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巴掌打断父子情32年,当红作家想与父亲和解却太迟

春节,空气中弥漫的都是团圆的味道。

无论身在何方,处在人生哪个路口,即便组建了自己的小家,但有父母在的地方,才能称之为家。

道理虽懂,很多人长大后,却离父母越来越远,有的甚至视父母为“仇人”。

想起两年前的一则旧闻,北大留美学生发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事无巨细替他做主,导致了他与家人彻底决裂,12年都不曾回家过年、拉黑父母所有联系方式。

这样一封控诉信,曾引发网络大讨论,有网友直言:这瓜娃子读书太多,脑壳进水了!

也许,他父母的教育是存在问题,可他17岁上大学后就不在父母身边,在发出这封信时都30多岁了,对父母为何还是如此仇恨?

如果我们总是揪住那些不愉快的过往不放,自己不快乐,父母不开心,有了孩子后,也直接影响到家庭三代人的关系。

麦 家:与父亲和解太迟,悔恨一生

麦家是个享誉海外的作家,创作的小说获得巨大成功,《解密》、《暗算》、《风声》等被改编成影视剧,曾一度掀起谍战剧热潮。但2011年父亲的去世,让他一度意志消沉,封笔数年。

1964年,麦家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大源镇蒋家门口村,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在一次访谈中,麦家曾这样回忆童年:小时候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被同学歧视,交不到朋友很孤独,写日记是他唯一与人交流的通道。

麦家在一档节目中谈亲子关系

麦家在他写纪念父亲的文中回忆,12岁那年,巷子里的同学骂他父亲,麦家无法忍受别人如此侮辱自己的父亲,堵在同学家门口,准备决一死战。谁知这时父亲赶来了,二话不说,当着众人的面,重重扇了他两个响亮的耳光,鼻血顿时像割开喉咙的鸡血一样喷出来,鲜血流进嘴里,经过脖子淌到胸前,一直流到裤裆。

父亲的那两巴掌,彻底把父子间的感情打断了。从那以后,麦家再也没有喊过爹,直到1993年结婚,带着新婚妻子回家,才跟做贼似的含糊不清的喊了一声爹。

可想而知,父子关系是多么糟糕。但随着年岁增长,自己成为父亲后,麦家也渐渐理解了父亲。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44岁的麦家选择与父亲和解,可一切都太迟。80岁的父亲得了严重的阿尔兹海默症,不记得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儿子麦家。当麦家对父亲说:我回来了,父亲茫然问他:你找谁?

此后,父亲再也没有清醒过,他没有给麦家任何和解的机会。

高 晓 松:人生五十,原谅父亲

高晓松出生于高知家庭,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清华毕业后,师从梁思成,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高晓松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他在微博上透露童年经历,遗憾自己没有像很多孩子一样,有那么亲密温暖的家庭,父母陪伴甚少,是一个孤单长大的小孩,在成长中,对父亲有很多的怨和不原谅,父亲去世时,还写了一首诗叫《铁青》,因为在他心里,父亲就是铁青的。

50岁的时候,童年的孤单慢慢淡去,在把父亲的骨灰按照遗愿洒在旧金山海湾时,选择原谅了父亲。他仍旧感恩家庭,感恩父母给了他那个时代最好的教育。

童年时的误解、缺少陪伴,让麦家、高晓松耿耿于怀,与父母过不去,也意味着和自己过不去。

其实,人成熟后,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与父母握手言和。春节,便是改善我们与父母关系的好契机。

1.要真正理解父母

我们长大后,羽翼渐丰,摆脱父母的控制和唠叨,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圈,逐渐老去的父母,由于“不被需要”,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下一代的到来,又让我们与曾经的家有了联系的纽带。父母再度介入我们的生活,这一次,他们的心态全然变化,或局促,或不安,因为他们不再是这个家的主舵手。

译文的母亲Mama Lu谈起三世同堂、隔代教育时,特别有感触。当年,为了帮助译文带孩子,国内的企业说放弃就放弃,是雷厉风行的女强人。

去美国后,她全身心都扑在照顾外孙女Eva上,偶尔也会有担心,怕Eva哪里磕着了碰着了,译文会流露出责怪,尽管那不是有意的。

其实,这正是很多祖父母的心态,而通常我们都不太理解。有时孩子不舒服,咳嗽发烧,我们嘴上会说,“是不是下午出去的时候着凉了?”有时孩子说了一句骂人的话,我们可能会嗔怪:这是不是跟爷爷学的?

而这些脱口而出的无心之语,很可能会戳到父母的心,让他们无所适从。

真正理解父母,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多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多问自己:如果我是他们,这样做或这样说,是否合适?

同时,让孩子真正成为三代人联系的纽带。通过孩子,治愈我们的童年,也弥补父母辈留下的遗憾。

2.参与到父母的生活中

父母帮我们带孩子,参与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而父母体谅我们工作辛苦,总是主动揽起生活杂事,我们参与父母的生活甚少。

春节,是阖家大团圆的日子,我们何不趁着节日契机,多参与到父母的生活中呢?

·与父母一起大扫除,除旧迎新。

以往春节就是翘二郎腿刷手机、煲剧,或者带孩子出去遛弯,今年我们换个方式吧!如果你家孩子六七岁了,那就带着孩子,与祖父母一起大扫除,参与其中,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与父母一起购置年货,贴心陪伴。

有了孩子后,我们的目光总是追随着孩子,很少去关注父母。等父母身影日渐佝偻,白发增多,我们才赫然发现,父母老了。曾经春晚的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唱哭了很多人,试问,你有多久没陪父母逛街了?哪怕是逛菜市场?

·与父母一起做年夜饭,增进情感

厨房,是很多妈妈们的一辈子待得最多的地方。很多人长大后,离开家乡,最怀念的是妈妈做的家常菜和独特美食,一个朋友至今怀念奶奶春节里做的煎堆(南方的一种节日食物),译文说起母亲Mama Lu最拿手的食物,非饺子莫属了。

但厨房并非妈妈们的专属,今年我们就撸起袖子,和父母一起做顿年夜饭,绝对意义非常。

3.注重生活中的仪式感

我们在表达情感时,含蓄内敛,父母辈更甚,说声谢谢都很难,总把对子女的爱隐藏在心里。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别忘了仪式感。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有仪式感”。有个高赞答案是这样回答的:仪式感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

《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春节的仪式感,有除夕的年夜饭,正月初一穿新衣,长辈给小孩封红包,但别忘了我们的父母。

Mama Lu有个小小的建议,在除夕这一天,送给父母一个小礼物,不一定要多贵重,但要足够用心,并给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郑重感谢他们的辛苦付出。我们在做这些的同时,也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会尊重和感恩。

毕淑敏有句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尽管曾经粗暴,在家庭教育上有很多遗憾,但他们无人替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