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派」,不止演员而已

​作者 / 郑小

红烧蹄膀蟹酿橙、冰镇莲子百合粥、西湖醋鱼、松鼠桂鱼绣、球鱼丝……

这可不是哪个表演系的报菜名,是《紫禁城里的小食光》里出现的菜品,窝在家里我们无法大饱口福,先饱饱眼福也不错。

随着《演技派》收官,由节目中年轻演员出演的影视化习作《紫禁城里的小食光》也迎来大结局,并于2月8日作为网络电影在优酷上线。

加上此前的综艺衍生节目《光影中的演技派》,以及由《演技派》年轻演员王鹤润、朱致灵、昌隆和朱元冰出演的首部多视角互动内容《当我醒来时》,《演技派》的杀青无论对于节目发起人于正还是几位导师和学员们来说,其实是更多后续合作的开始。

在节目最后几期中,于正针对自己接下来两部戏进行开放选角,不少学员通过试镜正式进入到影视剧的拍摄中。

有网友用“于正的造星工厂”来形容《演技派》,总导演胡明也不避讳,“当你决定用于正的资源的时候,就注定有很多争议。”

于正想要展示演员行业的生产链条,胡明想着突破演员节目的模式瓶颈,优酷则希望向观众真正科普何为演技,三方一拍即合。

看脸还是看演技?

“我们对于这个节目的设定是:谁戏好,谁就上,谁戏不好,就会被“写死”。”

没有扎堆的熟脸,《演技派》选择了一些观众或许面熟、或许依然还没能叫出名字的新人,来码这一盘“演技”的棋。

单纯从综艺节目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有风险的选择。《演技派》总导演胡明很清楚,“流量”对于综艺节目的重要性,演员这个赛道,大家都在抢,要怎么做,胡明和他的团队并不是没有挣扎。

由于行业揭秘的基础设定,强赛制、强冲突的模式一开始也在考量范围内,但最终胡明还是做出了取舍,开辟新路数,选择了如今的模式。

“整个节目的设定是想要展示演员这个职业的多面性。市场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关于他们的选题?制片人为什么倾向于选漂亮的?”

这些片场剧组里的“冲突”,普通观众很关心,却轻易看不到。

2018年年底研究到2019年7月,《演技派》最终选择把“一个以演员为中心的人和一个以制作人为中心的人,两种角色之间的碰撞”定为了核心内容。

强势演员张颂文、吴镇宇、张静初和职业生涯充满争议的制作人于正,两个行业链条上重要角色带着新人演员,《演技派》完整的展示了演员行业链与生态,以及当下市场对演员价值的复杂判断。

同时,对比市面上的演技类节目,是要选演员或是造明星?《演技派》没有回避这个问题。

本质上来说选演员和造明星,其实并不是悖论。

从市场来看,演员和明星之间没有那么遥远,演技、能不能走红都是业务能力的衡量指标,甚至于后者的重要性高于前者。

胡明说了一个很残酷的反例,在辣目洋子和赵天宇的角色安排上,观众都会有疑惑,认为不合适,客观来讲,单论演技,辣目洋子并不差。但现实是,“所有成型的电视剧在选角上都不会做这样的选择。”

“演技,解决不了好不好看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像不像的问题”,简单来说,倾国倾城的设定就得好看的人来演。

而从制作人的角度,“他得关心市场,这部戏卖的好不好,卖的好要具备哪几个因素,有没有观众喜欢的CP、男一女一等等”,这些因素从制片人出发,无一不牵制着这个行业。

从形式上来说,《演技派》脱不开选秀的模式。但值得深思的是,整季节目,演员不停的试戏,前辈不停的指导,演过经典的片段又费劲心思开新戏直出。《演技派》还向行业内外传递出了什么样的理念?

安排演员们体验群演的生活;将油腻、咆哮体等吐槽活力集中区搬上舞台;安排媒体、影评人和观众现场看片直接当面点评。

《演技派》的理念大概就是演员和作品的相互成就。

节目想做的,是为年轻演员的演技找到适合的容器,为作品找到合适的演员,至于看脸还是看演技,这是残酷的现实问题,大家心里都有答案。

TOP10%之外的演员

横店,是一个魔幻世界,名利场的始发站。在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演员生态。TOP10%的佼佼者、90%的演员和群演,在一条船上。

在大众的认知里,拍综艺往往被认定为是演员赚快钱的捷径之一,但同时,综艺对演员的消耗也很大。因此,观众也少有能见到口碑一流的演员屡屡露脸综艺,上综艺是一个双向的选择。

如果能遇到吴镇宇这样自信外放、乐于挑战的演员,是综艺的运气,但要说服张颂文这样内敛、细致的演员来参加,即便名为《演技派》,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争取张颂文参加,胡明的团队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期间于正也多次造访课堂。最终,张颂文被《演技派》的诚意所打动。

“他(张颂文)跟我说‘老胡,我担心自己折在这个综艺里,我就是一个演员、表演老师,我不擅长综艺,一旦这个综艺把我做“毁”了,我二十几年的奋斗,就都前功尽弃了。”

胡明是综艺导演,他能够理解张颂文的顾虑,那是演员对自己羽毛的爱惜,更是对自己二十载演员生涯所积攒的能量的重视。

娱乐这个圈,演员是重要的角色,他们之中有人一夜成名,位列TOP10%,起高楼宴宾客,然后楼塌了的也不在少数;但也有人,经历过高峰也走过低谷,深刻的了解自己的适合和不适合。

吴镇宇与张颂文职业追求或许一致,但就世俗评价体系的成功而言,显然不那么类似。张颂文的成功,更倾向于行业内部的成功,那些高分好评里,不少观众都说是第一次见识到张颂文的演技。

胡明说那些充斥在热搜头条上的碎片信息不是“演员”这个行业的全部,张颂文的状态能够代表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演员的现状。

每当谈到他们,都说他们是业内有口皆碑的一把好手,但从市场角度,说起来又是另一番景象:“是艺术家,但没有流量”。那些喧嚣的日进斗金其实和他们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

《演技派》近乎素人的班底选择,也正是这样的考量,入行的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标杆,又经历着什么样职场?胡明和于正想展示的,是除TOP10%之外的演员,他们的片场状态、成长状态。

娱sir认真数过,在整季的《演技派》中,平均每期节目,从选角考核到各种片场试戏,演员们大大小小的片段就不下3段,这还没算上那些临时被叫上场的表演、教学和以演代练的《小食光》。

每个演员有两台机器跟着,一台捕捉生活动态,一台负责拍摄表演片段,为的就是尽可能保证不漏掉任何细节,这也是总导演胡明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一直以来的坚持。

这些年少尚未成名的演员们,他们跟张颂文学习艺术来源于生活,跟吴镇宇领悟百无禁忌的表演。他们也是演员生态的一部分,无论将来是10%还是90%。

什么是演员?什么是演技?

当演员太容易了,当好演员太难了,这是《演技派》总导演胡明在做这个节目时体会最深的一点。

“演员是可以分很多维度的,只想混个演员头衔,仅仅热爱表演是可以的,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好演员,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是需要天赋加勤奋的。”

吴镇宇的时代,TVB的法则,演员是一个过程。那些年香港演艺届,大部分人都要先当几年群演,再演几年配角,才能成为主演。张颂文的经验,演员是成千上万个真实的人。

过去市场利好的几年,横空出世者,虽不乏厚积薄发之人,却基本以流量派为主。流量派占据市场,顺应市场,改变规则和玩法,这没有错,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对于“演员”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就像胡明说的,大家一直习惯消费他们,围观他们,讨论他们,注意力经济注定了不好的东西更抓眼球。

“大家讨论出轨了,八卦了,解约了,乱七八糟的事情上,没有人正面的讨论这个行业,所以我们期望用这档节目给行业一次正面讨论的机会,大家能够通过这个节目来讨论表演,讨论演员。从这个意义上,《演技派》是送给这个行业的一个礼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演技派》的这个目标完成的不错。认真翻阅一下国内剧综口碑参考地——豆瓣对于演员类综艺里演员们的评价,就会发现,观众对于演员和表演的评价很是仔细。

“王玉雯的肩膀仪态”“”“谢彬彬像个小少爷”“黄馨瑶外形没啥辨识度”“ “周陆啦眼神不好”……

王玉雯

观众会看的很细致,他们在意演员在镜头呈现的一切,专业的声台形表和主观上的喜欢和不喜欢,都能成为观众评价一个演员和她(他)的演技的参考因素。而在综艺中以实操的方式更直观地把问题呈现出来,让演员提前接受观众的检验,也是对观众、对市场的负责。

就节目本身而言,作为观众,整季节目,娱sir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是姚童的先生王乐夫出场担任助演,于正很自然的介绍道“他是姚童的先生”。

对于常规认知里的选秀节目,年轻的选手,别说当众如此自然又正式的介绍伴侣,恐怕就连认不认识都不敢明讲。

在横店待了77天,相信这些年轻的演员们会有所收获。

而更为不同的是,《演技派》的诞生是以于正希望给自己的戏选人为最开始的。

根据胡明的回忆,于正的理论是一年要拍三四部戏,选出演员,让他们直接进入到剧里面去,直接进《拾光里的秘密》以及《玉楼春》的剧组,没有综艺节目可以完成这样的无缝连接。

“大家都做演员节目,但是它们没有出口,而他可以解决出口这件事情。”

如今,节目收官,演员进组,观众给出了豆瓣7分的好评。无论《演技派》的初衷,是否宣传目的大过实际,当选角结束,于正对着16个演员,拍着自己的肩膀说:“你们都在我的肩膀上,有合适的,我第一个考虑的都是你们。”《演技派》就已经成功表达了想要传递的理念,正如于正此前所说:diss不是最高目的,拯救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