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没有弄清对方的底细,绝不能掏出你的心来

《琵琶行》中白居易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名动天下,仿佛他与琵琶女的情感在明白彼此境况相近的那一瞬间,一下子拉近了许多。这就是所谓的“共鸣”,那些曾经有过共同经历的人,更容易互相靠近,也更容易成为朋友。

人所共有的体验愈是特别,愈能让当事人拥有同伴意识。譬如“战友”这个词,对于某个时代或者某个特定环境的人而言,是会有他人所不能体会的特殊感情,只要说一句“我也是某某部队的”,就可让初见面的对方倍加信任。又如许多人都认为同学的友谊是最真诚的,走出校门踏进社会之后,如果初次见面的人得知彼此是校友、学友,都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因为昔日美好的校园生活能让人不能忘怀,因而认同了面前的人。

但有心机的人,不会被曾经的“共同”而蒙蔽,或许共同的经历可能产生共同的个性,却也并非绝对。毕竟,相同的人生经历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品质,相反,我们倒要提防那些用相同经历来与我们套近乎的人。

刘成一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后到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没过几年便成为业务骨干。后来,他辞职创办了一家公司,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战场上那种奋勇拼搏的精神,他在商场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拥有几百万的固定资产。1995年,刘成一的一个老客户(也是一家公司)要搞融资租赁,请求刘成一提供担保。刘成一做事严谨,对生意上的事一向以稳重著称,尽管是老客户,他也按照惯例审查该客户与租赁公司的合同以及该客户的营运状况,审查后觉得并没有什么把握,准备婉言回绝。

一天,该客户又派了公司的一名业务主管人员前来商讨此事。初次见面,两个人互相介绍,刘成一得知该人姓赵,赵某忽然说:“我觉得你的名字很耳熟,你是不是某某部队的?”刘成一道出了自己曾在某部队当兵,并参加过自卫反击战,赵高兴地叫起来:“哎呀,你是一班的,我是二班的,我说怎么觉得眼熟呢!”话题一发不可收拾,两人似乎又回到了那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战场,两人越谈越投机,俨然又恢复了当战士时的豪爽,于是刘请客,边吃边聊。

渐渐谈起担保的事,赵某向刘成一解释了一些他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并保证该公司的信誉绝对没问题,资金只是暂时周转不过来,绝对不会连累对方的。刘成一正处在兴奋之中,对赵某的话深信不疑,也未做进一步核查,就在担保合同上签了字。其实,赵某所在公司已经资不抵债,签订这个合同,就是为了骗刘成一公司的钱。而赵某所在公司财产已所剩无几,根本无法追偿。

刘成一悔恨不已,一个“战友”毁了他十几年的苦心经营。战友本是伟大而崇高的字眼,尤其是经过战火洗礼的战友之情非同一般,应该是始终不渝、终生难忘,是仁义道德的最高表现。不料,赵某竟利用这种战友之情,为自己下了套,毁掉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努力与付出,这种人何能论友情?

由此可见:即使真正一同经历过某些事情的人,也未必都是值得信赖的。如果你以为原来的朋友就永远是朋友,那就错了。当两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那时才能成为朋友。没有利益可取的时候,很少有人会真正牺牲自己去为你两肋插刀的。所以才会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保有某种比较纯洁的关系,可一旦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消失,友谊的纯洁就只能永远封存在心中了。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说:“没有弄清对方的底细,绝不能掏出你的心来。”经历是财富,不同时段的经历造就不同的财富。即便是有过相同经历的人,也只有拥有某一种共同的财富而已,并不代表整个人生的财富相同。

无论眼前面对的是一个曾经与自己有过多少共同经历的人,我们都需留个心眼,毕竟那些共同的过去无法代表现在,也无法代表他的真诚,冷静客观地面对才不致稀里糊涂地沦为别人利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