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為什麼這麼高?

村頭老馬看世界


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開始鬧蘋命。多次和清政府戰鬥,武昌起義勝利了。後來在1911年IO月IO日建立了中華民國,定為1912年元月為建國日,建立了黃浦軍校,培養了兩千個軍式家。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主制度。實行五權分立,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考試權。互不干涉,互相監督,互相制約。一建國馬上有人告國家總理。:司法立案,立即審理,與民同罪。並計劃經濟發展,還有耕者有其田,平分地權。很有現代思想,而不是平分種田,而是一個權字。農民有了地權,中國可民主,可發展。溫總理說,改革只講民生,沒有保障,一定要有政治改革為前提,作保障。

孫中山是廣東省,鄉山市,翠亨村人,因其叔父,哥哥在美國打工,後來他也去了那裡,在美學校讀書。他訪查歐州,美州,百姓們生活情況,後來建立了同盟會,就是國民黨的前軀。後來改名國民黨。莫斯科有個中山大學,可他們不講孫中山的事,只講列寧的事。因實力不足,被袁世凱奪了權,後來才興起反袁運動,最後得到了勝利。

他的功勞不可磨滅,進行了北伐戰爭,與陳烱明進行了鬥爭。陳也是搞民主的,因後來被判了孫中山,被判民主。

其實第一次國共合作,就有共產黨人參加。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這就要了解中國近代史的歷史書寫問題。

首先要注意一點,中國近代史的書寫不僅掌握在共產黨手中,同時也掌握在國民黨手中。在國民黨看來,孫先生是當仁不讓的國父,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提出三民主義,始終致力於國家民族的獨立、統一和解放,真正實現民主共和,並在中國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新社會。



而在我們共產黨看來,國民黨作為資產階級政黨,與無產階級政黨有天然的矛盾和對立,所以在近代史的書寫上,便人為建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時期,兩者的分界點就是1921年。



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及國民黨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及帝國主義的傀儡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後來國民黨並未繼續完成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志願,以及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構想,就蛻變為一個反動的大資產階級政黨了,而最終完成孫中山先生遺願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所以中國共產黨始終奉孫中山為革命先行者,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真正繼承者和接班人。



也就是說,在國共兩黨對近代史的書寫中,孫中山都是奠基性的人物。在國民黨這邊,孫被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而在共產黨這邊又被奉為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共產黨由此掌握了中國革命的領導權,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和接班人。


達摩說


孫中山是全體中國人共同尊敬的革命領袖,不分黨派,不分地域,至今仍然很多人尊稱孫中山為國父,孫中山的一生實際上也是相對較為短暫的,活了59歲,但是孫中山卻能獲得這麼崇高的生前身後名,原因是什麼呢?

這其中最為重要的當然要屬孫中山個人的貢獻以及人格品質了。孫中山二十多歲就投入革命,而且不顧個人之安危,一度在英國被清廷的駐英使館所捕,生命受到威脅,但是孫中山仍然能夠化險為夷,堅持革命。

從1895年開始,孫中山在海外連續流亡超過16年,這在常人看來是難以堅持的。在此期間,孫中山不僅要面臨清廷的海外追殺,還要面對來自黨內的不同派系的討伐,但是孫中山從來沒有因此動搖過。孫中山親手改造了國民黨,並且在後來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當然,孫中山的地位之高也與後來的宣傳有關,國民政府有專門的總理紀念週,並且在每次會議之前都要選讀“總理遺囑”,這些都是孫中山個人形象強化和提升的重要原因。


青年史學家


1.孫中山是近代最早的反清革命者之一。1894年,孫中山就組織了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並開始組織反清起義。這會子,大多數人對清朝還是抱有幻想的。比如康有為、梁啟超,還在試圖進行政治改良。激進的義和團,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但孫中山早就開始進行反清暴動了。


2.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以建立民主、自由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為使命。這種理想在當時是很先進的。即使現在看,孫中山的理想也是值得追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然包括民主、自由。後來孫中山建立共和國的事業連續遇到挫折,他又提出了“軍政、訓政 、憲政”三步走的方法。這都是很有遠見的。


3.孫中山是最早學習蘇俄、與蘇俄聯盟的政治領袖。事實證明,蘇俄那一套最適宜舊中國。孫中山學習蘇俄,改組國民黨,建立黃埔軍校,組建國民革命軍,為國民黨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學習蘇俄更徹底的共產黨,則又最後戰勝了國民黨。所以說孫中山被稱為革命先行者。

孫中山與蘇俄結盟時,還採取了“容共”政策,他對共產黨是非常重用的。這也是後來新中國推崇他的原因之一。


國史拾遺


為使中華兒女,從飢貧弱病的舊中國擺脫出來,過上幸福美滿的新生活之人士,不論貢獻大小,職務高低、尊微卑賤,都值得今日乃至未來中華之兒女,緬懷祭典,,,,每個公民都會為她們樹碑立傳,歌功頌德……,中華之民眾都不會忘記歷史上的前天、昨天……,中華之人民是地球村上最聰慧,最善良,最仁愛之人民!中華之帝國,古往今來都是天朝上國,不論朝代發生任何變遷,風雲怒濤多大多高,也均未能改變其原有風貌和屬性,也無一能撼動中華帝國是地球村上,首屈一指的人類文明的搖藍和誕生地的地位……

中華之帝國,古也帝國、前亦帝國、昨也帝國,乃至久遠的未來仍然是最最最偉大的帝國……,中華帝國之臣民是最最最最最聰穎、最智慧和最最最偉大的臣民!!!絕對不是痴呆、健忘者……

偉大導師、偉大領袖、偉大舵手、偉大統帥毛主席,毛澤東主席曾說過……,不論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他心繫人民,心念人民之疾苦,而且並實際上虔誠的履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底的實際行動,她的這種精神,她的這個人!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橫看、縱觀孫中山先生一生的作為、品行等,今天的我們及後人,用什麼樣的語言讚美也不為過,用怎樣的行動為其祭典、為其歌唱也是必然、必應、必該之首選……


田間壹壬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中國近代歷史書寫大概有四種模式,分別是革命史範式,現代化範式,馬克思主義範式和衝擊-反應範式。我們在這裡說說革命史範式的歷史書寫。

國共兩黨給近代中國社會的定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革命的目標不僅是反封建,還有反帝國主義。在國民黨的歷史書寫中,辛亥革命首義不僅是推翻了封建體制,而且也屬於亞洲領先,激勵了亞洲革命運動的潮流。之後北伐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也就完成了反帝國主義的任務。而中國共產黨對於革命的劃分,分別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間分界是1919年,是毛澤東同志完成了這一理論建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是反封建反帝國主義,領導階層是資產階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是反資產階級,領導階層是無產階級,後來演變為工農聯合。最終,共產黨完成了革命和改造中國的任務。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可以看出,兩黨的理論前提都是辛亥革命為基礎,也就是孫文完成的反封建體制。可以反對蔣介石倒行逆施,但是孫文的民主革命,造就共和的歷史價值卻是要予以認可的。這也就是孫中山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中地位高的主要原因。其實,孫中山的先驅者身份,也的確值得尊重。


秦右史


孫中山最先聯絡革命人士反清,1894年11月,孫中山建立興中會 1905年8月,創建中國同盟會,在《民報》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在反清鬥爭中,雖多次失敗,但民族主義口號撼動了大清王朝。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憑藉十幾年來營造而成的巨大聲望,孫先生被推舉為中華民國大總統,是有史以來第一位民國總統,放在幾千年歷史中,也足夠偉大。他最先打著民主共和這個旗號,1914年成立中華革命黨,任總理,1915年發表《討袁聲明》,發動“護國運動”,1916年發動護法運動,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1918年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

1924年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並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闡釋三民主義,將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實現國共合作。籌辦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培養了許多國共兩黨精英,中國近代史多由這部分人改寫。孫先生作為創始人,得到後來人無數的尊崇。

因為他是革命的先行者,是他提倡天下為公,在孫中山那個時代,確實引領了一種風潮,煥發了國人的民族感,他是一位超越黨派的偉人,因而孫中山在中國革命中有很高的地位。


羅盤高人


每個人的出生和結束都一樣,無一例外。但人生的過程和人生的高度卻各有不同。孫中山為什麼會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又為什麼在中國革命中有很高的地位?我想,三言兩語很難闡述清楚;或者用某一個事件也不可能詮釋完整。因此,這裡選擇中山先生有代表性的幾個主題來對該問題進行回答,以期相對周全。如有不周或錯誤之處,敬請各位雅正並批評。

民主與共和的萌芽

孫中山13歲時跟隨大哥孫眉來到夏威夷檀香山,就讀於當地的意奧蘭尼學院。當時的夏威夷還是一個獨立的王國。中山先生耳濡目染當地人民對侵略者的抵抗,讓他聯想到在清政府的封建專制統治下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就此萌發了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榜樣,來改變中國社會的想法。

其次,是宗教教育對他的影響。在檀香山學習期間,宗教學習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聖經課程、每天的禱告、每週的禮拜以及濃厚的宗教氛圍使他對平等、博愛等教義銘刻於心。對比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套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前者給予了他思想上顛覆性的轉變。

最後就是中法戰爭對孫中山思想上的巨大影響。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馮子材鎮南關之役重創法蘭西軍隊,並收復了諸多失地。捷報傳來,遠在重洋的中國留學生歡欣鼓舞、振奮不已。然而,清政府在此時卻卑躬求和、放棄失地、下令停戰。並派李鴻章到天津與法國公使簽訂了進一步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這樣以賣國喪權以換得心安得做法徹底使孫中山看清了封建專制下皇權至上的本質和劣根性,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堅定了革新求變的決心。

從政與從醫並行

又一次,孫中山到教會司鐸杜南山家裡拜訪,看見他書櫃裡的醫學書刊,就問他為什麼要讀醫書。杜南山答:“范文正公有云,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竊採其意耳”。范仲淹認為:不能當一個好宰相,至少可以做一個好醫生。兩者雖職業不同,影響力也大不相同,但都能救民於水火。孫中山對杜南山說:讀書從政需要有一個過程,即使從政,未必就能位極人臣。如果一味的去追求宰相之職,而又久久不能達到,反過來再去選擇從醫的話,恐怕就為時已晚了。因此,首先選擇學醫,救民於水火,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同時設立遠大的志向和理想,這樣理論與實踐能夠有機的結合,理想才能逐步實現。這是中山先生選擇學醫以及後來從醫的初衷和契機。

於是,1886年,孫中山進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學習。後轉入香港麗雅英文醫學書院。通過五年的學習,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完成學業,順利畢業,同時獲得了行醫資格證書。畢業以後他來到澳門鏡湖中醫院工作,剛開始,他就做了一件對後世有重大意義的事情。由於他是一位西醫的醫師,到醫院以後他向院方提出中西醫結合診療的建議,獲得院方採納,這是中國中西醫結合的開始。他曾為患者實施外科手術,取出大如雞卵的結石;充當婦科醫生為難產的的婦女接生;讓一位已經在家裡處於垂死狀態的患者起死回生;他為窮人治病,分文不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山先生最後成為一位政治領袖的初衷,絕不是僅有遠大的政治理想這麼簡單,而是立足於民生疾苦、家國安危,又眺望於社會大同的崇高追求。

上李鴻章書

這是中山先生寫給晚清重臣李鴻章的一封諫言書。中山先生在書信中開宗明義:“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旨之大經,治國之本也。”這是中山先生對國家命運的深度思考,同時也是他職業革命家道路的開始。

《上李鴻章書》從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四個方面論述了中國當時的不足,以及應當向西方國家學習的地方。是發展中國民族資本的經濟綱領。最後,孫中山沒有得到李鴻章的接見,讓他希望通過開明官員實現改變現有落後情況的想法落空,希望通過實業救國而無法實現。從此,他走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

於是,中山先生於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聯合政府”的宗旨。這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端。

為革命,中山先生擁有眾多的名字

首先要說的是,孫中山並不是他的原名。“中山”二字是他在日本進行革命活動時,他的好友平山周為了掩護他而在旅館登記簿上寫下了“中山樵”的化名。中山先生把它解釋為:“中國的山樵”。“山樵”指的是樵夫、砍柴人。孫中山的名字由此而來。中山先生的譜名,也就是家譜上的名字叫:德明。因此他的原名應該是:孫德明。幼名:帝象。讀書時取名孫文,字載之。在香港接受基督教受洗禮的時候取號為:日新。“日新”二字典出《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為:及時的反省和不斷的革新。他還有一個名字是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叫:孫逸仙。“逸仙”其實只是“日新”的廣東話諧音。後來他自己獨具匠心,把名號連在一起使用,稱自己為“孫文逸仙”。當然在從事革命的過程中他還有許多其他的化名,比如:陳文、陳載之、林行仙、張宣、吳仲、山月、翠溪、高達生等等。在正式的公文、電函中他一般會署名:孫文。按照地域和國家的不同,大家對他的稱呼也不一樣。在中國人們習慣稱呼他孫中山,在日本喜歡叫他孫文,在歐美則叫他孫逸仙。

民國成立以後,大家習慣稱呼他:孫總理。因此,總理這一稱號在國民黨內專指孫中山。你看大家後來叫蔣介石就只能叫:總裁、校長。由於他還擔任過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和大元帥。因此也稱他:孫大總統和孫大元帥。後來大家為了表彰他的偉大功勳,尊稱他為“國父”。

中山先生還有一個外號叫“孫大炮”。這是詆譭他的人為他取的,認為他只會吹牛,不會做實事,甚至有人懷疑他是否識字。著名學者胡適先生有一次去拜見孫中山,看見他屋裡擺滿了書。認為只有像他自己這樣的大教授的家裡才會有這麼多的書。而像孫中山這樣的政治人物不過就是擺擺架子、撐撐場面。於是在中山先生離開的空隙就隨便拿過來一本翻看。哪知道書裡面全是勾勾畫畫、圈圈點點,以及旁批別注。於是又換了一本,還是如此。胡適不甘心,接連抽出幾本,結果都是一樣。後來他對其他人講:孫大炮不是你們所說的空炮,而是一門實炮。民國建立以後,有人對他有意見,還當面叫他孫大炮,他也能夠泰然處之、虛心接受。

辛亥革命的開端,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是中國辛亥革命的開端,也是中山先生進行民主革命的重要節點。武昌起義為清王朝敲響了滅亡的喪鐘,同時也引出了此後對中國革命以及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

武昌起義的前奏是四川保路運動。1911年5月,清政府向英、法、德、美四國的銀行借款,宣佈實行鐵路國有政策。但對1903年為修建鐵路在四川地區籌集的股金,清政府表示:不予退貨,全部充公。此時,清政府的首腦人物是攝政王載灃,清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的爹。在宣佈鐵路收歸國有,股金不予退還的前一天,清政府廢除了軍機處,成立了所謂的責任內閣。對外宣稱清政府要實行和歐美一樣的君主立憲國體,而不再是傳統了君主專制,希望以此來緩和國內外矛盾,看能不能把大清朝這艘破船再支撐一下,別沉得太快,死得太難看。結果責任內閣的名單中共計13人,滿族佔9人,皇族(就是皇帝家的)佔7人,而漢族官員只有4人。這種做法在當時的中國哪裡是在維護大清政權,這完全就是在大清這艘破船上又安裝了一枚馬上要爆炸的巨型炸彈。而作出以上兩項重大決定的人正是溥儀他爹,攝政王載豐。

言歸正傳,於是乎四川人民跳起來反抗,川漢鐵路股東代表在成都成立保路同志會,提出“路存與存,路亡與亡”的口號,掀起了保路運動。接下來萬惡的清政府派兵鎮壓,當場打死32人,矛盾進一步激化。此事激發了中山先生所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的團體之一,湖北共進會的起義決心。於是共進會決定和另一個湖北的革命團體文學社聯合起義。並藉助中山先生的影響力招兵買馬,效果顯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打響,大清朝湖廣總督瑞澂、提督張彪倉倉皇潛逃。11日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任黎元洪為都督。10月22日,湖南宣佈獨立。23日陝西宣佈獨立。11月1日,雲南宣佈獨立。2日,江西宣佈獨立。3日,上海發動起義。上海的起義連文藝界的演員都親自參加了戰鬥。4日,杭州起義。杭州起義時有一支100人組成的“先鋒敢死隊”,敢死隊的隊長是剛從日本留學回國的留學生,他的名字叫:蔣介石。11月5日,杭州光復,江蘇宣佈獨立。

建立臨時政府

1912年1月1日,晚上10點,在前清兩江總督署大公堂裡,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宣誓:傾覆清朝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還發出宣言書,提出對內方針是:民族統一、領土統一、軍政統一、內治統一和財政統一。對外方針是:洗去清朝辱國之舉措與排外之心理,秉持和平主義,與其他國家友好交往。使中國能立於國際社會,使世界漸趨於大同。

接下來通電各省,廢除陰曆,改用陽曆。這是一個比較重大的決定,因為按照中國古代幾千年來的歷法習慣,當時應該是: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也就是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

並設置副總統,通過選舉,黎元洪以最高票當選。臨時政府下設:陸軍部、海軍部、外交部、內務部、財政部、教育部、司法部、事業部和交通部等九個部門。

又制定了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臨時約法》規定:政權機構實行三權分立的制度,即參議院行使立法權,總統行使行政權,法院行使司法權,三者相互獨立又相互牽制。並約定,參議院有彈劾總統的權力。人民享有參政的權力。這一部分的約定可以說非常重要,這從實質來講就是在約束袁世凱。因為當時臨時政府裡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認可一個約定,那就是:只要袁世凱能夠把清政府給搞黃咯,就公舉他為大總統。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大家都認為:只要清政府垮臺,封建專制就徹底被推翻了,封建專制被推翻了,革命也就勝利了。而當時最有這個能力和條件的人,就是袁世凱。這是當時的普遍認同感。但孫中山並不信任袁世凱,因此提前起草《臨時約法》。因為袁世凱在中山先生就任臨時總統後就宣佈支持共和,然後又通過威逼利誘唆使隆裕太后接受退位條件。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大清朝就此被袁世凱給搞黃。2月15日,南京參議院就選舉袁世凱為第二屆臨時大總統。

《臨時約法》還約定:人民一律平等,沒有種族、階級、宗教的區別。人民的身體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審問、處罰。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言論、著作、集會、結社的自由;有請願、陳訴、訴訟、考試、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這些約法條款於現在看起來很平常,但在當時,這絕對是石破天驚、亙古未有、天翻地覆的變革。它一舉將統治了中國人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給推翻了;將自古以來神聖不可侵犯的天子給徹底的侵犯了。

兩千多年以來,中國人只相信皇帝是天的兒子;只相信皇帝昭曰是因為奉天承運;只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而不相信事在人為;不相信人人平等;不相信能夠改變、可以改變。

縱觀中國近代,如果說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康有為是“變法維新的第一人”,那麼孫中山先生就是“開民主共和的第一人”。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


國父是國民黨的尊稱,孫有歷史地位,但撥高了許多,現在把推翻滿清,締造共和的功績加在孫一人身上,實際是他創建的黃埔軍校的人成國民黨主要掌權者,為爭正統,排斥其它同盟會黃興,宋教仁的領導地位,把武昌首義,袁世凱的合作都取掉了。他的三民主義,就是仿西方民主的一句口號,無理論體系,天下為公,也是口號,扶植起了蔣,宋,孔,等官僚資本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更高度不夠,不要滿,蒙,藏,新疆,為一時投機鼓動漢族驅少數民族,他的資產階級革命想法,也是精英們的革命想法,其政策理念難以普惠基層民眾,還是官僚,資本家,買辦,黑幫橫行掌權。在臺灣,印度就可以看出結果


秋夜聽曲286642007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在北京東城鐵獅子衚衕5號行轅逝世,終年59歲。

孫中山一八六六年出身於廣東,主要成長於夏威夷(讀書)和香港(學醫),小孫算不上富二代至少也稱得上是小康家境,原本是想做大夫,(和魯迅有點類似,一個是拿槍另一個是拿筆)但卻因為就讀的香港西醫學院沒有備案登記不被香港官方承認,因沒有獲得醫師資格只能給醫生打雜,套用今天的流行語,沒有編制是個臨時工。

無牌上崗的小孫大夫這樣的生活一直度過了二十八個春秋,甲午戰敗後,一腔熱血的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沒有被理睬。於是孫中山生氣了:朝廷制度太腐朽我要推翻它,孫中山下決心,後果很嚴重,說幹就幹,絕不含糊。

孫中山於1894年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創建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並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計劃以“振興中華”為目標,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一八九五年,孫中山就在廣州策劃了第一次起義,事洩失敗。孫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再度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確定為革命政綱。

1911年4月27日,革命黨人在趙聲、黃興等的領導下,在廣州發動起義,但最終,因力量不敵而失敗。這就是著名的黃花崗起義。5月8日,湘、鄂、川、粵等各階層掀起四省保路運動。9月中旬渝漢鐵路督辦端方抽調三分之一湖北新軍軍力進入四川,武昌空虛。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趁機發動武昌起義,並一舉成功。消息傳出後,各省相繼宣佈“革命”,脫離清廷統治,全國開始出現各種“軍政府”。清政府的全國統治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裡土崩瓦解,至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宣佈中華民國成立,並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1月20日,南京臨時政府向袁世凱正式提出清室優待條件。1月22日,孫中山發表聲明,只要袁世凱支持清帝退位,就自行辭職,讓位於袁世凱。2月12日,在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的勸說和逼迫下,清帝退位,隆裕太后將遜位於袁世凱的詔書蓋印發出 。至此,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清廷正式宣告滅亡,中國兩千年來的帝制也宣告滅亡。

有人說這是孫中山的妥協,其實不是,作為一個沒有武裝部隊指揮權的大總統,只是門面上的總統,實際並沒有多少實權。孫中山的讓位,其實是無奈的選擇,因為在袁世凱提出自己的要求後,並不是孫中山答應了這些要求,而是各方勢力迫使他不得不接受。辛亥革命勝利了,因為它終結了千年帝制;辛亥革命也失敗了,因為革命的指揮權被袁世凱等各方勢力瓜分了。

不去管辛亥革命的是非成敗,在這場救國救民的潮流中,我們能看到的是一代偉人的執著與熱血。“惟願諸君將振興中華之責任,置之於自身之肩上”, 辛亥革命讓我們看到的不是教科書上的那一大段概括,而是一個民族奮鬥崛起的希望!

小編認為雖然孫中山為中國革命奮鬥大半生,值得我們敬仰,但他操之過急,沒有多留給歷史一些時間;也許,可以說他沒有功勞,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有很多苦勞,其致力於革命四十餘年;最後,帶著滿腔的遺憾和痛恨離開人世,歷史總是和他戲謔,革命總是與他作對,理想總是和他對著幹。

斯人已逝,往事雖已,他那顆滾燙的愛國之心,他那堅持不懈的精神,卻常存人心。被稱作“中華民國之國父”名副其實,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