。楊勇繼位後,其性格仁厚,加上性格直爽,城府不夠深,應對實力強大講究權謀的關隴世族可能力不從心,有逐漸大權旁落的可能,有可能形成權臣弱主的格局。

楊勇繼位,隋朝江山不會這麼快傾覆

現在看來,隋朝江山之所以短短30多年就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隋煬帝楊廣性格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些舉措過多過快地損耗了國力和民力,特別是三次遠征高麗失敗和開鑿京杭大運河,民怨沸騰,給了在一旁伺機而動的關隴世族可趁之機。楊勇繼位的話,應當不會貿然多次遠征高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國力,開鑿京杭大運河也不會要求過高過快,這就使得隋朝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積累的國力不會那麼快消耗掉,只要楊勇不出現其他昏招,按照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提出的封建王朝立國“五十年”規律,只要一個王朝能順利挺過建國初期五十年,那麼這個王朝的國祚就可能延續百年甚至更長以上。這樣一來,以李淵為首的關隴貴族想江山易主難度就大得多。


滄海拾遺錄


在歷史的長河中,朝代的更替是必然的,沒有一個朝代會從宇宙大爆炸開始一直存在到宇宙結束。如果要討論一個朝代存在的時長,那麼這個朝代的君王是影響這個朝代生存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討論作者這個問題可以那楊廣和楊勇來做一個比較,我個人認為楊勇和楊廣差不多,甚至比楊廣還要庸昏,一下的是我的一些見解:

1、楊勇和楊廣一樣的好色 沒有繼位楊勇的後院中已經有許多的妾待,可以說是妻妾成群,他處理後院事情的做法是非常的不妥,甚至是寵妾滅妻,楊勇的正妻就是不得寵,被楊勇氣死的,古人云:齊家,治國,平天下。楊勇的家事都沒有處理好,談何治國???談何平天下???楊廣也是雖然荒淫無度,但是他沒有那麼複雜的家事。

2、楊勇喜愛奢侈,他收藏了許多的寶物。有一次,隋文帝發現了楊勇擦拭一件珍貴的蜀鎧,隋文帝就狠狠地痛批了楊勇一頓,告誡楊勇不要染上奢侈的惡習。這也是楊勇受他父親恩寵銳減的原因之一。

3、楊勇沒有楊廣那多的智謀,楊廣可以說是足智多謀。在楊勇寵妾滅妻這件事上,楊勇的母親已經是非常的不滿了,楊勇還要讓她的寵妃雲昭訓主持太子宮,這更讓人懷疑是他謀害了自己的正妻。而楊廣則不同,楊廣則是計劃著如何得到皇父皇母的器重。這時楊廣就懂皇后面前假裝自己沒有什麼姬妾,而且假裝只跟自己的蕭妃,兩人相互廝守。從此可以看出那個更足智多謀,那個更能治國。

4、楊廣南征北戰,楊廣在未幾位之前就三徵高句麗,後來更是攻打突闕等戰爭,為鞏固天下疆域立下了汗馬功勞。一個經歷了戰爭的大風大雨的歷練,一個沒有歷練,那個能夠治理國家已經心裡有個數了吧?

5、楊勇得不到父親的恩寵,也得不到太后的喜歡,他太子的位置已經被廢掉了,如今他想跟足智多謀的楊廣爭恐怕是不可能了,更何況他沒智缺謀。像這樣把自己太子的位置都弄丟的人,他治理的國家會是怎樣???結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