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国产凌凌漆》:周星驰将你看不上的俗话,包装成电影美学

当我再次看完《国产凌凌漆》之后,我突然有个想法,那就是将周星驰主演的这部电影,和近些年的国产喜剧电影做对比,从这里面我发现一件事。

在其他喜剧电影里,缺失的就是像周星驰一样,身上有“俗话”标签的人。

流行文化:俗话

当多数人将《喜剧之王》看作是周星驰的代表作时,那是因为我们从电影中看到励志、积极向上的能量,所以认可它。但在《喜剧之王》之前,周星驰还有一部电影叫《国产凌凌漆》,同样也是他的代表作,代表的是:俗话,也可以很高级。

(1)俗话并不庸俗

一说到“俗话”这个词,你有没有下意识的在想:这又是哪个老祖宗的“俗话说”啊?

从小孩到大人,我们都是听着“俗话说”长大的。每一句俗话所延伸的,都是时代的印记,或某个地域的通俗文化。俗话,多数时候表达的是一件事情背后,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所以,俗话并不庸俗,而是通俗。

周星驰参演的电影为什么受欢迎?除了他擅长塑造“电影里的小人物”,比较贴合我们的真实生活外;最重要的是,他电影里的台词,他说出的话,都带有一股“俗味”。

这股“俗味”,是通俗易懂的“俗”,是让人感觉很日常、很熟悉的“熟”。

(2)现在流行的就是俗话

“我爱你”俗不俗?十首情歌有九首半表达的都是我爱你,甚至歌词不断重复的,也是我爱你的意思。而多数听众有时候喜欢的,还就是这个味,几十年都没变过。

当网络上开始流行“飞是小李飞刀的飞,刀是小李飞刀的刀”这类句式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26年前的电影《国产凌凌漆》里,周星驰说过的一句台词。

现在你和别人聊天打字,如果说出类似周星驰台词的句式,别人会觉得俗吗?答案是会的,因为这类句式和这种聊天方式,已经烂大街了,不再新鲜了。虽然对方觉得这种说话方式“俗”,但一个有趣的普遍现象是,对方有可能,也会乐此不疲的用着这类句式与你交流。

这,就是现代网络流行文化——俗话。

喜剧元素:无厘头

当我们将周星驰在电影里的说话方式和句式,与“俗话”相关联后,更不能忽略的是他身上一直贴有的两个标签:一是喜剧,二是无厘头文化。

(1)怎么理解无厘头?

“无厘头”这个词是粤语里的一句俗话,通俗点的解释就是: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没有逻辑,说话做事没头没尾,甚至毫无意义。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国产凌凌漆》里有这么一段剧情:周星驰饰演的阿漆去餐厅吃面条,他对着旁边吐了一口痰,而那口痰落在了一个男人的裤子上。那个男人转过头问道“先生,这个痰是不是你吐的呀?”,周星驰也转过头看着他说“唉,是啊是啊,怎么样?有什么问题吗?”

最后那个男人回答道“哦,没关系没关系,知道谁吐的就行了”。

无端端吐痰,无所谓的回答。周星驰通过言行表达,在这段剧情里演绎出了最经典的无厘头文化。

(2)喜剧需要逻辑吗?

看郭德纲的相声我们经常哈哈笑,而看某些人的公式相声时,我们却高兴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照理说,逻辑严密的公式相声设计好你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静默无言,什么时候欢呼鼓掌,那么科学的相声作品,你为什么就不笑呢?反而是郭德纲和于谦那种,上场前对一对大概要说的主题,然后自由发挥,没有严谨内容的相声,却逗得满堂喝彩,这是为什么?

在《国产凌凌漆》里,当闻西向阿漆展现他的最新发明时,他说:这支不是普通的手电筒,这支是不需要电池的太阳能手电筒,在有光的时候它就会亮,在没有光的时候,绝对不亮。

请问闻西展现发明这段戏,对剧情进展有什么推进作用吗?他说的台词有什么关键信息吗?他的发明可以很直白的说,没用,他说的话甚至还有些沙雕。既然如此,周星驰作为这部戏的导演兼主演以及编剧,他为什么会容许这段没有逻辑,与剧情前后不搭的内容存在,这是为什么?

从郭德纲相声到周星驰喜剧,在自由发挥与没有逻辑的内容背后,我发现:

经典的作品,往往不会受局限,也不会被框架给框住;即使被框架框住,也禁锢不了创作者的奇思妙想,因为有些人擅长打破常规,他们会长出翅膀,会飞跃世俗。

喜剧,可以不需要逻辑;无厘头,也可以成为经典。

电影美学:把俗话包装得更好看

周星驰的电影精彩吗?精彩又好看。精彩又好看所折射出的,是观众的审美,是观众对一部作品,对一种内容的感知与认同。我们经常听说的“电影美学”讲的是什么?周星驰创作了那么多符合观众审美的内容,算不算是一种电影美学?

传统的“电影美学”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蒙太奇”为代表的技术主义,二是“纪实”为代表的写实主义。什么是“电影美学”?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概念。

(1)你看到的“美学”

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在公园看见一个五官精致长得很好看的小姑娘,她在给流浪猫喂食。这时候在你心里就至少产生了两种关于“美”的解读——样貌美、心灵美。

在周润发主演的电影《无双》里面,有一个镜头极具视觉效果。周润发在电影里举着双枪扫射,画面极其华丽,再加上慢镜头的表现手法,血腥与凶残刺激着影迷的感官。世界仿佛在那一瞬间静止了,只有画面里的那个男人在散发着魅力。

这,就是电影里的“暴力美学”。

(2)美学:被包装的“俗话”

上面小姑娘和周润发的例子,为我们说明了一件事,“美”既可以在电影里看到,也能在生活里通过观察发现。而在周星驰的电影作品里,美,更多是体现在那家长里短的“俗话”上。

在《国产凌凌漆》里,当阿漆问李香琴“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的时候,袁咏仪饰演的李香琴则面无表情的说:除了英俊,其他没什么好说。

我们分析一下这段对话:当阿漆问李香琴我这个人怎么样的时候,阿漆想得到的是李香琴对他“为人”的观感印象。而李香琴的回答则有些偏离常人的思维,甚至有些突兀,但你仔细想想,又似乎很有道理,因为有些人除了英俊,似乎真的没什么好说的。

阿漆的问话很俗,李香琴的回答很美。周星驰将一句很俗的问话,以无厘头且不同寻常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颠覆性的表演,就是对一句“俗话的包装”

而类似这种无厘头“俗话”的包装,你也可以在闻西的台词里看到:我有一份兼差,在精神病院里做研究工作。当别人问及他做什么工作的时候,他一脸认真的说“被人研究”

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对“俗话”的包装。

而大量经过包装的“俗话”,它们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子,周星驰用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然后放在电影展台上供人欣赏。

“俗话”的美,这是周星驰身上的专有属性。

结语

周星驰在成名之前,是将近10年的跑龙套生涯。在《喜剧之王》里,当张柏芝饰演的柳飘飘对尹天仇说“死跑龙套”的时候,周星驰饰演的尹天仇却一再坚持说:我其实是一个演员。

从周星驰始终坚持自己演员身份这点上,我们看到了成功背后的坚持。而在那段坚持的岁月里,周星驰通过挖掘生活里的悲喜核心,将无厘头文化融入到喜剧中,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老舍在《真正的生活者》里说过: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经验是生活的肥料,周星驰在跑龙套期间累积到的每个经验,在之后的创作道路上都发挥着作用。在无厘头风格演绎这件事上,他学会了对“俗话”进行美化的包装,因为他知道,只有把俗话包装得更好看,才能让观众看到一部电影的美。

周星驰将你看不上的俗话,包装成了电影美学。现在新生代演员身上所缺失的,或许就是像周星驰一样的能力,对俗话的理解与运用。

如果按照周星驰句式说句话作为结束,我会说:在人生如戏的道路上,不要做一个只会念台词的咸鱼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