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諸葛亮每天食米仍然接近數升,司馬懿憑何斷定他即將不久人世?

曉史才能明事


司馬懿的判斷是準確的。原文是: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沒有具體到即將不久人世,說他判斷諸葛不久於人世也是可以的。

我的理解是,事務繁忙而吃的又少,能堅持多長時間呢!這不過是一個方面的判斷。還有諸多因素,導致司馬懿能夠判斷出來諸葛堅持不下去了……

魏將郭淮認為蜀軍必會爭奪北原,司馬懿認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備。果然,蜀軍到來,但被郭淮擊退。

而孫權也響應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親自率軍打敗。

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駐武功水北,適逢水漲,阻斷了諸葛亮和孟琰的聯繫。司馬懿趁機出兵進攻孟琰。

魏、蜀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其後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

司馬懿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曹睿便派衛尉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制司馬懿。

打,打不贏!耗,耗不起!諸葛敗相盡顯,什麼稀奇古怪的招數悉數亮相,可想而知,送婦人裝束能夠起到什麼作用?只能暴露自己已經黔驢技窮了。從而堅定了曹叡堅持不戰的決心。導致進攻方面倒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根據《三國志•明帝紀》記載:庚子,大司馬曹休薨;十一月,司徒王朗薨;夏四月,太傅鍾繇薨;三月,大司馬曹真薨;戊午,太尉華歆薨;十二月癸巳,司空陳群薨;五月乙卯,司徒董昭薨。

諸葛亡命前前後後,與其同時代的人大部分已經先後作古,怎麼只有諸葛一個人能堅持著不死嗎?

所以,司馬懿能做出這樣的判斷,一點都不奇怪!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除非是真的成了神仙。否則,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就不會流傳千古了。


公明淏


諸葛亮每天只能進食大米一斤,司馬懿卻據此判斷他即將不久於人世,這件事情在史料《三國志》中確實有記載: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問其寢食及事之繁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下:“亮將死矣”。

既然這件事情並非子虛烏有,而是確有其事,那麼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地推敲一番為什麼司馬懿會這樣說。



一、司馬懿做出判斷的依據並非僅僅只是諸葛亮吃的少。

在司馬懿做出:“亮將死矣”的重大論斷前,除了說諸葛亮吃得少之外,還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這句話就揭示了司馬懿說這句話的又一個重大依據:諸葛亮事必躬親,乾的事情也特別多!

當時蜀軍的兵力雖然不像演義中說的那樣動不動就三四十萬,但是好歹數萬人肯定是有的,而處罰在二十杖軍棍以上的事諸葛亮都要親自來處理,他每天要處理的軍務之多,肩上的擔子之重也就可想而知了。

更何況諸葛亮素來倡導依法治國,主張軍紀嚴明(從揮淚斬馬謖就可見一斑了),所以他的處罰肯定也會相應地比魏軍更重,說不準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就能挨個幾十軍棍,這樣一來他要乾的事情能不多嗎?

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但是諸葛亮卻硬要強行苦苦支撐,無限制地透支自己的身體,逆勢而為,其結果必然只能是過早地離開人世(就好比是一堆柴火擺在那裡,慢慢來加柴不溫不火的本來是可以燒到天亮的,結果你硬要一次把柴都加到火上去,柴禾不就一次就燒光了?)



在這裡我想最好用來舉證的例子莫過於清朝的雍正皇帝了,不管歷史對雍正個人性格的評價如何,他在朝廷政務上的勤奮卻是毋庸置疑的(他不像康熙乾隆那樣木蘭秋獮,也沒有下過江南,在為十三年一直宅在京城處理政務,甚至連每天的睡眠時間都只有三四個小時),幾乎可以說在中國數千年王朝史上的數百明皇帝中都找不出幾位來,因此才有了“朝乾夕惕”、“以勤先天下”的中肯評語。

但是也正是因為他太過勤奮,幾乎已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掏空了自己的身體這才導致他僅僅五十多歲就撒手人寰。不然憑他兒子乾隆活了快90歲的優秀長壽基因來看,雍正作為他的父親活個六七十歲是不會有任何問題的。

二、諸葛亮確實吃的很少。

雖然《三國志》中說諸葛亮在當時仍然可以“食飯數升”(原文是“不至數升”,具體是多少也不清楚,這裡就假設他還可以吃進去數升),但是這個數字相較於當時的人來說依然很小(秦漢時期一升大約是180到220毫升,折算下來諸葛亮每天也就能吃個小几兩)。

這不僅僅是因為當時生活水平低下,菜裡油水少,人們主要只能通過吃飯來補充體力;而且古時候男人要乾的力氣活很多,消耗的體力也很大,所以吃進去的飯就要更多了(一般來說那時候的成年男性平均下來每天吃個兩三斤飯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所以兩相對比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的食量確實特別的小。



正是因為以上兩點的存在,所以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吃的這麼少的時候才有這樣一句感慨:“食少事煩,豈能長久?”,其言下之意就是說:“諸葛亮,你吃的比老鼠少,幹得比黃牛還多,你還能堅持幾天?”

三、食量是古人評價身體健康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

古人不知道為何會有這樣的偏見,認為人吃進去的多身體就一定倍棒(也許這就是“能吃是福”的出處吧)。戰國末期的名將廉頗就為了再次出山,就想要在使者面前展示自己寶刀未老,風采依舊,因此故意在他面前表現出自己超乎常人的食量:

廉頗見使者,一飯鬥米,肉十斤,被(同“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其實別說是千年之前的古人,即便是現在生活在農村的老人,現在他們中的很多都仍然拿食量這個標準來衡量一個人身體的健康程度,所以一般來說他們這些人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不吃它個兩大碗飯是不會罷休的。

四、司馬懿可能在用計,想要以此擾亂蜀軍君心。

大家不要忘了,這個時候司馬懿和諸葛亮仍然是敵我兩方,他們分別代表的是魏國和蜀國這兩個利益集團,因此即便這兩人私下裡真的是英雄相惜,但是在這兩軍陣前,他們也只能把個人情感暫且拋諸腦後,雙方目前仍然是視同水火,有你沒我。

此前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就曾經用過反間計讓曹睿疑心司馬懿,同樣司馬懿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回敬了諸葛亮一道反間計,利用苟安擺了諸葛亮一回,而且收效還不錯,劉禪在得到諸葛亮懷有異心的情報後立馬就急召他回了成都,結果使諸葛亮的北伐大計被迫中斷。

我想司馬懿現在在軍營裡說諸葛亮活不久這種話也很有可能是在故技重施,一方面動搖蜀軍軍心,讓他們漏出破綻,另一方面也是在給魏軍打氣,告訴他們諸葛亮已經是秋後的螞蚱活不了幾天了,勝利已經就快要到來了。



可以說司馬懿此舉可以收到擾亂蜀軍軍心和鞏固魏軍士氣這麼兩個功效,真可以說得上是一石二鳥,司馬懿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老練也就由此可以展現的淋漓盡致了。

其實不管司馬懿說出這句話的依據是什麼亦或是他此舉的目的如何,他與諸葛亮對決的結果早已在慢慢歷史長河中分明瞭:司馬懿用他的堅韌與等待拖死了諸葛亮的,換來了魏軍的勝利。


歷史漫談君


首先司馬懿是非常懂得兵法的人,知道兵法有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可以說司馬懿把諸葛亮研究的比較透徹的一個人!

知道諸葛亮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這個人不放心授權,大小事情親自處理!太過於聰明,不滿意他人的行政績效,寧可大小業務一手攬下。也不放心交給他人,諸葛亮死後導致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當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和魏國大將司馬懿相持,司馬懿不出戰就是不出戰,卻借諸葛亮派人下戰書時,和來者閒話家常,看似聊天,實則探聽情報,探聽的不是軍隊調動或軍力等軍情,而是諸葛亮這名主帥的作息。使者照實回答:“諸葛公夙興夜寐,打二十板以上的刑罰都要親自裁定,做得多,吃得少。”使者走後,司馬懿便對部將說:“諸葛孔明食少事煩,恐怕撐不了多久。”

  司馬懿猜對了。諸葛亮不久便積勞成疾,病逝了。諸葛亮不能放心授權,大小事情親自處理,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因此,任憑三頭六臂,也不能大事小事一把抓,一定要分層負責,各司所職,最高領導人只要掌握重要幹部就可以了。 說到經營管理方面,諸葛亮的苦衷雖可理解,卻不值得鼓勵。諸葛亮事必躬親的作法,是萬萬不應該的。作為現代管理者,一定要充分授權,分層負責

 


如何經商管理


司馬懿的原話是,日進米不過數升,嘔心瀝血,寢少事多,命不久矣。

古代的計量單位跟現在肯定不一樣,而且司馬懿瞭解諸葛亮比自己都清楚。他應該吃多少飯量,不應該吃多少,什麼時候上廁所,都是門清。

所以才會有命不久矣的決斷。而諸葛亮聽到使臣的回覆,也直言司馬懿是最瞭解他的人。

這就是古人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原因。

諸葛亮和司馬懿算是棋逢對手,惺惺相惜。

兩人在諸葛亮北伐時的你來我往,可謂精彩。

諸葛亮遠道而來,再加上運糧通道蜀道難於上青天,所以迫切希望速戰速決。

司馬懿深諳其道,故而選擇堅守不出。

司馬懿在曹氏,那就是有用才用,沒用就甩的角色。自己數不清幾次起起落落。

最後終於在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奪回大權,官拜大都督。

兩人中間,死諸葛退活仲達,火燒五丈原,街亭失守,空城計等等精彩對決真是讓人大飽眼福。

戰場上常有養寇自重的說法,但我覺得司馬懿真不是這樣,因為這樣做對他沒好處。

只能兩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誰都無法徹底消滅誰。

對手,有時候比朋友更值得懷念。


古今中外多少事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漢代的度量衡和現在的單位是不一樣的。

班固的《漢書.律歷制》中記載說:

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就是說1200個黍米重12銖,兩個12銖,即24銖為1兩,16兩為一斤,30斤為1鈞,128斤為1石(dan)。黍米的大小不一,如果再用黍米來推測漢代的度量衡肯定是不準確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文物來準確的測量。目前保存在北京博物館的漢代司農銅權,是東漢國家最高農業管理部門制定的標準衡重器具,實際稱重漢代的1斤=250g,漢代的1兩=15.625g。

容量單位《漢書.律曆書》記載,

千二百黍實其龠,合之處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

也就是說,1200個黍米的體積是1龠,2龠是1合,10合為1升,10升為1鬥10鬥為1斛。因為重量和體積都是用黍米作為計算單位,我們換算一下便可以知道1升米大約相當於漢兩10兩,摺合現在約160g左右。

《晉書.帝紀第一》記載:

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亮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三四升米大約相當於現在1斤米,每天吃1斤米,算得上少嗎?500g生大米可以提供約1800大卡熱量,500克米飯可以提供約600大卡熱量。根據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的膳食能量攝入參考量,成年男子輕中體力勞動者每日需要能量為2400一2700大卡。

根據司馬懿與使者談話內容的推斷,諸葛亮應該每日食用的是500g米飯,而不是500g生大米但即使是580g生米煮成的米飯,對於諸葛亮的工作量也是偏少的。所以,司馬懿得出這個結論應該不是信口開河。

當然有人會說,除了米還有水果,蔬菜和肉類啊,怎麼可能吃不飽呢?鑑於當時的生活條件,司馬懿的問話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要麼是肉類等攝入較少,要麼就是虛指,所謂食米代指所有飯量。不管怎麼說,司馬懿表現的很驚訝,說明諸葛亮吃的確實很少。


最後的守門人


這是一個常識問題,對於一個老人來說飯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程度,現代如此,古代更是如此。

戰國時期的廉頗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他的軍事才能非常厲害,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廉頗上了年紀之後有敵國來犯,於是廉頗主動請纓出戰,此時趙王認為廉頗年紀大了,所以不想讓廉頗出戰。最終廉頗用自己的飯量證明了自己的身體依舊健康如壯年。

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會說廉頗老矣,尚能戰否來讚美廉頗老當益壯為國做貢獻,同時也證明了在古代飯量同樣以一個人的飯量來判斷一個老人的健康程度。

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時候已經五十四歲了,在現在看來五十四歲了是個老當益壯的年紀,只能算箇中年吧。但是放在三國時期的話五十四歲了就是一個人正常去世的年紀,此時諸葛亮已經是處於暮年了。

而諸葛亮每頓吃的米不足數升,而普通士兵每頓吃飯應當是兩升以上的,諸葛亮並沒有患上絕症的情況下食量如此的低,足可以讓司馬懿判斷諸葛亮大限已至。

另外諸葛亮事必躬親的事情也是眾所周知的,一個人吃不了那麼多飯自然是幹不了那麼多活的,若是硬幹的話必定會透支生命。同時諸葛亮忙的不分晝夜,睡眠也跟不上,總總跡象來看諸葛亮確實是大限已至。

不過司馬懿也是憑經驗判斷的,之所以司馬懿敢大膽的說出來,是因為這樣符合自己的戰略部署。蜀國一直求戰,而司馬懿卻閉門不出,惹得軍隊中諸多將領不服,認為司馬懿怕了諸葛亮,搞得魏軍人心惶惶的。諸葛亮大限已至的消息放出去,則可以安定魏軍軍心。


所以司馬懿這樣說一方面是有常識依據,另一方面有著自己的政治目的,不得不說司馬懿這個人真的是老謀深算!


唐朝的長老


諸葛亮每天食米接近數升,同時也可以理解為“諸葛亮每日所食不足數升”,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解釋,就不難理解司馬懿為何可以斷定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

據《魏氏春秋》記載:亮使至,問其寢食及事之繁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噉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
要知道這可是正史所載,而非《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筆記,所以這件事的可信度還是極高的。

那麼迴歸正題,僅憑這一點司馬懿是如何斷定諸葛亮即將不久於人世呢?

首先這是一個常識問題,一個“老年人”的飯量,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我們可以判斷這個人身體的健康程度,這一點在現代是如此,在古代亦是如此。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之時,年齡為五十四歲了,在現在看來五十四歲了是個老當益壯的年紀,只能算箇中年吧,還有大巴的時光可以去瀟灑。但,我們要清楚一個事情,在三國那個混亂的時代,五十四歲已然是老年階段,正常人五十四歲死去是一件無比正常的事情。


那麼諸葛亮每日食米不足數升,就足以讓司馬懿判定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

其次,我們都知道諸葛亮這個人為了蜀漢的大業,可謂是鞠躬盡瘁,做到不分晝夜事事躬親,每天還只吃那麼一點東西,這一切都是在透支生命。

此外,司馬懿之所以將諸葛亮大限將至說出來,也有自己的目的,當然了不管諸葛亮是否真的大限將至

當時魏蜀兩國正處於交戰,面對蜀國的咄咄逼人,反觀魏國這邊,司馬懿一直避開諸葛亮的挑釁,這直接導致魏軍士氣低落,士兵們認為司馬懿是怕了諸葛亮。而這個時候司馬懿放出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的消息,不管其真假都可以極大的穩定魏軍的軍心。

也就是說,或許司馬懿並不是真的知道諸葛亮真的大限將至,因為他只是根據常識去判斷罷了,而背後的目的則是出於政治目的,為了穩定魏軍軍心!


像素說


首先我們明確一點,這事兒不是羅貫中瞎編的,也不是《三國志》寫的,而是在南朝學者裴松之給正史《三國志》做的註釋中提到的: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問其寢食及事之繁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噉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

這裡的《魏氏春秋》,是東晉史學家孫盛所著,裴松之把這段放在了《三國志》涉及諸葛亮和司馬懿渭水交兵的那部分裡。


《魏氏春秋》的這條記載是否可信呢?不好說,這部書的全本早已散佚,也就是壓根找不到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都是別人引用它的。但是北宋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鑑》時,也用了這條記載,我們就認為這段對話是真實的吧。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身體狀態的確很不好,後來也確實病逝于軍中。司馬懿審時度勢,不與蜀軍交戰,本意是要拖到蜀軍糧盡。因為蜀道難,從成都平原往蜀軍所在的關中地區轉運糧食,需要穿越秦嶺山脈,很費人工,路上消耗的糧食也不少,故而好幾次北伐都是因為糧食吃完了而不得不撤退。

因此,司馬懿用了龜縮大法,哪怕被送來女人衣服羞辱,也堅守不出。上天眷顧司馬氏,這次居然耗死了諸葛亮。

從《魏氏春秋》的原話裡我們看出,司馬懿之所以推測諸葛亮命不久矣,不僅僅是因為他吃得少,還因為他太認真。“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這條不由得讓答主想到了秦始皇的工作勁頭。秦始皇作為皇帝,養尊處優,這樣消耗身體都受不了,何況諸葛亮一把年紀,還在前線呢?

本身作為統帥,不需要操心這些具體的事務,但是諸葛亮過於認真,需要責打20以上的處罰,他都要親自審核一下,身體怎麼能持久?

再來說說吃飯。原文為“所噉食不至數升”,並未說明是米,總之就是每天吃的食物不過幾升。今天的一升為1000毫升,一瓶常規的可樂是500毫升,按照今天的量來看,吃的的確不算少了。

可是漢代的單位跟今天不一樣啊。漢代的標準一升為200毫升,只有今天的五分之一。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件王莽時期發佈的標準量器,銅方鬥。其容積為1940毫升,當時1鬥=10升,換算下來,一升也就是194毫升,接近200毫升。


所以按照這個來算,諸葛亮哪怕一天吃5升食物,也才相當於今天的1000毫升,何況他未必能夠吃5升呢?

綜上,諸葛亮在渭水交兵期間,每天的食量確實不大,再加上工作過於勞累,導致身體狀況迅速惡化。


考古軍中馬前卒


從漢代的飲食供給制度看來,這個數字確實是比較低的。近年來,地下出土的簡牘信息為我們揭示了許多漢代社會生活的側面,我們也可以瞭解一些生活上的細節問題。

從漢代出土的地下簡牘資料可以看出,一個普通的成年男子一個月的口糧有三石三鬥三升少,也就是說一個月會有大約333升的口糧,平均每日要吃大約十升左右的糧食才能夠保證充足的體力。可是諸葛亮身為三軍統帥,他每日的任務是非常繁重的,正常來講他的食量應該要大於十升,而且需要有其他的菜蔬輔食才能夠保證每日的正常飲食量。可是根據史書記載:“魏氏春秋曰:亮使至,問其寢食及事之繁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下:“亮將死矣”。”這則材料說明當時的諸葛亮的食量只有正常人的一半,正符合司馬懿所謂的吃得少,做得多。所以,司馬懿的判斷是有道理的。

如今保存在敦煌考古研究所的“過長羅侯費用簿”也為我們展示了漢代正常人的食量。從上圖最後所示,一餐飯用了廿八石八斗糧食招待三百名刑徒(漢代身份最低的人,幾乎就不視為正常公民。),也就是每人有9.6升多的口糧,一頓的糧食就幾乎達到了諸葛亮一天的食量。這說明諸葛亮的食量連當時的刑徒也比不上,足見一代名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風骨。


經典守望者


公元234年二月,經過三年的養精蓄銳,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發動對曹魏的第五次戰爭。

司馬懿率領魏軍過渭水,背水築營拒守,以逸待勞。兩軍在五丈原對壘,相持百餘日,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均按兵不動。

無奈,諸葛亮派遣使者用激將法向司馬懿挑戰,司馬懿並不氣惱,問使者:諸葛公起居飲食如何?一日能吃多少米?答:三四升。又問政事,答:打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是諸葛公自己批閱。司馬懿對人說: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了。

漢代的度量衡與現在不同,三四升相當於現在的一斤多,《魏略.扈累傳》記載:縣官以其孤老,給廩日五升,五升不足食。可見諸葛亮日食三四升,吃得已是很少;打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是由諸葛亮親自批閱,說明諸葛亮事必躬親,操心勞力。

果然,不出月餘,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軍中

當然,司馬懿的預言之準確,並不是僅僅憑此兩點, 而是建立在對諸葛亮及蜀漢政權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當時的蜀漢政權僅居有荊州、益州,且荊州已失大半,人力物力較弱;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出師表》一文,可看出諸葛亮雖身在軍中,心憂後方;諸葛亮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但七月孫權兵敗而還,魏明帝有言曰:權退亮膽破;諸葛亮雖吸取之前的教訓,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陣準備,但畢竟是孤軍深入,後援不足;諸葛亮此時已五十有餘,長期夙夜操勞,加上作戰艱辛,風餐露宿,體力腦力透支很大;前四次北伐失利,此次更是心急如焚,求勝心切。

而曹魏政權雄據九州,兵多將廣,人力物力充足。所以司馬懿坐擁地利,以守代攻,以逸代勞,料定能拖垮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