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i3 默秒全!那些 DIY 装机神论真能帮你省几千吗?

想当年,学霸君不是很懂电脑,而且还怕被 JS 坑,于是去贴吧各种发帖求配置,最终得到不少大神的:

i3 默秒全、i5 超一超之类的神论指导,成功组到一台性价比较高的主机。

趁现在固态和内存的价格也都降了下来,硬件方面又更新了一代,那些朗朗上口的装机神论们,还能帮到你吗?

神论1:i3 默秒全、E3 大法好

学霸君以前组电脑玩游戏时,电脑城的 JS 都在吹捧 AMD 处理器真四核、高性能等等,反正听着就觉得非常牛 X,然而实际玩起 CF 这类老马游戏,每逢关键时刻必卡到你内流满面了。

遇到这种情况,当然是赶紧上网问大神啦,然而结果好像被钦定般:上 i3 ,默秒全。

这也难怪,当时最流行的就是网游,而且基本都是吃单核性能,主频较高的 i3,单核薄弱的 AMD 处理器,核心再多也只能靠边围观。

回到现在, AMD 对彪 i3 而推出了锐龙 R3 1200 处理器,四核心,核心频率 3.1GHz,从综合性能来看,终于可以与 i3 平起平坐,令 A 饭们吹上一把。

然而 intel 这管牙膏被“吓”出了一大把,直接推出四核心、主频为 3.6GHz 的 i3-8100,没看错,四核的 i3 !!!

从参数来看,除了主频低点和没有睿频,i3-8100 不就是上代 i5-7500 么!拿 i5 当 i3,怪不得连 AMD 最好的 R3 1300X 都能打,还算得上是“默秒全”吧。

不过 i3 再怎么默秒全,还在得顺应这个多核优化提升性能的时代,于是 DIYer 们又发掘了个“E3 大法”来大行其道。

其中 E3 1230 V2 最具代表性,它采用先进 22nm 工艺,拥有四核心、八线程的规格,性能超同期的 i5,能摸到 i7 的屁股。

但现在时代变得是在太快,intel 已经宣布至强 E3 处理器不再支持消费级主板,而且 E3 也涨价了,可以说已经毫无性价比可言。

神论2:i5超一超,性价比很高

学霸君在选择处理器时,还遇到一个问题——超频会显得性价比高?

毕竟主打性价比的 DIYer 都喜欢超频,毕竟能用 i5 的价格来享受 i7 的性能,换我也心动啦。

不过从现在来看,喜欢超频的 DIYer 反倒没以前多,因为...主板不用钱呀?散热器不用钱呀?

是的,一般性能较强的主板,才有更为强大稳定的供电,像现在的 Z370 主板,用料好点基本都在千元左右,得不偿失。

而且在散热方面,倘若不上高价位的大霜塔散热器,想压住 intel 那祖传硅脂的处理器有点难。

所以学霸君给大家算一下,目前最新的 i5 8600k + Z370 再配上个高端散热器,这价格都可以上 i7 8700 + b360 +普通散热器了。

再说 i5 怎么超频率,i7 的多超线程还是体验不到吧?而且 i7 还不用担心超频的各种副作用和 Boom,所以这一神论 Out。

神论3:主板好坏,会影响处理器和显卡性能

都说主板很重要,特别是在以前,主板的好坏可谓直接影响到处理器的性能。

此前学霸君去电脑城组机,就曾被 JS 各种忽悠:这块板南桥强劲的散热片,PCI 插口充足,用起来棒棒哒。

总之学霸君是信了 JS 的邪,买了这块旧主板,点亮是可以,但供电和内存性能可能都跟不上,但是使得处理器和显卡的性能无法发挥到极限。

而现在,主板的好坏不再是看南北桥芯片组和 PCI 插槽了,最多也只是看下做工,还有用料有没有“缩水”。

举个例子,同样是 B85 系列主板,每个厂商的芯片组、网卡端口等基本差不多,剩下的看供电散热等用料。

最有代表性的就要数技嘉的 B85 HD3 主板,原本做工好,供电足,散热片大,低返修率的它,一度成为性价比之选。

它推出了 2.0 版本后,用料缩水较为严重,就连散热片也变小了不少,不少大神就曝出它缩水的事实,于是不少小白就陷入了会影响处理器性能的误区。

其实,现在的主板兼容性强,只要标注支持这款处理器,那它的性能至少还是有保障。

至于大家所说的堆料扎实,也只有在扩展性和超频能力方面能够表现出来罢了,毕竟一分钱一分货呀。

至于显卡性能,现在的主板基本都支持 PCI 3.0 插槽,影响并不大,在这里就不举例子啦。

所以主板好坏,现在基本不太影响处理器和显卡性能了。

神论4:主板 3 相供电不能要,供电相数要越多越好

学霸君经常看到不少老哥化身物理学家,为小白选主板而科普各种知识,最终得出——3 相供电能看?6 相起步为宜。

毕竟小白也不会过于深究,反正知道这样能让处理器更稳定,甚至还“一步到位”上到了 12 相供电。

其实,现在的主板都用上了“智能供电技术”,例如增加了 PWM 控制器,能够根据处理器的负载动态,调整供电相数。

而决定供电相数也要看 PWM 控制器,鉴于现在的 PWM 芯片设计较为灵活,加上不少厂商为了节约成本,即使适当减少了 PWM 输出相数,也不太影响我们日常使用。

注重散热的 DIYer 都知道,供电部分的元件可是主板发热大户,而且不少厂商喜欢堆料还加装散热鳍片,甚至还拥有专门的风扇来散热。

不难发现,这些密密麻麻的元件原本产生的热量就大,现在都挤在一起,反倒使得散热压力更大。

同时,现在的处理器功耗越来越低,我们实际用上可能也就 4-6 相供电,即使是稍微超频下也是大丈夫。

所以,不同主板有着不同的相数供电的设计,并不是说相数少就是缩水用不得,日常适合就够了。

最后,这次给大家带来的只是关于板 U 方面的部分神论,如果大家还有更厉害的神论,不妨可以一起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