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數十年如一日精嚴持戒,智敏上師告訴我們大德的修行風範

提起被譽為當代弘揚俱舍第一人的智敏上師,大家不免想起他淵深的學問,和弘法過程的盡心。(點擊回顧智敏上師與《俱舍論》的淵源)

智敏上師在弘法上面的得力,一方面是他的悲心切願;另一方面,也是他在修行中的得力,讓人們對佛法有了足夠的信心。

本期“以和為尚”,禪風君繼續與大家一起了解,智敏上師是在修習實踐佛法的過程中,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精嚴持戒,鉅細無遺

無論世出世間,佛法修行,都需要重視戒律。佛教戒律對於修行人的防非止惡,規範身心,具有莫大的幫助。而智敏上師對於戒律之行持,可謂精嚴之極。

出家人的戒律,最為根本的便是殺盜淫妄這四條根本大戒。智敏上師對這四者均有極為細微極為精嚴的持守。

於不殺生戒,智敏上師青年時曾患肺病,有人告以秘方,需傷害鱔魚,上師寧捨生命,亦不願殺害動物以自活。

於不偷盜戒,智敏上師不僅不取佔公共財物,甚至善信供養,如果沒有交代說明清楚是用作供養他本人,他也不會取用。

於不淫慾戒,智敏上師從不與女眾單獨見面交談。

於不妄語戒,智敏上師出言謹慎恭謙,凡事不居功,不自誇,更無妄語可言。

多寶講寺僧衣

是依《四分律》制定的

四根本大戒以外,還有其他細微之處,智敏上師都謹遵佛制。例如多寶講寺僧團穿著的僧衣與其他僧團很不一樣,便是由能海上師提倡,智敏上師落實,依照《四分律》所制。

另外一個細微之處是對“不非時食戒”的護持。這一條戒律要求僧人過了正午不得食用醫藥以外可咀嚼的東西,智敏上師便數十年如一日護持這條戒律,堅持過午不食。

在佛教的戒律學中,這些防非止惡的戒律,被稱為“別解脫戒”,而除此以外還有“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和“資具依止戒”幾種種類的戒律,並稱“四遍清淨戒”,智敏上師對此一一嚴格奉行。

智敏上師平日生活中兩袖清風,高風亮節,語默動靜威儀具足。他走路時從不東張西望,只看三尺地,密護根門,端肅靜定。平日說話,清淨和雅,遠離綺語及掉舉。戒律已經深刻融入他的生活點滴。

精嚴持戒離不開對律典的熟悉。平日有人問戒律問題,即使十分生僻,不尋常的,問了許多大德都無法解決的,到智敏上師這裡往往片言決疑,且完全基於律典,有根有據。

三門多寶講寺

智敏上師的持戒精嚴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也得到了能海上師的認可。能海上師座下,一般僧人學戒五年後方可為居士授八關齋戒等,但智敏上師兩年左右即得海公上師特別開許,可為居士授八關齋戒。

這樣嚴謹的作風,對於多寶講寺道風的建設,是非常有利的。多寶講寺實行結夏安居,半月誦戒,過午不食,依法竭磨,學戒持戒,授戒儀軌全部如理如法,完全依佛法度而建

上虞多寶講寺

鑑於現今有些戒壇傳戒授戒不完全如法,多寶講寺不定期舉辦內部小規模傳戒,三師七證都是

邀請各地德高望重之持律大德,嚴格如法舉行,以保證受戒者真實得到清淨戒體。

智敏上師在戒律方面的如此精勤嚴謹,細緻入微,堪稱人天師表,獲得了教界一致的讚歎認可,也成為了不少重視戒律的道場僧團學習的模範。

忍辱精進,不畏艱險

多寶講寺僧眾舉行法會

每天清晨三點多,人們尚在酣眠之中。多寶講寺的晨鐘已經響起,喚醒寺中僧眾,起來上早殿。然而全寺最早起來的,往往便是智敏上師本人。

多寶講寺早晚課加起來有六七個小時,一般人的耐性根本受不了,而智敏上師每天的早晚課都會親自參加,領眾修行,數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

智敏上師的精進,實際上早在他出家之時便有所體現。

五臺山上氣候嚴寒,條件艱辛。當年隨能海上師一同上山求出家的,包括智敏上師在內共有五個人,而五個人中,最終只有智敏上師克服條件之艱苦留下出家。

出家之後,智敏上師便一直精進修學。別人覺得苦不堪言的生活,他卻樂在其中。智敏上師對於學法深得法味,時常感到法喜充滿。也難免對這些苦並不在意了。

文革時期,智敏上師被誤判為特務,因遭毆打,並被要求還俗。然而他對此從未怨恨,雖不著僧衣,卻默默堅持過著出家生活。他認為,如果不是過去造作惡業,自己也不至於遭到這些冤屈。

《大智度論》說:“一切眾生有罪因緣,更相侵害。我今受惱,亦本行因緣,雖非今世所作,是我先世惡報,我今償之,應當甘受。”智敏上師的這一用心,可謂是對此的最佳詮釋。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雖然這段時間智敏上師不能穿著僧裝,但對於戒律的持守,修行的堅持,並沒有因此而懈怠,反而繼續默默奉行。

比如過午不食等戒,晚上不吃飯,也沒有人去管他。而朝暮課誦,智敏上師早已爛熟於心。經書法本不在手中,便從心裡默默唸誦。特殊時期,也不失僧家本色。

大乘佛教以度生為己任,但悲心切願,也需要自己的行持作為基礎,才能有說服力。智敏上師的慈悲度生,是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地實踐佛法,弘揚佛法。

智敏上師說:“戒律是觀察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自己做到一點,就去說別人不對。”人們也正是看到了他的持戒精嚴,鉅細無遺,忍辱精進,不畏艱辛,才對佛法生起了堅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