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二刷8.8分高智商"烧脑"《看不见的客人》,反转,反转再反转.....


四年前,西班牙"低产"导演保罗,带着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独立自编自导的电影《看不见你的客人》,在奇幻电影节与观众见面。

这部极具悬疑犯罪片代表性的反转"烧脑"电影,一亮相就广受追捧,甚至于豆瓣评分历经四年,累积高达77万评价,从最开始的8.0,不降反升至现在的8.8分,在豆瓣TOP排行榜,高居66位,可见一斑。


其实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个为了掩盖出轨,而"意外"肇事杀人,后又为了摆脱杀人嫌疑,获得"自由"而掉入"局"中,最后自白罪行的悬疑犯罪故事。

电影的西班牙语原名为《Contratiempo》,这个词在不同语境里有着两种含义:

一为意外的灾祸,而第二种含义则为倒退、逆流的意思,很好地表达了整部电影的核心——"意外"的车祸,劳拉(laura)的死亡,以及以倒叙的方式演绎的最精彩的"博弈"对话。

当然,其实中译版的《看不见的客人》也颇有深意,就像是直接"预告"那个在酒店715的"客人"。

不过,更有趣的还是台译《 佈局》,更加直白地点明了作为悬疑犯罪片,它具备极富高智商的"烧脑"素养,复杂框架化处理过后,以绝妙"物化"过的道具、服化去隐喻"真相"的本来面目,被加持在层层反转之下,更为精彩绝伦。


台版海报

这种诚意满满,精心设计的悬疑犯罪片,必须值得我们如同剥洋葱般,层层深度解构,或许才能感受到《看不见的客人》的真正乐趣。


高智商的表现——被嵌套的主观"真相"

"烧脑"框架的炼成

其实对于大部分喜欢看电影的观众来说,这类悬疑犯罪片,总是带着天然的"刺激"感,当然,喜好的也是这份"惊悚"的悬念,所营造的特殊氛围,在观影时带来的独特感受。

于是,对于这类悬疑犯罪片来说,最起码要做到的基本要求,简单来说就是"猜不到"的悬念,那这种感觉又区别于推理元素,带来的"上帝视角"主角感,是一种如身临其境的旁观"第三目击者"的紧张氛围。

尤其是其中的情节,加入生活化的场景之后,带给观众那种熟悉的陌生感觉,更是一种最常见制造悬念的手法,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带入其中,感受那份又紧张,有刺激的"解密游戏"。


而《看不见的客人》的优秀处理,就是直接把建立在犯罪元素上的,悬疑制造的部分框架化,然后再一层一层填入理所应当的"悖论"情节,让他们形成天然的矛盾感,然后自然反转出有点"道理"的"烧脑"感。

不但把一百分钟恰到好处地分主次地切割成,传统的制造悬念的起、承、转、合四个刚刚好的部分,重要的是,打破时间线和空间线,直接开始用真假难辨的"视角化"语言去演绎这个嵌套起来的“案中案”。


比如,一切故事由"起"开始,先用俯瞰式的全景长镜头,慢慢让观众带入自己的视角,开始不由自主地探寻接下来的故事。

然后"浪费"约十分钟的告白式陈述,给观众一种虚假的"上帝视角",把整个问题都集中到"凶手另有其人","密室杀人法"等复杂的"真相"探寻里,让大家更能身临其境般带入,这个设计好的局中局里,感受一种"解密"的爽感。


不得不说,那段插入的回忆,加上男主艾德里安(Adrián )似悔恨的一滴泪,更添几分悬疑的神秘刺激感。


然后开始进入框架里的第二层:"承":

男主艾德里安的主观视角"回忆"描述,也是全片最值得细品的一段戏,这一段最开始的反转,是"古德曼律师"引入的,看似和这个案件丝毫不想关的"青年失踪案"。

这使得即使观众们在一头雾水之下,被带入艾德里安的主观视角陈述里,还会因为这个反转点,而"分心",从而在若有若无地深入中,不断强化关于两个案件之间的联系。


框架化的好处显而易见,你会跟着去"看"明白一些结构上的"完整"叙述:

"情人劳拉被杀案"的背后,是男主主视角的逻辑解释——青年人(丹尼尔)的车祸是意外,情人劳拉被杀和男主没关系......


但事实上,且不说男主的主观说法,真假本身就难辨,正如古德曼律师所说的:

"不经历痛苦就无法被救赎,以及,你并不比我聪明。"

其实看似身处"上帝"一方,以为可以掩盖一切,而信心满满地"玩弄"古德曼律师和警方的男主,实际上,在被一步步引入古德曼律师的"陷阱"——帮忙寻找那个"看不见的客人"。

是的,就是那个男主抛给警方和古德曼律师的,杀害劳拉的"杀人凶手"。

但问题来了,之前被框架化设计的悬念,积极地把"失踪案"和"杀人案"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到底为了什么?


如此,进入框架里的第三层:"转":

古德曼律师开始反客为主地引诱男主主动掉入"陷阱"——告白"失踪案"的真相。

怎么做,很简单,用一件"较轻"的意外车祸案件,去掩盖另一件"严重"的指控谋杀劳拉的案件,没错,通过这一段古德曼律师看似为男主脱罪,而"编造"的谎言杀人动机——丹尼尔父母对劳拉不当开车,使儿子丹尼尔丧生的报复。


震惊的真相

如此,层层推进,终于进入框架化的最后一层,结局:"合":

也就是此前用绝妙的"谎言"完成了圆满为男主的脱罪设想,因此赢得了男主的信任,最后,果不其然,得到"完美借口"的男主,被引诱入局,亲口承认了他帮助劳拉把还未断气的丹尼尔,连人带车推入水中的罪行。

但之所以《看不见的客人》被称为"高智商烧脑"悬疑犯罪片,绝不止如此简单就揭开"真相",


于是剧情开始急速反转再反转,首先男主才是制造车祸和推(杀害)未断气丹尼尔下水的人,也就是此前的包庇罪,反转成了蓄意谋杀罪。

其次,这个古德曼律师居然是丹尼尔妈妈假扮的!是为了抓到凶手男主,找到儿子的尸体下葬,最重要的是,让他亲口承认杀人事实,伏法!

如此,这一幕接着一幕地高潮迭起,真正地把悬疑元素玩得出神入化,重点是,把观众的"猜不到"的快感,给提升至极致的享受。

是的,当"面具"撕下,游戏结束......


突兀而流畅的服化、道具的运用

"物化"情节的绝妙隐喻

当然,如这类悬疑犯罪片中,不仅需要在情节设计上,进行精心而超凡的编排,更重要的是其中所有为其服务的,诸如服化、道具的合理化运用,才是真正为悬疑和犯罪元素加持的必备品。

就像之前笔者分析过这篇 ,在制造"犯罪过程"和悬疑元素的部分,服化道具的巧妙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这部《利刃出鞘》里唯一的真刀,对比一圈布满刀剑的"王座"一样,其实就是隐喻权利的绝对掌控。


权利交接

尤其开头和最后出现的写着三句话的马克杯,开始是在"爷爷"手中,结局则握在"移民者"小看护的手中,其中的政治"交接"隐喻,一目了然。

而这部《看不见的客人》也是如此,以道具、服化为例,不管是属于古德曼律师标志性,根根服帖饱满的短发,还是一身剪裁笔挺的西装,都是强化作为律师专业性的隐喻与暗示。


而男主与律师在房间"博弈"的部分,更是尤为精彩,最开始从古德曼律师拿出的,带有"滴答"声倒计时的怀表,到那只看似"无用"的笔,其实都是一种对整个案件的"压迫"。


时间流逝的紧迫感,被藏在笔中的"证据"(应该是一种窃听器),以及看似尽心尽力为男主考虑而,提出到帮助"脱罪"的问题:

"为什么凶手要借劳拉手机发短信?

凶手为什么没拿走现场的钱?

凶手到底是怎么离开房间的?"


以及劳拉的手机和看似逻辑谬误的延迟短信,威胁的照片,莫名其妙出现了好几次的"鹿",以及不报警的原因,其实都是一种把这些道具、服化全部用"物化"的方式,隐喻一切夹在谎言中的真相。


比如,全片中,其实最让人难以理解的一幕,就是关于男主为什么不报警,反而把丹尼尔推下水,毁尸灭迹的举动,或许大部分人倾向于认为会被老婆发现出轨,而刻意掩盖。


顺轴

但其实"真相"没那么简单,如这两张男主撞车时的"景象",可以看出,拍摄的视角极其反逻辑,撞车前和下车后,这辆车几乎呈现180度反方向视角,当然,这里导演保罗其实运用的是"越轴"法。(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把"正常"拍摄轴线"扭曲"的运动方向和位置关系不一致的拍摄方式。)


越轴

再结合关键道具导航仪也的清晰图像看,其实隐喻的就是,这是一起男主全责的肇事事件,即使主动报警自首,也会在很大概率上背上过失杀人的罪,(当时男主以为丹尼尔死了,后发现还有气,但担心负"全责"花钱太多,不如一了百了。)如此他就"完了"。

而男主之所以由此深深的恐惧,是源于那造就穿在"身上"的礼服,是的,那每每出现"酒会",必出现的夫妻合体,其实隐喻的是男主现在的"地位"是靠着妻子得来,从前是个"穷小子"。

所以与其说他怕被发现的是婚外情,不如说他怕的是已经过上好日子的他,会因此跌回"原点"。


道具的隐喻

这些所有看似突兀的服化、道具的运用,实则都带有"物化"情节的绝妙隐喻,为全片带来决定性的推动情节走向的作用,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看不见的客人》的评分,竟然还会慢慢增长,广受好评的原因。


写在最后:

其实这部《看不见的客人》对笔者来说,看得十分辛苦,主要是全片的细节实在太多,看似有用的,实则"没用",看似真实的,实则是主观陈述的虚假表述,还有那些一闪而过,以为莫名其妙的"道具们",更是让人"烧脑"地不行。

上一次这样的体验,还是在看《盗梦空间》时,那种真假难辨的真实和虚无交织的崩溃感,整个神经都想被打了无数个解不开的结,十分......

不过,还是推荐大家去看一看这部《看不见的客人》,毕竟悬疑犯罪剧中,这种品质的电影,好久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