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相距190公里的兩起凶案,背後竟然都有同一個網絡論壇的影子……

他們是如何挑選受害者的?

短短3小時裡,相隔190公里的兩個城市先後出現了兩名死狀相似的屍體,這樣的巧合讓警方感到奇怪。然而,警方在調查之後發現,這兩名被害人互不相識,沒有任何關係。

這一切究竟是巧合,還是兇手在故弄玄虛呢?

為了弄明白這兩起案件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繫,FBI介入了調查。


兩名被害人分別是聖地亞哥的布倫達·維普里和洛杉磯的馬克·科爾曼。

警方之所以認為兩起案件可能有關,是因為以下幾個共同點。

首先,被害人都是在遇襲後被鎖在汽車尾部,並隨著汽車的行駛而遭受猛烈的拖拽。

另外,兩名被害人均沒有任何遭到搶劫或性侵的痕跡,可以排除謀財謀色。

在經過簡單的調查後,FBI發現了疑點:一個電話號碼。

兩名受害者出事前都收到了來自該號碼的短信,內容均是相約見面。現在看來這些短信應該是兇手發出的。

而在案發前兩週,這個號碼就憑空出現了,還曾和兩名死者保持著每天兩次的通話。

可惜的是,該號碼被證實為不記名的預付費號碼,目前無法查詢到機主的任何有效信息。

這讓兩起案件看上去,更像是兇手在選定目標後蓄謀作案。但他選定目標的條件是什麼呢?

辦案探員們認為以下兩種情況都有可能:

1.如果兇手先襲擊被害人,再借用拖拽致死的手段折磨他,那應該是出於報復。那麼,他選擇的目標應該都是曾和他結仇的人;2.兇手可能是隨機作案,採用折磨的手段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施虐慾望。那麼他挑選的目標,應該具有某個特定的共同點!而答案就在這兩人的身份之中。


第一個被害人布倫達是個老師,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當晚外出時她聲稱要在家附近的一個餐館見個朋友,不過她遇襲的地方是一條僻靜的小路,沒有任何目擊者。

第二個被害人馬克是個癮君子,遇害的地方是在一家藥房的停車場。但這家藥房當時在裝修,監控並沒有開啟(兇手之所以選在這裡下手,大概也是看中這裡偏僻並且沒有監控吧)。

辦案探員們探查現場時,馬克的屍體已經被送走了,但他被拖拽時留下的血跡在好幾條街上都還清晰可見,似乎講述了被害人生前所遭受的痛苦與折磨。

從已知身份信息來看,FBI探員們依舊摸不清兇手的行兇目的。就在他們感到困惑時,又一條非常有價值的線索浮出了水面——這兩個人都有傷害幼童的犯罪前科!

布倫達17歲時,曾因為酒駕撞死了一個2歲的男孩山姆·多蘭。之後布倫達被判處在少管所服刑一年,但在她父親的多方走動下,她被減刑至2個月。

而馬克曾在大三時因吸毒被警察抓獲,當時從他車上搜出了失蹤女童凱莉·泰勒(8歲)的衣服。警方在衣服上檢測到了凱莉和馬克的DNA,但孩子並不在車上。之後馬克承認他侵犯了凱莉,但並不清楚凱莉的去向。所以他只被追究了性侵未成年少女的罪行,被判處10年監禁。

這樣看來,兇手很可能是為了這兩個可憐的孩子而實施報復。

可兩個案發地點相隔190公里,兇手要在3小時內完成兩起謀殺,這真的能實現嗎?


如果一個人,開著時速很快的跑車,指不定真的有可能在這麼短時間內跨越兩地接連殺害兩人。但在看過兩名被害人的屍檢情況後,FBI改變了想法。

馬克是被車活生生撞斷骨頭後拖行致死的,他死前遭受過慘烈的骨肉撕裂。但布倫達卻是在死後才被拖拽的。

假設兩起案件的兇手是同一個人,因為第一次作案有些心慌,所以才在殺死布倫達後再將她綁在車上實施拖拽。那麼僅僅3小時後的第二次作案,兇手就能自信到殘忍地將馬克活活折磨致死了?

另外,兩處現場留下的車輪痕跡也並不相同。如果不是兇手有閒情逸致在殺害布倫達後更換了輪胎,那這兩處現場出現的車就並不是同一輛。所以兇手為什麼要在兩次作案的間隔更換汽車呢?

想到這裡,FBI決定換個思路——殺害布倫達和馬克的兇手可能不是同一個人,而為了保證計劃完成,他們至少有兩人。

這兩人可能是凱莉和山姆的親人,也可能是知曉凱莉和山姆遭遇的“執法者”團體。為了混淆視聽,干擾警方調查,他們在約定好作案時間和手法後各自實施謀殺計劃,以此製造成只有一個兇手的假象。

如果是這樣,兩起案件的作案手法出現差異的原因就很明顯了。殺害布倫達的兇手很可能有些猶豫,而折磨馬克的那個人則顯得十分果斷。這兩個兇手應該是第二個人在做主導。

那麼接下來,兇手們會因為目的達到而停止作案嗎?


就在FBI根據以上線索排查兇手時,第三個被害人出現了。

保羅·蒙哥馬利在下夜班離開工作地點後,被人襲擊並綁在車尾。

隨後兇手像殺害馬克那樣,用汽車將保羅拖拽致死。和前兩起案件不同的是,案發前保羅的手機並沒有來電或短信,顯然保羅並不是兇手計劃內的目標。

如果說兇手殺害馬克和布倫達是為了報復,那殺害保羅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在對保羅進行了調查後,FBI探員有了自己的推斷。保羅和馬克是大學時期的好友,還是同一個接力賽小組的成員,所以當年他很有可能和馬克是同犯!

而凱莉的父母目前處於失聯狀態,這讓“至親為了兩個孩子的事而報復”這一猜測更具合理性。

但小男孩兒山姆的父母卻很快被排除了嫌疑。布倫達遇害當晚,山姆的父親正在飛機上,所以沒有作案時間。

山姆的母親更是在兒子去世後,一直沉浸於喪子之痛中,雖然她加入了一些網上的互助小組,卻無濟於事。在布倫達被減刑後,她的狀態越來越差,不久後就自殺了。

這就證明了:為山姆報仇的人不是他的父母。那究竟是什麼人會和凱莉的父母合作,聯手“懲治”讓兩個孩子遇難的罪魁禍首呢?兩名兇手之間的關聯又是什麼?


解開這些疑問,就是查明真兇身份的突破點!很快,FBI將目光放在了山姆母親曾經在網上參加的那個互助小組上。

在調取了聊天室的聊天記錄後,一個名叫“艾倫·R”的人引起了他們的注意。艾倫·R的IP屬於聖地亞哥,和布倫達在同一個城市。而山姆的姨媽,就叫艾倫。外甥死了,妹妹也死了,艾倫有充分的殺人動機。

在對聊天記錄深挖之後,又有一個人進入了FBI的視野——達琳·B

達琳·B和艾倫常常在聊天室聊天,兩人最近的話題就圍繞著侵犯了凱莉的馬克,而凱莉的母親,就叫達琳。

如果說實施犯罪的兩名兇手分別是凱莉的母親和山姆的姨媽,那麼一切似乎都能說得通了。

或許一個月前馬克的刑滿釋放,就是艾倫和達琳作案的導火索。

此刻,艾倫和達琳的家中並沒有人。達琳家滿是凱莉的照片,屋裡還有一個裝著小女孩兒衣服的行李箱。

凱莉出事前,原本一家人是計劃去墨西哥旅行的。可是那天,凱莉遇到了馬克,她再也沒能回家……凱莉出事後,達琳也患上了抑鬱症。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的她,和丈夫的距離越來越遠,最終兩人也離婚了。

離婚後,達琳依舊沉浸在凱莉案的痛苦中,碰巧這時候她遇到了艾倫,兩人決定進行報復。

而在殺害馬克的時候,她們可能得知了保羅也曾經參與凱莉案,所以才會臨時起意殺害保羅。

而在對保羅和馬克的社會關係進行進一步調查後,FBI發現:達琳和艾倫的報復殺人可能還沒有結束!

當年和保羅、馬克同屬於一個接力賽小組的傑森·尼爾森似乎也和此案有關。

FBI發現傑森和保羅有一個共同點:一般人對於馬克這種性侵未成年少女的人都避之不及,但在馬克入獄的10年裡,傑森和保羅幾乎每週都會去監獄看望馬克。他們三個肯定有一個共同的秘密,這個秘密,應該就是當年凱莉的事。

或許傑森就是兇手們的下一個目標!


就在FBI出發前往傑森家的時候,兩個兇手早已經趕到了……

正如FBI猜測的那樣,兇手正是達琳和艾倫。山姆死了,造成這一悲劇的布倫達卻只在少管所待了2個月,為此山姆的母親也抑鬱自殺;至於凱莉,其實所有人都猜到她早就被馬克那個禽獸姦殺了,但警方一直找不到女孩的屍體,最終馬克只是蹲了10年監獄就能重獲自由。

在她們看來,所謂的法律和正義,正是讓造成這些悲劇的兇手,得不到應有懲罰的保護傘!

“如果我們不懲罰他們,還能指望誰呢?”

兩人決定交換殺人,在保證達到報復目的的同時還能干擾警方的調查方向。

不過她們並沒有想到,馬克在臨死前又供述了另外兩個同夥,保羅和傑森。

當她們襲擊傑森時,傑森卻提出了一個交換條件:他帶她們找到凱莉的屍體,以此交換自己的命。

沉浸在女兒失蹤的痛苦中已經十年的達琳自然答應了傑森,而慢了一步的FBI只能面對傑森家的一片狼藉。

在前往埋屍地點的路上,傑森說出了當年的真相。

他們幾個,其實都是癮君子。那天幾個人嗑了藥後,馬克問他們有沒有和小女孩兒做過,剛巧沒一會兒,他們就碰到了回家的凱莉。或許是因為藥勁,也或許是因為馬克的問題,又或許是因為陽光照耀在凱莉身上時的樣子特別美……總之,他們帶走了凱莉。

這樣的真相讓達琳無法接受。

當三人到達埋屍地點時,達琳更是崩潰——挖開的坑裡只有一個幼童的頭骨,她的凱莉竟然被這三個禽獸肢解了!

面對這樣的結果,原本對於報復殺人還有些無法釋懷的達琳緊緊抓起手上的鐵鏟,一次次敲向了傑森的頭。

傑森成了第四個被害人……

之後兩名兇手離開現場,FBI再次失去了二人的行蹤。


既然兩名兇手已經完成了她們的計劃,那她們會去哪裡呢?FBI突然想起了達琳家的那個打開的行李箱和一張印有墨西哥海灘的剪報。

如果說達琳和艾倫之間,一直是殺害馬克的艾倫在做主導,那麼達琳或許對於實施犯罪還缺乏足夠的勇氣。或許她在實施報復前打開那個行李箱,就是為了讓她的凱莉給她勇氣。

所以,當這一切結束以後,或許達琳會到那片沒來得及去的海灘,完成那次旅行。

當FBI趕到這片墨西哥的海灘時,達琳因為短暫的離開而逃過一劫,艾倫則被銬上手銬,等待法律對她的制裁……

以上達琳和艾倫的“交換殺人”復仇出自美劇《犯罪心理》。雖然在劇中,達琳在發現FBI後就乘車離開了,但相信她的結局正如FBI告訴艾倫的那樣:

他們會找到達琳的……

其實,艾倫和達琳都是可憐人。但無論是她們,還是選擇自殺的山姆母親,在失去親人後,她們更應該勇敢、努力地活著,連同逝去親人的份,好好地活著。

畢竟,無論是沉浸在痛苦中,亦或是報復,都無法換回逝去的生命了。

說到這裡,小編突然想起曾寫過的一部韓國電影《我要復仇》(見 ),該片講述的也是由復仇而引發的一系列罪惡。影片中的人,他們同樣有著自己的無奈與悲哀,但在一連串的復仇之後,卻沒有誰是真正的贏家。

就像告別時,達琳回憶起幾日來的殺人行徑,只覺得更加空虛:“我原本以為會有所幫助,但其實並沒有。”

今日互動:你曾經歷過失去至親的痛楚嗎?你是如何走出這樣的痛苦的?你覺得對於逝者而言,最好的緬懷是什麼?歡迎留言。


參考資料:[1]美劇《犯罪心理》S8E2[2]題圖來源:《解除好友2:暗網》.豆瓣電影本期編輯團:主稿-夏小婷;審稿-魯魯修;質檢-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