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伤害孩子最深的一句话,莫过于“我都是为你好”

孩子最怕父母说“为你好”

你最怕父母对你说哪句话?

唉,“都是为你好”肯定是一枚重磅炸弹。



前几天,知乎上有网友说,完成学业后,父母强烈要求他回家乡发展。

父母的想法是,家里舒适,环境熟悉,不需要靠自己打拼这么累,还不是为你好。

可他却觉得好累,只能发帖求助: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该怎么办?

这简直是万千子女心里的痛,又有多少人受得了“为你好”的杀伤力?


“这辈子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你可千万不能辜负爸爸妈妈对你的期望。”“不听我的,吃了亏可别回来哭。”“生你养你这么多年,你这样对得起我吗?”······

父母爱孩子的方式,源于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可惜,有些父母理解不够深,也不够宽容,往往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绑架”孩子。

殊不知,父母的“为你好”像在孩子心上扎了几把刀。


(1)让孩子迷茫,有苦说不出。

孩子长大后,会有自己向往的职业和生活。


当父母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多次传达“为你好”的信息时,孩子会怎么想?

孩子会认为不遵从父母的意愿,是辜负了他们的好心。

但是,遵从父母的意愿,对自己而言又是将就。

何去何从的迷茫,终将让孩子负重前行。

(2)活在束缚中,难有创造力。

孩子有新鲜的想法时,第一时间考虑的,会是父母同不同意。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用更多的精力去揣度父母的喜好,潜意识中以父母的喜好为做事标准。

只在父母喜好的范围内想和做,孩子的思想如何能插上翅膀?


(3)产生逆反心,感情受影响。

父母一味地强调“为你好”,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情感枷锁,会使孩子心理疲惫。

长此以往,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更加不理解甚至厌恶父母的付出。

密不透风的爱,会让孩子渴望摆脱父母,亲子关系势必会受到影响。

其实,父母的“为你好”,归根结底是为自己好。


“为你好”源于父母的焦虑和控制欲

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为你好”的心态源于“投射”。

心理学家指出:

投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将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特征体验等归纳在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倾向,强行地将自己的感受和认知等加在他人的身上。

父母人到中年,既要保持在职场的竞争力,又要打点好家中老小的生活,自然很辛苦。

不由得认为,现在多给孩子报几个补习班,以后孩子成绩好,起点高,就不会这么难了。况且其他孩子也是个个报班,咱绝不能落后。

父母对自身的焦虑会蔓延到孩子身上,进而渴望控制孩子。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有权利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做事。


想必大家都对前段时间热播剧《小欢喜》中的宋倩记忆犹新。

宋倩觉得清华大学的天文系很好,离家又近。不管女儿多向往南京大学,就是要在许愿气球上写下去清华的心愿,非让女儿去清华不可。

对于这样的父母,心理学家弗洛姆评价道:

“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父母这样做,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蔡康永曾说过: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孩子是亲生的,但父母不应靠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而是让孩子活出自己的精彩。

当父母对孩子萌生“为你好”的念头时,不妨让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1)放下完美的标准,接纳孩子的平凡。

资深记者凡小西是985硕士,老公是985的工科博士。

她怀孕前吃了叶酸,孕期从不在外面吃饭,在27岁的黄金年龄生了小孩。

孩子上小学后,她不仅精心辅导,还给孩子报了不少班。

没想到,孩子还是学习成绩不好。而且还因为熬夜学习太多,免疫力下降,四年级就近视了。

到这时,凡小西不得不接受了现实:她的孩子,确实资质一般。两个曾经是学霸的父母,生出了一个“学渣”儿子。

接纳儿子的平凡后,凡小西有了新的视角。

孩子数学不好,奥数几乎听不懂,但他喜欢研究厨艺,10岁就能做好几种像样的饭菜。

孩子英语不行,但是心地善良,进楼栋门时候看见后面有人,会用小手撑住门。

孩子的作文写得枯燥无味,但是妈妈生病时会悄悄走到身边帮她盖好被子。

凡小西不由得感动于儿子的平凡:“学渣儿子,我相信你是来报恩的。”

成绩好的确值得欣慰,但不应该因为“为你好”,就陷入盲目追求成绩的怪圈。

接纳了孩子某一方面的平凡,会发现孩子更多的美。

(2)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伊能静曾经分享过和16岁的儿子哈利第一次吵架的经历。

起因是,儿子想学剪辑,但伊能静想让他学编剧。

哈利说:“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来你又没有去过!”

听到儿子的怒怼,伊能静感觉“像棒子敲了一下”。


我们拿自己的认知去规定孩子,这并不是纯粹的爱。

也许只是为了弥补自己失落的梦想,还一厢情愿地认为是为孩子好。

父母给孩子做的完美计划,孩子并不喜欢。这样,孩子能感受到的只有被迫和压抑。

哈利好在可以勇敢地反抗,伊能静也能冷静地自省。但是更多普通的家长,是不是曾经逼迫孩子放弃真正的兴趣,去学习父母的兴趣呢?

(3)让孩子自己选择和承担

杨幂谈到女儿的教育时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他们是独立的个体,要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己做选择的权利。”


堂妹去年高考时,分数超过重点线50分。但当年高考分数普遍较高,填志愿时候犯了难。

堂妹一心想去北京念大学,而叔叔担心她分数有点悬,建议选择省内大学比较稳妥。

父女俩就这么杠上了。

堂妹说,非北京不去,就算要复读一年也不怕。

叔叔说,同样的年龄大家都上大学了,你再复读一年,还不知道结果怎样,省内大学也是211,为什么不能去?

填个高考志愿,全家人都各自生闷气,默默斗争着。

最后,顶不住堂妹泪水涟涟,还是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报了志愿。

结果很不幸运,北京的学校真的都没录上。

但是堂妹憋着一股劲,开始了复读,学习更加有目标了,整个人散发出为梦想拼搏的光芒。

今年高考,她终于如愿以偿,考上北京一所不错的大学,叔叔也笑开了花。

看着堂妹一脸灿烂游览北京名胜的照片,真为她高兴。


父母总想向孩子灌输自己的人生经验,想让孩子做最正确的选择。可是,生命中有些弯路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们可以在“弯路”上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决心和勇气。

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说: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该有完整的体验。

其实,父母为孩子好,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让孩子在每个人生路口自己选择、摔倒、爬起、前行,他终将心底坦荡、脚下有力,去往自己梦想的地方。


文|惜早(父母城邦作者,热爱阅读和写作,愿文字成为温暖你我内心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