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道德經》第一篇:眾妙之門—探索宇宙與人體共振之竅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跟著成功者的腳步”最近因生活緣故,擱置了一段時間。才疏學淺的我,不知道寫點什麼,在把大家給誤導了,疫情期間,正好有時間從讀了《道德經》,有了很多的感悟,分享給大家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

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

之門


譯文

能夠用言語解說的道理,就稱不上是恆常的大道。能夠用文字表白的概念就稱不上是

恆常的概念。不能用言語訴說的初始狀態,是混沌宇宙的本源。已經用言語表明了的

概念,是孕育萬事萬物的母體。所以常保持虛無的狀態,是意圖看清世界的本質。常

保持實有的狀態,是意圖明鑑事物的表象。虛無何時有這兩種事物來源相同而名稱不

同。他們都稱得上是玄秘的現象,尋覓之中的至高至上者。便是產生宇宙間一切奧妙

的門戶


用幾個故事來理解一下

卸下肩頭的虛名重擔。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刀割著經,潭水無痕。在紛繁複

雜的社會上,一個人對民生不可看得太重。在不違背自己做人大原則的前提下,很需

要掌握一點自汙之法。

西漢初創漢高祖劉邦仍馬不停蹄的帶兵東征西討。另一方面,他又十分擔心後院起火。於是,蕭何出謀劃策,幫呂后除掉了韓信,解除了劉邦的心腹之患。劉邦大喜封蕭何

為相國,增加封邑五千戶,而且還特別恩准.從宮廷衛隊中選拔五百人,做相國的警衛。

滿朝文武爭相祝賀,可是有個叫召平的人,卻來給蕭何弔喪。召平對蕭何說:“您的大

禍,從這件事開始啦”

蕭何大驚,問其緣故,召平說:“皇上在外艱苦平叛,您身為相國留守國都,沒有浴血

苦戰的功勞和危險,卻賞加封邑和衛隊,真正的原因是因為韓信是叛亂的內應,皇帝

對您也起疑心了。給您配置衛隊,並不是對您的寵信啊!

希望您辭謝封賞不要接受.而且拿出所有家財去幫助皇帝打仗,這樣才能躲過此劫。

蕭何採納了召平的計策,劉邦又大喜:蕭何真忠臣啊。就這樣,劉邦放棄了殺害蕭何的

念頭。

一年秋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劉邦親自率軍征討。其間曾多次派人刺探蕭何的活動。

派去的人回報說,蕭相國正鼓勵百姓出錢出物,支持軍隊作戰。蕭何的一個門客對他

說。用不了多久,您就有被滅族的危險。您已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可能再向上

升了。

可是自從進入關中以來,您一直深得百姓愛戴。皇上數次派人來刺探,顯然,是害怕

您得到關中百姓的擁護而生疑心。您現在應該多買田地,對百姓不再體恤,自損名聲,

這樣聖上才會消除疑心。

蕭何從沒想到這一曾不由嚇出一身冷汗,急忙按他的建議去做。劉邦平定叛亂班師回

朝,一些百姓攔路哭訴說,相國如何不體恤百姓?誰知劉邦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特

別高興,當然也沒有責罰蕭何。

難道蕭何視自己的名譽無足輕重嗎?顯然不是。只因名譽與生存相比,實在算不了什

麼。在潛伏的巨大危機面前。蕭何變賣家產,以充軍資刻意行惡,自毀名譽,都是明哲保身之法。

東漢後期關西胡鳳有位知名大汝名叫法真,勤奮刻苦,知識淵博,通曉各家之法。他

生於官宦之家其父,曾任南郡太守,法正確淡泊名利,對政治毫無興趣。胡鳳鎮太守

聽說法真有大才,就請他到家裡做客,勸他說。

魯哀公雖稱不上明君,但孔子卻樂意輔佐他。我是沒什麼才得,但想請你來做工曹,

你意下如何。法真說。我應邀來做客,是因為您彬彬有禮,如果非讓我做官,那我只

好躲進深山隱居了。

一次漢順帝西尋,法真的同鄉便舉薦他。順帝四次徵兆,他都沒去,反而躲起來過起

來逍遙自在的隱居生活。法真一直活到89歲高齡。他的好友郭正說,法真,這個人真

不簡單,他不想出名,名聲卻始終不離他左右。

他想避開功名,功名卻緊隨著他。東漢後期,朝廷內官宦外欺爭權奪利正直之事屢遭

迫害。類似罷官囚禁被殺這類人間悲劇經常上演。可能今日還會居高權重,明天變入

獄為囚。而看透了社會人生的法真,確實功名如草芥。因此,對於紛繁複雜的政治鬥

爭保持距離,得以保全性命和操守。終成一代名士。


其實,出名不易,流芳百世,固屬難,能遺臭萬年也非易事。厚黑學創始人李宗吾曾

說,你我莫說萬年。想要在全國中一臭三日也不可得。按照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

您的最高境界是不求名而得名。所以,何不卸下壓在自己肩頭的明知重擔。讓身體得

以放鬆,讓心靈得以解放呢。

總結

道德經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的提出了道的概念。老子通過對宇宙和人生深刻觀察與深

入領悟指明瞭,道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只是為了稱呼方便,才不得不負於他到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