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中探协《牛人》节目王方辰:寻找“野人”30年

中国探险协会《牛人》节目第46期|王方辰

野外科学考察专家

联合国教科文《人与生物圈》科学顾问

80年代从事环境保护与野外探险考察工作

90年代开始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


多年来

深入神农架等地研究生态文明和古人类

被誉为中国“野人”探寻者的领头人

数次往返于青藏高原地区

参与组织高原冰川、湿地、江河源头及

南沙西沙等特殊地区的科学探险活动

本期嘉宾:王方辰。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院生态人类学研究室主任、野外科学考察者、生态学家,以研究生态文明和古人类为工作,长期深入神农架等地科考。对灵长类动物等进行长期的野外考察,取得一定成就。

猴娃身世之谜

1997年,王方辰公开一段关于野人之谜的视频,引起了学术界轰动。中央电视台对王方辰进行了采访。王方辰多次深入神农架科考,并撰写了关于神农架环境保护的论文。 后因《揭开神农架野人之谜》一举成名。

说起王方辰的“野人”探寻,就不能不提起“猴娃”。1986年,30出头的王方辰还在国家环保部门做摄像工作,一次到湖北出差,他去了神农架。在这里他从“野人”研究者的口中得知,湖北长阳县有一个疑似野人后代的猴娃。当时,王方辰认为“猴娃”能为“野人”探索寻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和同伴孙志勇立即赶往那里。猴娃的家在长阳县的栗子坪村,由于没有公路,他们只能徒步在山间穿行。路上王方辰从老乡那里听说,猴娃的母亲进山砍柴曾经被野人劫走,回家以后生下了这个怪异的孩子。

猴娃的小名叫犬子,大名曾繁胜,30岁了。王方辰观察后发现,他的头比正常人小,两个胳膊比较长,手甚至能伸到膝盖。他身高有1.74米,手脚都很大,走路时半弯着腰,耸着肩,晃晃悠悠的但挺快。猴娃不会说话,只能发出几种简单的声音。更让人惊奇的是猴娃从小到大无论寒暑都赤身裸体,不穿衣服和鞋子,没有羞耻感,但从来也没有生过病,身体很强壮,爱吃生的东西,生气的时候,猴娃会双手拍着胸脯往上蹦。

发现“野人”视频1

让王方辰记忆犹新的是,犬子头上有三道棱子。通常大猩猩、黑猩猩、猩猩以及长臂猿头顶上面有块突起的骨头叫矢状脊,但人的头颅经过进化,矢状脊早已消失了。为什么猴娃的脑袋上会有类似于矢状脊的突起?

几年以后,猴娃的事情被媒体披露,为了对猴娃的身份做出科学的结论,1997年,北京猿人博物馆馆长、古人类学家袁振新教授决定亲自前往湖北长阳,采集猴娃和他父亲的血液样本进行DNA鉴定,但这时却传来猴娃已经去世的消息。猴娃家的一位亲戚告诉他们,是食物中毒要了他的命。由于父母去世后缺乏精心的呵护,1989年,从来没有生过病的猴娃倒下了,上吐下泻,没过多久就死去了,卒年33岁。


猴娃一共有六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四,他手心有半寸长的黑色的毛,脚心、屁股后面也有。他的父母不是近亲结婚,他的兄弟姐妹都很正常、聪明、能干。

袁振新教授带领调查组来到了大山深处猴娃的家,随后猴娃的尸骨运回了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们研究后给出的意见是,猴娃其实就是一个小脑症患者。因为脑容量非常小,只有671.97毫升,恰巧与南方古猿的脑容量相当,连正常人的一半都不到,正常人脑容量一般为1400毫升至1450毫升之间。所以他智力低下,没有语言功能,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他的行动能力很好。

尽管如此,猴娃身上也有用小脑症无法解释的地方,如他的锁骨和正常人不一样;此外还有他的牙齿排列。正常人的臼齿,即大牙应是第一个大于第二个,第二个大于第三个,但猴娃跟正常人正好相反,和猿却一模一样。目前猴娃的骨骼依然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野人”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王方辰认为,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猿到人应是一条非常完整的进化链,王方辰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进化过程中,猴子是现代人的“太祖”辈;猩猩是现代人的“祖父”辈;而“父母”辈的祖先非当代直立行走的大型灵长类动物莫属,应为巨猿。它的进化程度高于猩猩,但低于现代人,而“野人”等人形动物属于巨猿的后代。既然“祖父”和“曾祖”们都还活着,那么“父母”辈的祖先是不是都死绝了?是否还存在着活化石般的物种?

王方辰说:“从灵长类的演进来看,在我国中部、西南部山区里人不太多、生态环境还比较完整的地区,养活一种类似人的大型灵长类动物的可能性是肯定存在的。因此,有了更多的信息后,我们愿意按照古人类学家的思路对人类进化链条上的缺环展开研究。当然,能够找到一个活体更好。”


所以说,探索从猿到人最直接的“父母”辈祖先对研究人类起源的意义非常重大。目前全世界范围的“野人”研究工作,并非只是为了满足单纯的好奇心,更有着严肃的科学意义。


为研究野人“我已经死过五回了”

猴娃的身世虽然没有最终确定,但却坚定了王方辰的信心——野人存在。20多年来,他把自己投入到“野人”的科学探索与研究中去,几乎付出了所有时间、精力和金钱。

野外考察始终伴随着危险,王方辰曾在考察探险过程中5次历险,险些付出生命的代价。其中最惊心动魄的是青藏高原上的“惊魂180秒”。2010年,由探险家杨勇带领着7个人组成了高原科考队,开始了对青藏高原为期4个半月的综合科考。8月11日,当车队行驶到了青藏高原色林错湖区的一条小河边时,危险发生了。王方辰说:“经过几天的考察,我们觉得那里没有很深的水,都是浅湖盆。”因此,当杨勇和王方辰面对眼前不足十米宽的小河沟时,没有丝毫的犹豫,杨勇驾驶着越野车一头扎进了河里!车扎进了河里后,王方辰立刻感觉到了不对劲。“车一漂,我就知道坏了。”

车很快就沉下去了,队长杨勇之前为了拍藏羚羊,把车窗摇了下来,这为他开辟了“生命之窗”。杨勇先从车窗钻了出去。而拥有丰富高原科考经验的王方辰和另一名探险队员,这次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没料到河水竟然有那么深,没快速、及时地跟着杨勇一起逃出去,生命通道瞬间就关闭了。


王方辰明白,逃生的路线必须在几秒钟之内确定,不能再犯错误了。他说:“车立在水里,如果我要从前面的车窗出去,必须扒开我们的睡袋、箱子和设备,还要越过前排车座的后背,10秒钟完不成。”

越野车从沉入水中到河水近乎没顶,只有短短的180秒。从小在什刹海后海边长大的王方辰具有良好的水性,在江河中游上几千米不成问题。但此时毕竟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那里空气中的含氧量仅相当于海平面的40%。并且当时水温只有8摄氏度。他说:“我把椅子往后放,使劲踹着挡把,这样能把头仰起,从水还没淹至车顶的几厘米的空隙中吸点氧气。我知道唯一的出路只有后车窗。”

杨勇指挥着后面车上的队员拿来压千斤顶的铁棒,奋力砸向后车窗玻璃,可贴着膜的玻璃未见丝毫破损。此时车顶都全部没入水中了,杨勇急得大喊:拿钢钎!钢钎!钢钎在队员们手中挥舞着,哗啦一声,越野车后窗玻璃终于碎掉。队员们赶紧把王方辰拽了出来,他已呛了水,脸色都变了。

原来,这条小河沟是由青藏高原上的冰川融水汇集起来的,此时又是冰雪融化水量最大的时候,水的流速比较快,将河床下的泥沙掏空,形成水面很窄但却很深的河沟。王方辰说:“我真没想到整这条不到10米宽的小河沟竟然有6米多深。”

此前的1996年,王方辰在试开一辆2.5吨的柴油车时,卡车一下子落入十几米深的山涧。在下坠过程中,车头撞上了峡谷中的石头,王方辰被从破碎的前挡风玻璃里甩了出去,车子也改变了方向,四脚朝天地躺在了白薯地里。事后王方辰暗自庆幸,多亏卡车朝后翻了过去,否则非砸在他身上不可。


“说不定下次就见不着了”是王方辰和同事们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既是玩笑,也是他工作性质的真实写照。王方辰说,我都死过5回了,本儿早就捞回来了,现在消耗的全是利润了。就是这样一位朴实的科研工作者,为了自己的理想,在科学考察的路上一直前行着,我们祝福王方辰老师,未来的科考道路可以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