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人有哪些然並卵用的發明?

農村一山貨


遠古時期,人們只能藉助自然界的水的反光作用來觀察自己的容貌。在陶器發明後,就用陶盆盛水來鑑容,後來又發明了銅器,則用銅器盛水鑑容。郭沫若在《三門峽出土銅鏡二三事》一文中認為、在銅鏡發明之前“古人以水為鑑,即以盆盛水鑑容,此種水盆即稱為監,以銅為之則作鑑……普通人用陶盆盛水,貴族用銅盆盛水”並認為銅鏡的發明“即由銅水盆扁平化而成鏡。銅鏡背面有花紋,背心有鈕,即是盛水銅器扁平化的遺痕,盛水銅器的花紋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後則變成背面了。鈕乳是器足的根蒂”。


吃貨小貴


古代人民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很多生產生活中方便實用的新物品,但這些發明也不是每件都有使用價值和實際意義。下面列出的兩項古人的發明,就是那種“然並卵”的代表之作,列舉起來博君一笑。

一、魚鰾避孕套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安全套就出現在古埃及人的生活中,那個時候被稱做陰莖套,功能並不是防範疾病和避孕,它和女性佩戴的首飾一樣,被當作裝飾品,這時候的避孕套並不會在性生活中使用。男人掛在身上,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安全套誕生於1640年前後,是利用魚鰾製成的,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魚膘避孕套一端以絲線縫密,另一端的開口可以鎖緊,防止滑落。這10個在英國伯明翰附近的達德利古堡發現的安全套,曾經在荷蘭舉辦的性愛展覽中展出過,由於年代久遠,現已像枯葉一般乾硬。

據記載,這類安全套很難在需要時馬上派用場,因為事先要以暖和的奶將安全套隔夜浸軟,才能使用。我們可以想見,情急之時,你能等它泡十二小時麼?而且由於製作工藝的問題,絲線並不能完全使其密封,所以起不到什麼避孕作用。

日本人曾發明過兩種安全套,一種軟質的是由皮革製成;另一種硬質的是由龜殼或是獸角所製造。這隻有倭國男女才夠膽使用,咱們還是不要試了。

二、火箭飛天器

明朝初年,有一個叫陶成道的人,痴迷飛龍技藝(飛龍就是現在的火箭發射器)。陶成道熟讀經史,但不愛官位,他只愛發明創造。有一次煉丹中發生爆炸事件,引發他研究火器的興趣。陶成道想利用這火器如嫦娥登月一般,將人送上藍天。

陶成道想騎著一隻木製飛鳥完成這個偉大的設想。他設計製造了各種各樣的火箭,然後畫出飛鳥的圖型,讓匠人按圖製造飛鳥。到了試飛的那天,他坐上大鳥,將四十七支火綁在大鳥身上。然後命僕人點燃火箭。

僕人說:"倘若飛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難保。

陶成道仰天大笑,說道:"此飛鳥用我比生心血,吾已揣摩多日,此飛必成!你等不必害怕,快來點火!"

僕人只好點燃鳥尾引線,只見火箭噴火,飛鳥離開山頭向前飛去。接著飛鳥全身噴火,衝向半空。不久,火光消失,飛鳥翻滾著摔在山腳之下。。。陶卒。


宰少


說到發明,往往延伸出的就是非常高大上的名稱,會涉及到專利申請,個人品牌等等一系列東西,但是歷史上有那麼一些發明,腦洞打開之餘覺得異常愚蠢。

百葉窗太陽鏡

1956年一個平民研發的,名字不是很清楚了,看起來像是一個墨鏡?

當時看起來是真的沒什麼用,真真是一點都不潮流,感覺整個人眼睛之前多了幾根線條,差點就要讓人笑死,但現在類似的卻成為了時尚的代名詞,不得不說,時勢造英雄。

但同樣的,好像確實沒什麼軟用。

先進的“虛擬現實設備”

看到上面的是不是想到什麼東西?在那個時候叫做“電視機燕京”,不得不說有點拉誇,由雨果·根斯巴克(科幻之父)在1963年發明。

當時的顯示器還是非常大,科技沒有發展到那麼回事,所以僅僅只是一個小的想法罷了,然後在當時可謂是雞肋的雞肋,光這個天線就可以說非常蠢了。

現在,我們把這個東西叫做“虛擬現實設備”,又重新拿起來了,似乎又變得很有用。

檢測番茄痛苦的電儀表

L·羅恩·賀伯特創立了一個奇葩宗教,叫做“山達基教”,如果瞭解這段歷史的就會引申出另外一個人,那就是阿湯哥,阿湯哥就是信奉這個教派的。

賀伯特1968年發明了一個叫做“心靈電儀表”,名字非常的高大上,並且每個人入教必須購買這個設備,並且設備價格略微高昂。

這個儀器能夠檢測番茄是否收到痛苦,當受到痛苦的時候,儀器會進行轉動,最後得出結論“番茄在被切割的時候在嘶聲尖叫”。

飛行器

嗯,名字是真的非常秀,也非常的霸氣,包括現在我們還在研究這個玩意,但是讓一個人便裝飛起來還是難度很大。

當時研發出來的時候,以為人可以輕而易舉上天了,結果這老兄從幾米處摔下來了,不得不說,還是非常的雞肋,只能短時間離開地面。

模擬飛行器

上面這個圖是發明者利奧·瓦倫丁在1955年掛著測試,當時的他感覺是非常的良好,覺得自己已經成功了,卻因為這個過於膨脹,導致英年早逝。

他因為在這個架子上覺得自己飛行器試驗成功了,所以穿著這個東西從飛機上跳下來,額...這是瓦倫丁先生最後一次測試。

防搶公文包

說實話,這個公文包屬實是有點蠢的,蠢到我懷疑設計這個公文包的人是不是不正常。

只需要按動一個開關,公文包的底部會自動打開,然後,然後包裡面的東西會自己散亂飛出去。

我估摸著是考慮劫匪不喜歡撿東西,這麼多東西飛出去就可以讓劫匪放棄想法,實在是優秀。

結語:

奇葩的發明必然是奇葩的人,就是不知道這些發明者,發明了這些東西,到底是作何感想,畢竟實在是太雞肋了。


筆下點史


“然並卵”是2015網絡新詞,是“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的縮略詞,指一些事物看上去很複雜很高端,但卻沒有實質性的效果,或者得不到理想的收益。

木牛流馬,然並卵的發明,有沒有?是不是?算不算?

一、當時的記載:

當時的生產條件簡單,遠不及現代,但是"木牛流馬"的構造看起來簡單易行,也符合當時的情況。

如果當時把"木牛流馬"寫的神乎其神,所以我們更相信它的真實存在。因為書上寫的符合當時的情況,我就真的相信它存在了。

看一下《三國演義》是怎麼說的:

《三國演義》:忽一日,長史楊儀入告曰:"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運謀多時也。前者所積木料,並西川收買下的大木,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轉運不絕也。"眾皆驚曰:"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備。尺寸方圓,長短闊狹,開寫明白,汝等視之。"

從記錄來看,應該是發明了此物,且排上了大用場。

二、何為木牛流馬?

據說木牛流馬,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孔明在北伐時期時使用過,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為蜀漢十萬大軍提供糧食。

一種說法是單輪木板車,應該是木頭製作的人力車,能在山路上行走,特別適合有坡度的地方。兩邊帶有箱子,可以運送貨物。

三、木牛流馬長啥樣?

北宋的陳師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記載:

"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宋代高承寫的《事物紀原》中也有記載:"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

清代也有記錄:

"土車,獨輪料土,兼載稗編。蜀相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今之土車獨推,猶存儲葛遺制。"

據王充在《論衡》中記載:魯國木匠名師魯班就為其老母巧工製作過一臺木車馬,且"機關具備,一驅不還。"

據說後來南北朝時期,祖沖之也做了發明改進,但是也只是道聽途說。

如果有,那麼是槓桿的原理,可以省力氣是真的。就像“給我一個槓桿,我可以撬起地球”,原理應該是一樣的。不論怎樣,諸葛先生能開動大腦,即使真的不存在,有此想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四、當代有沒有?

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是火藥、造紙、印刷術、指南針,不但被一直被傳頌並應用,效果又那麼好,為什麼現代人不去繼續把它應用在實際中,或者進一步的發明改造,為民造福呢?

其實,我們現在的發明更多更先進,把古人的一些發明淹沒了一些。但是不可否認,古人的很多發明還是讓我們現代人為之嘆服的,並且從未被超越。


歷史漫談君


我說一下幾個然並卵用的發明,發明者屬實有點東西,腦洞很大,就是因為沒有考慮到少許使用場景的情況,才沒有達到發明實際的作用。

粘性炸彈

又叫74號反坦克手榴彈,這種炸藥包兩面都有膠,是在二戰中英國人針對坦克的發明產品。發明者是這樣想:在手榴彈上塗上黏黏的膠,然後扔向坦克,就黏在坦克上了。然後坦克爆炸,贏得戰爭!

它有兩點缺陷:不能黏附佈滿灰塵和泥土的坦克和如果使用者不小心拉出它手抦上的針的話,玻璃球很容易就會黏上制服。

萬萬沒有想到剛好德國人貌似不怎麼愛乾淨,坦克都髒得很,車身都沾滿泥巴,黏黏手榴彈根本黏不住敵軍的坦克!

但東西生產出來還是要用的呀,於是機智的英軍要求士兵跑到坦克邊上,用手確保手榴彈黏在坦克身上,然後士兵有 5 秒的引爆時間可以逃跑!但意外的危險係數也太大了,更何況前面有說過手榴彈極有可能粘在士兵的衣服上。

圓形戰艦

在俄國對土耳其戰爭中,俄國人制造了一種看上去十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圓形戰艦,一艘戰艦裝備了23.5噸的彈藥。

圓形戰艦是將打擊威猛的火炮放置在戰艦中間,初衷就是可對敵進行360度無死角的攻擊,但是因為圓形的穩定性不高,並且在發射火炮的同時,強大的推力可讓戰艦旋轉起舞,一啟動就無法控制,亂射一通,導致打擊命中度很不理想。

打不中敵人就不用說了,就連戰鬥種族的海軍士兵們都暈船了。最後只能放棄了該戰艦的打造,是一款失敗品的發明。

空氣炮

二戰期間德國納粹研發的壓縮空氣炮,針對敵軍的空軍飛機。這種炮根本就不需要用炮彈,只要有空氣,這個炮就能發射,聽起來厲害了。武器的有效射程達到了400m,而且威力還是很不錯的。可以在200 米外擊穿 2.5釐米厚的木板。這發明設計目的是需要在地上擊落飛機的,然而事實是,飛機跟木板不一樣的是:飛機是會動的!

這個空氣炮缺少跟蹤發射系統,根本就無法準確擊中在空中飛行的目標,只能打擊靜止的物體。反而這款武器由於龐大的體型,太過顯眼,成為美軍的轟炸目標,直接就被美軍一炮給炸掉了。

槍盾

槍盾正是它的名字一樣,它的中心是一個帶槍閂的盾牌,亨利八世給他的護衛配備了 100把這樣的槍,同時拿著盾牌和槍,我是不是就是天下無敵了呢。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金屬材料的盾牌重死了,而且會擋用槍的視線,護衛拿著這玩意根本無法瞄準和攻擊敵人。

潛水坦克

二戰期間德軍的海獅計劃中對戰英國的發明產品,把坦克做了防水處理,潛水坦克的發動機進氣口進行密封,並且加裝通氣管以保證發動機在水下可以正常工作。全車的車門與其他開口全都由橡膠製成的薄膜進行密封。此外還將會加裝羅盤和專用的無線電設備以便在水下為駕駛員指引方向,聽起來就有點高逼格。

為了神不知鬼不覺地穿越英吉利海峽從而登陸英國。試想一下,英軍一覺睡醒發現邊上全是德國坦克會有什麼反應?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呢!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坦克做了防水處理,卻沒有做爬石頭處理,英吉利海峽海底全是大石頭,坦克根本翻越不過去,中途停下來還會陷到海床裡面,士兵就只能棄坦克逃跑了。


叨說歷史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重新發明了人力明輪船。


據《南齊書》記載,祖沖之曾經發明過一種“千里船”,“於新亭江試之,日行百餘里”。有人認為這就是最早的人力明輪船,但缺乏詳細記錄和實物印證。


在唐朝時,杭州知府李皋真正造出腳踏明輪船。他命工匠在舷側或艉部裝上帶有槳葉的槳輪,靠人力踩動槳輪軸,帶動輪軸上的槳葉划水前進。這種船很快作為戰船使用,並被稱之為“車船”。



南宋時候,車船進入鼎盛時期。南宋官軍不僅建造大量車船,而且形式更大,最大的長“三十六丈”,多達20-24對明輪,能載戰士三百多人。在征討楊麼義軍的戰鬥中,雙方都動用了這種大型車船,在洞庭湖裡展開大戰。宋金採石大戰中,宋軍也使用車船撞擊金軍船隻,令完顏亮一籌莫展,無法渡過長江。


但是在元朝以後,車船在實際使用中逐漸失去了蹤跡。可能是因為明輪易壞,不適用於民用運輸,逐步被槳擼所淘汰。但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車船突然又現身於中國沿海和內河,作為戰船來迎戰英軍。


這一現象,被英國人所記載,他們認為是中國試圖抄襲他們的蒸汽明輪船。但實際上,應該是清朝官府翻出了古書,按照古書記載重造了宋代車船。當然,這一動機肯定是受到了英國蒸汽輪船的刺激,某些官員希望從古書裡找到對付“船堅炮利”的方法。


結局可想而知,在英國蒸汽輪船的炮火下,什麼車船和帆船都是炮灰。



博物館的狐狸


專注歷史的中國小賤,與你分享。

先和大家分享一些時代不是很久遠的發明,妙趣橫生。

太陽能點菸器

陰天或是下雨天的時候,這玩意咋用?這年頭,點菸也是個技術活。



麵條吹冷機

吃個麵條也是蠻困難的,我覺得還是動動嘴,吹一口仙氣好一點。


360度無死角雨衣

來自日本島民的腦洞發明,這東西倒是可以遮擋前後左右的風雨,只是有一個問題:凌晨半夜,小巷子裡、無人的街道,遠處飄來打著這麼一個雨衣的白衣女孩,倩女幽魂的既視感。


我們再來看看軍事上那些有趣卻沒實際用處的發明。

動力機翼戰鬥機

二戰時期,德國有著很多腦洞很大的發明,有些確實派上了實際用場,而有的卻顯得荒誕,無法運用到實處。

德國科學家們想研究可以垂直升降起落的戰鬥機,經過多次研發,最後不得不放棄,原因很簡單:螺旋槳和發動機都在同一個位置,沒法兒著落。


沙皇戰車

名字很霸氣,也是個龐然大物,1917年8月的時候,第一輛樣車出現在沙皇本人面前展示,重達60噸,兩個大輪子直徑達九米。然而,體型巨大也意味著機動性不行,沙皇戰車給人的感覺是頭重腳輕,在沙皇面前演示的時候,連人為設置的障礙物都跨越不了,當場就被否決了。


獨輪坦克


來自英國人的發明,早在一戰前就有了這種理念,只不過技術受限,在到後來人們認識到這玩意確實沒啥實際作用,就一直停留在圖紙上。


賤議你讀史


要說古代的發明,在宋朝之前,我國不弱於同期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甚至還遙遙領先,讓其它國家望塵莫及。

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莫過於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被譽為中國“四大發明”並影響至今。


但除了這些實用性強的發明之外,古代人也會腦洞大開,發明、創造一些“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的東西。

【曲裾素紗褝衣】

比如馬王堆辛追夫人的“曲裾素紗褝衣”,這件衣服薄如蟬翼,全衣重量還不到一兩,據說摺疊起來還可以放進火柴盒裡。



雖然說這件衣服的“科技含量”極高,現在國內最先進的紡織企業也不能“複製”出一件,但從衣服的功能性方面來講,這件衣服完全不能起到禦寒或者遮羞的作用。不過“觀賞性”還是很強的,如果放在現在的閨房之樂中來說的話…咳咳!

【鳥嘴防毒面具】

14世紀中期,歐洲發生了一場人類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瘟疫,那就是“鼠疫”,不過當時的歐洲人稱之為“黑死病”。

“黑死病”的感染速度之快、傳播範圍之廣,讓當時的歐洲人惶惶不可終日,這場瘟疫不僅肆虐歐洲,還散播到全球其它地區,共造成了7500萬人死亡,其中有2500萬人為歐洲人。

正是“黑死病”有著極高的病死率,所以當時的歐洲人會採取各種方法預防,即使有些預防根本不管用,但卻給當時歐洲人一些心理安慰。其中,“鳥嘴防毒面具”就是當時的歐洲醫生髮現“黑死病”是由空氣傳播後發明的。



當時的人什麼東西一股腦全往面具裡塞,有龍涎香、鴉片叮(這是解毒還是吸毒?)、沒藥、玫瑰花瓣、青薄荷、樟腦等,不過當時的防毒面具根本就沒有很好的過濾系統,能不能過濾空氣中的病菌也未可知。


麟史Rain


最一線的項目實戰,最硬核的技術博客。

我是不正經來答題的,認真的讀者,請您略過。

古人,我撿知道的說。

李靖、紅拂、虯髯,世稱風塵三俠。

李靖最愛喝酒,因此結識了一大批賣酒的風流寡婦。

來,大傢伙看看,大唐的風韻:

酒坊街裡華燈初上,所有臨街的門戶統統打開了。

到處都搭上了白布涼棚,棚下襬著攤子,攤前放著供酒客坐的馬紮。

還有招牌,黑筆在白布上寫著斗大的字:

“張記美酒。十年陳釀,貨真價實,攙水斷子絕孫!”

“劉記美酒。精心勾兌,加有黨參、當歸、紅花等十種珍貴藥材,十全大補,活血壯陽,領導洛陽新潮流!”

“孫記美酒。便宜、便宜、便宜、真便宜!好喝、好喝、好喝、真好喝!!先嚐後買,備有便民容器……”

“常記美酒。醉死不償命!”

我要說的不是酒。

我們現在知道,李靖是個大科學家,大軍事家;

其實他還是個大詩人,大哲學家。因為他有這麼多的本事,年輕時就找不到事做,住在洛陽的祖宅裡(那座祖宅是個土牆草頂的房子,草頂露了天,早該換草了),有時跑到街上來當流氓聊以為生。

他精通波斯文,從波斯文轉譯過《幾何原本》。

不但會波斯文,而且會寫淫穢小說,會作畫。

後世的人們說,李衛公之巧,天下無雙,這當然是有所指的。

從年輕時開始,他就發明了各種器具。

衛公神機車——開平方機

這機器什麼模樣?

那東西是一個木頭盒子,上面立了好幾排木杆,密密麻麻,

這一點像個烤羊肉串的機器。一側上又有一根木頭搖把,

這一點又像個老式的留聲機。

你把右起第二根木杆按下去,就表示要開2的平方。

轉一下搖把,翹起一根木杆,表示2的平方根是1。

搖兩下,立起四根木杆,表示2的平方根是1.4。

再搖一下,又立起一根木杆,表示2的平方根是1.41。

千萬不能搖第四下,否則那機器就會譁喇一下碎成碎片。

這是因為這機器是糟朽的木片做的,假如是硬木做的,

起碼要到求出六位有效數字後才會垮。

不要覺著這玩意兒沒什麼用,可以打仗!

太宗皇帝管這機器叫衛公神機車,裝備了部隊,

打死了好多人,

有一些死在根號二下,

有些死在根號三下。

不管被根號幾打死,都是腦漿迸裂。


衛公神機筒——唧筒

李靖還發明過救火的唧筒,打算賣給消防隊。

但是消防隊長說,猴年馬月也不失次火,用水桶也能對付。

這個發明就此沒賣出去,直到二十多年以後,才賣給了大唐皇帝。

當然,賣了的唧筒是銑鑄的,不噴水,而是噴出滾燙的大糞

這東西既不能救火,也不能澆花,只能澆人

澆上以後就算僥倖沒有死掉,也要一輩子臭不可聞。

皇帝把它投入了成批生產,命名為衛公神機筒。

假如老百姓上街鬧事,就用屎來澆他們


手搖鼓風機

李靖年輕時只賣掉了一件發明,那是一架用手搖動的鼓風機

他把它賣給了鄰居的飯館,賣了二十塊錢。

做成了這個買賣之後,他高興得要了命,以為從此自己有了正當的生計,不用再當流氓了。

在此之前,飯館裡都用人來吹火。

每個灶眼都要僱五個人,手持吹火筒輪番上前。

有些人幹了一輩子,就再也用不著吹火筒。

他們的嘴唇長了出來,好像鴨子,稍一用力就能形成個肉管子

誰知過了不到三天,人家就把被火燒糊了的鼓風機送了回來,不但讓他把錢退回去,還想要他包賠幾乎造成火災的損失。

其實衛公做的鼓風機再好使不過,只是不能倒過來搖

假如倒過來搖就不僅不能鼓風,

反而要把灶膛裡的火抽到鼓風機裡,把木製的葉輪燒著。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的是,再好的發明到了蠢貨手裡也不能起作用。

可惜的是這世界上的蠢貨總是那麼多。

但是人沒法子和蠢貨爭論。

人家要他退錢,他就老老實實地說道:花完了,退不出了,

然後就伸出額頭來說道:打幾下罷。


結束,感謝王小波!

為什麼要感謝王小波?

沒有王小波,就沒有這篇文章!

沒有王小波,就沒有《紅拂夜奔》!

沒有王小波,生活不快樂!

可惜王小波已經沒有了!


程序員小助手


香菸共享器

擁有這樣一個發明,你就可以和別人共享一支香菸了;缺點就是,兩個人一起抽菸,幾口就沒了。


頭套地鼠

1925年,一個作家在寫作的時候,頻繁受到外界的騷擾,為了更加專心的寫作,作家發明了一個頭套地鼠,全方位的將自己藏匿在頭套裡面,以保持專心工作。


降落傘套裝

弗朗茨·雷切爾,是一位裁縫、發明家。1898年,開始經營自己的製衣廠。但是,他並不是一個普通的裁縫,他是一個想要做出降落傘飛行的裁縫。經過多年的研究,裁縫出身的他,異想天開的把降落傘融入到衣服裡,他給衣服設計了“人造翅膀”——襟翼。 1912年2月4日,雷切爾不顧朋友和圍觀者的勸阻,親自穿著“降落傘套裝”,站到了埃菲爾鐵塔上。可惜套裝沒起作用,雷切爾幾乎被摔碎,當場死亡,年僅3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