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快速阅读》:浅析超级快速阅读术,让学习不再有压力

《超级快速阅读》是2015年8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关于如何保质保量实现快速阅读,让学习变得轻松的学习方法工具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人克里斯蒂安·格吕宁。他结合格吕宁学院学员长期有效的实践总结出了科学而且实用的读书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格吕宁推崇的快速阅读方法论。

01 作者背景及经历介绍

《超级快速阅读》的作者斯蒂安·格吕宁研修的是法律专业,他之所以涉足学习方法这一领域是出于自己早期对学习方面的考虑。因为克里斯蒂安·格吕宁在大学期间不仅学习任务重,而且还要兼顾自己的创业公司以及要为一些培训课程授课。所以他的时间非常紧张,就不得不在学习效率上找出路。

克里斯蒂安·格吕宁在研究了大量的学习方法书籍和报各种培训班后,在海量的信息中总结了较为有效的方法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读书和学习方法,然后成立了格吕宁学,把更多高效学习的方法进行推广。

在学习的过程中,克里斯蒂安·格吕宁对两类书籍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一类是励志类书籍,这些书初读来来令人很激动,然而等过一些时间后发现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去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另一类是学术类的书籍,这类书籍主要涉及各类研究成果,内容虽然有科学依据,然而语言却晦涩难懂,时常令一般的读者望而却步。

基于以上的这些华而不实,或者不太接地气的学习方法,克里斯蒂安·格吕宁自创了读书和学习方法,使很多人受益终生。

02 快速阅读的准备

在阅读时,首先要拓宽视野阶段,这也就阅读书本上的文字信息。听起来这个阶段好像每个人都很容易做到,而实际上我们大部分人用的阅读方式只是把书读完了,但并没有太大收获。比如说我们即使读完了堆在面前的书,还是觉得脑子空空,那么面对这种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的阅读,我们该如何应对?

而克里斯蒂安·格吕宁在《超级快速阅读》中也给出了答案:阅读数量并非衡量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唯一标准,理解和记忆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读书并不是读完了就算任务完成,更多时候我们要去思考和汲取书中的精华内容,并且做到为已所用。那么如何做到呢?答案是:在阅读的同时梳理文章的脉络,将冗长的文章或书籍进行简化,提取中间最为关键和有用的内容。而做到这些要从以下3个方面去做读书前的准备:

①梳理逻辑脉络,明确宏观定位。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抽象,其实直白点就就是先浏览一本书的目录和简介,对于这本书的中心意思和表达的逻辑、层次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人脑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部门——缘脑。一旦缘脑出现不清晰或凌乱,就会感到恐惧或惊慌,大脑就无法梳理所需的脉络。

②花5分钟浏览全书。读书前先抽出5分钟时间对整体书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以及作者带来的启发。这样做的好处是快速了解一个作者和一本书,不至于读完后脑袋依然空空,没有任何逻辑和框架。

③如何快速浏览一本书。快速浏览书时我们要关注几个要点:书目的标题和副标题,插图、加粗的字体、斜体的字体等。换句话说这些大部分都是书内的重点或是关键词。这样提前浏览,就能大大提炼书中重要的知识点。

这3点对于读书前的准备至关重要,首先要做足读书前的准备,然后就是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但这里需要遵循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如果要记住一条信息时,学习新知识前要激活原有的知识网络,大意是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前要发延伸和发散到自己已掌握的旧知识,并进行融合;第二个要点是清楚自己的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自己擅长的领域是什么?要对自己原有的知识要做好复盘和总结。

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了解到自己知识点的不足在哪?自己的擅长在哪?更容易把不足与擅长结合新知识进行进阶以及思维上进行升级。

用这样的阅读方法的意义在于:

坚持不断的练习,总有一天这种新技能会习惯成自然,变成我们潜意识的行为。换句话说,当我们进阶到一定的阶段后,即使我们不再刻意关注阅读技巧,我们的大脑也会在潜意识中完成相应的思考、总结与多维度的发散。

这跟《刻意练习》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的心理表征异曲同工,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对心理表征的解释是: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其他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它可以抽象,也可以具体。而克里斯蒂安·格吕宁则是基于对《刻意练习》的构架之上做出的创新与细节上的延伸,使方法更具体和适用。

03 如何做到深度快速阅读

在读书和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仅仅要提高阅读速度的技巧,还要做到将书中的内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加深刻,就是书中所提倡的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并不单单是阅读速度快,还要在阅读中带来越来越多的收获。在哈佛商学院速读课早已是十分热门的必修课。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快速阅读呢,要从以下三点开始:

①估算每分钟阅读的字数。比如平均每行有30字,1分钟内阅读了20行,那么阅读速度大概是600字/分钟,而格吕宁学院的学员阅读速度是600-800字/分钟。而我们测算出自己的阅读速度后,要进行自检看一下自己是否符合快速阅读的要求,再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②规避逐字阅读法。我们大多数人读书都是逐字阅读,但是这样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时间不够,读书效率低下。克里斯蒂安·格吕宁经过测试和研究发现:越是每次停留和对焦只读取一个字的读者,除了读书慢外,读完后还一脸懵,早就忘了书中讲的是什么内容。这么看来并不是读书慢就掌握知识更牢固。

而另一些阅读高手不仅读得快,而且掌握了大部分书里的知识点。他们之所以能达这种读书水准,是因为遵循了这样的规律:用最合适的语义单元来读取信息。所谓的语义单元就是由几个字词共同构成的表达某个完整意思和关联和词语。可以这样理解语义单元:读一个字可以联想到一句话,读一句话可以联想到一个章节,读一个章节可以联想到整本书。

而规避逐字阅读的好处有两个:第一个好处是节约时间,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运用到思考和总结以及学习新知识上;第二个好处是更容易集中精力,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进行高效阅读。

③用手指或笔尖辅助阅读。这种阅读方法要追溯到学龄前我们数数字的方法,用手指或笔尖一个个数。之所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辅助阅读,是因为这种自然而然的做法最符合我们的本能,这种方法不仅自然,而且更有效率。因

为阅读的效率取决于视线移动的效率,而手指或笔尖的引导,可以大幅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

配合读书前的准备并结合读书时的方法,通过刻意练习就能达到熟能生巧,借助这种技巧也可以不断拓展阅读的速度,甚至会加速阅读的深度,使阅读真正变得活学活用。

04 快速阅读带来的意义

快速阅读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节省时间,更是带来思维上的革新以及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它给我们的阅读和个人成长带来三个颠覆性的进步:

①不再囫囵吞枣,盲目阅读。因为读书之前已经有了既定的目标,有了要实现的诉求以及想达成的标准,就更具有前瞻性,无论是读书效率也好,还是增长见识也好,或是逻辑思维认知的提升都是一个跨越

②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格吕宁在书中提出一种有效的做笔记方法——视觉卡片。我们可以理解为视觉卡片就是思维导图,无论是视觉卡片也好,思维导图也罢,他们提倡的观点是一致的。格吕宁在《超级快速阅读》中提出视觉卡面要通过把握整体行文结构来实现,比如说同样是看到“一片”这个词,要联想到树叶、面包、鱼鳞等。然后根据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做出相应的视觉卡片,但无一例外都是从点到面的延伸。这跟樊登在《如何读懂一本书》中关于思维导图提取关键词然后不断的将关键词不断发散的认知,然后找到它们的相关性完全一致。这也是最好做笔记方法以及应当养成的习惯。

③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阅读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这是因为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觉得读书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另一方面是感觉读书太耗费时间。而真正的原因则来源于我们内心对于读书热爱的驱动力不够。

换句话说我们还没有从读书这件事情上受益,也没有认识到读书能给自己带来能力上迅速的提升。但当我们学会快速阅读时,不仅将读书这件“辛苦”的事变得轻松,个人也能得到不断的成长,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与财富。

当我们越能找到读书的捷径,便会越觉得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也更有学习的动力,把知识内化成经验与生存能力,这就是读书带来最大的意义。

05总结

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擅长读书,并不是因为天赋低,而是没有方法和没有找到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式,现专业一点就是不懂如何利用自己的大脑去开发自身的潜力。

只要我们按照适合自己的读书步骤,向优秀的大佬学习,用科学方法去进行读书,所有的困惑或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因为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关键时刻,都能轻松调用大脑中的知识网络,精准的调出所需信息为已所用。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我们读书时的方法,更适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因为思考能力、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达成的方式是通用的。

所以说如果想在短时间内找到并学会自己需用的新知识,这些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要活到老,学到老,循环运用,让读书、学习、工作、生活变得简单而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