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把《看不见的客人》又翻拍成了英雄主义复仇片

印度人一直都挺喜欢翻拍国外的高口碑电影,尤其是去年翻拍自法国同名短片的《调音师》实现票房、口碑双盈利,并在FilmFare大奖上拿下最佳影片后,更是让印度人尝到甜头,越发的热衷翻拍外国电影了。

这不,今年印度又翻拍了西班牙2016年出品的经典犯罪悬疑片《看不见的客人》,片名《复仇》。

印度把《看不见的客人》又翻拍成了英雄主义复仇片

故事的主角Naina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已经拥有幸福家庭的她和一个有夫之妇保持着婚外情。某次幽会结束后,两人驱车回家,途经一处人烟稀少的林荫道,由于车速过快外加两人当时在争执,导致车子撞上了迎面驶来的另一辆车,车主头部受到重创而身亡。

原本是一桩普通的交通事故,却因不想让婚外情曝光而变得复杂起来,随后发生了一系列事件,直至Naina因涉嫌杀死自己的情夫被警方逮捕。

印度把《看不见的客人》又翻拍成了英雄主义复仇片

名律师Jimmy被聘为Naina的辩护律师,为了弄清楚案情,Jimmy希望Naina能坦诚事实,但是她一直有所隐瞒,于是案情就在Naina的谎言和Jimmy的质疑中,一次次重建后再推倒,最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印度把《看不见的客人》又翻拍成了英雄主义复仇片

但凡跨国翻拍,首要的就是做好本土化,要让一个异国的故事看起来像是本国发生的事件,这并不容易,因为会涉及到几乎所有细节的调整。

《调音师》这一点做的比较好,整个故事都被镶嵌进了印度元素,看来满满的咖喱味。

但是,《复仇》就做的非常差,除了律师和被告的性别进行了互换,几乎没有做什么改动,连案件发生地也没能挪到印度,而仅仅是从西班牙改成了英国,由于并不涉及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如此改动就好似没改,反正看上去就是一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故事。

印度把《看不见的客人》又翻拍成了英雄主义复仇片

主要人物则被设置成了定居英国的印度裔,虽然说英国确实有不少印度移民,这么说也不是不行,但如此改编真的太偷懒了,导致《复仇》看上去非常古怪,发生地在英国,但涉事人几乎全是印度的,这得多大的巧合才能造就如此境况?

印度把《看不见的客人》又翻拍成了英雄主义复仇片

除了几张印度面孔,全片唯一的一点印度味儿,就是被Jimmy不断引用到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印度把《看不见的客人》又翻拍成了英雄主义复仇片

与其说是翻拍,不如说是复制了一遍。

但尴尬的是,即便是复制,也没能得其精髓。

看过原版的朋友一定会知道,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案情很简单,但反转却非常多,这其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奇巧淫技,而仅仅是利用了人性的莫测。具体反映在故事里,就是狡黠的被告与机智的律师间的较量,前者总想隐瞒事实,后者却非要挖出真相,随着后者不断地逼近真相,前者不得不相应地改变供词,于是差不多的案情稍作改动,就会发生奇妙的质变而大改观,而每一次案情翻转,也伴随着被告情绪的微妙变化。

印度把《看不见的客人》又翻拍成了英雄主义复仇片

但在《复仇》里,被告与律师只是按部就班地交替叙述案情,导致每一次翻转就像是机械式地给你看了一张白纸后,再换一张黑纸,无论是案情的奇妙质变亦或是被告情绪的微妙变化都不见了。

其实,《调音师》的后半段也是如此,因为剧情过于专注去反转,而忽略了故事的本质,最后变成为了反转而反转,失去了味道。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还在于人设。

Naina人设不够强劲,面对律师的追击寻问,反抗度很差,完全不像一个狡黠的罪犯。

而饰演律师的阿米特·巴强则英雄主义光环太大,从故事开始到结束,他对Naina都呈现压倒式的优势,以至于双方的对峙根本就没形成,精彩度直线下降。

印度把《看不见的客人》又翻拍成了英雄主义复仇片

记得,去年底上映的《印度暴徒》就有这个问题。老巴强饰演的反抗领袖,照理就该在中途死去,由阿米尔·汗饰演的弗兰基接班他的事业,顺利地完成一个非常古典式的英雄交接,结果因为老巴强影坛地位太强悍,不舍得让他演一半就“死”,强行在结尾高潮部分让他复活,看得人莫名其妙。

尽管,老巴强的演技是没话说,但一个好电影应该是以故事为中心。

这样处理的结果就是《复仇》失去了《看不见的客人》对人性莫测的展示,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英雄主义复仇片,整体逼格下降了许多。

个人认为,这是一次不太成功的翻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