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陳勝稱王后,怎麼對待吳廣的?

蓮音說


吳廣,是今天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和陳勝大澤鄉組織起義。

起義之初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以已經去世的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反秦。

由於頗得人心,所以起義之初還算順利。後起義軍攻陷陳縣縣城,在那裡陳勝稱王建立國號張楚。

陳縣以前是楚國故地,起張楚這個國號更有利於籠絡人心。根據歷史記載,陳勝稱王后對吳廣還不錯。

這支秦末的第一支起義力量的兩個創始領導人,在起義後配合的還算默契。但是在攻打熒陽時卻接連受挫。

隨著起義的發展和深入,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也逐漸暴露了出來。陳勝也開始變得驕傲,聽信讒言,和起義群眾之間也逐漸疏遠。


起義軍將領田臧與吳廣在攻打熒陽時意見不合,竟假借陳勝之命殺了吳廣,結果導致這支起義軍的全軍覆沒。


貓爺歷史觀


“苟富貴,勿相忘”,對於陳勝來說,其實就是一句笑話。事實上,陳勝起義後,當年和他一起耕作的人去找他,只是談了一些受苦經歷,陳勝就把他殺了。

陳勝富貴了確實沒忘了老朋友,是沒忘了除掉他。

我記得小時候有個同學,家是城中村的,天天抱怨他們村幹部不作為貪汙,並說自己如果當幹部,肯定比他們強。長大了以後他真的被選為了村裡的會計,但村裡口碑卻極差。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誇誇其談,長大後卻未必就能真能成就事業。

吳廣對陳勝的起義成功可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把“大楚興,陳勝王”的布條塞進魚肚子的是他,苦肉計挨秦兵打的也是他。

但陳勝對待吳廣的態度,卻暴露了他對吳廣這位忠心耿耿的追隨者的猜忌甚至嫉妒。

早期的陳勝,他任用了武臣、周市、秦嘉等一批有才能的人,但卻不會留住人心。這些人可不如吳廣忠心,在有了自己的勢力以後,都成了一方諸侯,對陳勝只是名義上的尊敬。

後來的趙王武臣、魏王咎、燕王韓廣以及楚王景駒等人,都是從陳勝那裡發家,而後自行獨立成就了一時的事業,可見陳勝的識人之弱。

但對於忠心的吳廣,說來卻讓人齒冷。

陳勝其實軍事才能非常一般,稱王之後,吳廣便作為監軍攻打滎陽,與守將李由進入了僵持戰。就在此時,前線的周文全軍覆沒,吳廣手下的田臧怕章邯援救滎陽,便想退兵,但他知道吳廣軍紀嚴明,便趁吳廣不備,將其殺害,首級被送到了陳勝面前。

看著被無辜殺害的吳廣,這位曾經那麼信任自己的老部下,陳勝的反應卻讓人難以置信,他重賞了田臧,封他為上將軍,將楚國令尹大印給了他,當時的楚王已經沒有了,所以田臧實際上就是楚國的實際領袖了。

吳廣的死,讓曾經最早追隨陳勝的人都非常心寒了,進一步分裂了人心,最後陳勝被身邊人殺害,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陳勝對吳廣很信任,封吳廣為假王,即代理王權行事,還把義軍主力交給他。

陳勝吳廣是生死之交,因此陳勝稱王后最信任的就是吳廣,想出了“假王”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來安置

但是吳廣畢竟在幾個月前還只是個普通農民,雖然在一幫窮小子中有點威信,“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但是你讓他指揮幾十萬大軍,他確實沒有那個能耐(個別天才有,例如楊秀清,但吳廣顯然不是天才)。沒有這個能耐也罷,如果善於聽取合理建議也行,但吳廣連這一點也做不到。

吳廣攻不下滎陽,就應該入關去支援周文,一起打咸陽,但其無謀也聽不進意見,沒有指揮大軍的才幹

吳廣率領著張楚軍的主力部隊,頓兵於滎陽堅城之下數月,卻毫無寸進,此其無謀之一。 入函谷關的周文兵敗,吳廣卻不引一兵一卒救援,坐視章邯出關,滅周文,抄了自己的後路,毫無機變,此其無謀之二。 周文身死,章邯軍一至,必與滎陽城內的李由軍兩面夾擊張楚軍,劍都懸在頭上了,吳廣卻仍坐以待斃,不思後路,毫無佈置,此其無謀之三。

吳廣的部將們不想陪著他一起死。兩位副手田臧和李歸做出了發動兵變的決定:

“近聞周文軍已破,秦兵旦夕將至,我軍圍攻滎陽,久弗能下,秦軍一至,內外夾攻,我必大敗!現不若少留兵隊,牽制滎陽,一面悉精兵往御秦軍,決一死戰,或可得勝。惟是假王驕而無謀,難與計議,不誅之事恐不成。”

我相信田、李二人之前肯定多次向吳廣提出過建議,但都被吳廣給否了,所以他們才會認為吳廣“驕而無謀,難與計議”,只有冒險一搏。

田臧、李歸等人於是捏造了一份陳王的旨意,以保證兵變的合法性:

“陳王有諭,假王吳廣,逗留滎陽,暗蓄異謀,應即處死!”

對於陳勝來說,屬下們不聽號令,也不是第一次了。如北征的武臣自立為趙王,蛻變為割據頭目。其部將韓廣在攻略燕地後也自立為燕王。攻取魏國舊地的周市雖未自立為王,卻立了魏國後裔寧陵君魏咎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

說白了,這些六國舊貴族就看不起陳勝這種泥腿子,偏偏陳勝也沒有足以讓人家俯首帖耳的人格魅力或才能。陳勝只得抱著滿腔的無可奈何,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代吳廣統軍。

章邯是秦國最後的名將,非吳廣、田臧可比

有人懷疑吳廣其實就是陳勝暗自吩咐田臧殺的,證據就是陳勝後來升了殺人兇手田臧的官兒。但如今面對章邯大軍攻來,陳勝自己也已朝不保夕,而且兵權已經在田臧之手,如果問罪,不怕他乾脆投降秦軍嗎?升田臧官,也是無奈之舉。

張楚農民軍人心所向,但大兵團作戰,指揮官的才能和軍隊的戰鬥力比人心的作用更直接、更重要



而田臧升官後,大喜,遂令李歸率少量兵力留在滎陽城下牽制李由,自己則率領全部精兵向西迎擊章邯。不過田臧雖然比吳廣強,但和章邯還差得遠,農民軍一路攻城掠地,靠的是人多勢眾,本質上還是烏合之眾,遇到同樣人多勢眾而裝備更好、素質更好的秦軍,最後結局依然是以慘敗而告終:

“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城,自以精兵西迎秦軍於敖倉。與戰,田臧死,軍破。章邯進兵擊李歸等滎陽下,破之,李歸等死。陽城人鄧說將兵居郯,章邯別將擊破之,鄧說軍散走陳。銍人伍徐將兵居許,章邯擊破之,伍徐軍皆散走陳。陳王誅鄧說。

章邯一路上勢如破竹,這時陳勝身邊已經沒有多少軍隊了。他還算光棍,鼓起餘勇親自督戰,當然依舊被章邯打得稀里嘩啦,最後在逃跑途中死於車伕之手。



可以說,吳廣之死是農民軍戰鬥力不如秦軍的必然結果。即使他不會被部下殺死,也會兵敗而死,前後差不了兩天。


海軍史研究會員


許多人對陳勝、吳廣起義有誤解,認為陳勝、吳廣結伴起義,必定關係很好,事實情況不是這麼回事。陳勝起義後就當了楚王,而吳廣只是他的一個下屬而已,而且這個下屬可有可無。那麼陳勝為什麼要如此對待吳廣呢?吳廣又落了一個什麼下場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陳勝、吳廣兩人智力相當,都是普通人,唯一不同的是陳勝膽子更大一點,有點志向,而吳廣則要平庸的多。

陳勝為陽城人,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市。吳廣是陽夏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太康。兩人起初並不認識,但是有一點相同,那就是兩人都是苦命人,屬於被秦朝徵兵之人。

陳勝年輕時給人耕地,頗有點做大哥的氣質,當大家都在埋怨幹活太累、生活太苦時,陳勝還在憧憬著美好的未來生活,他自信的對同伴們說:苟富貴、勿相忘。當時沒人相信他會有什麼富貴,而陳勝堅信自己必定時來運轉。後來,運氣真的來了,陳勝把握住了嗎?

當時秦朝邊境之漁陽是駐軍重地,凡是北上抗擊匈奴的兵員都要來此聚集。屯邊戍守是秦朝統治下的百姓必須要做的事情,可憐的是但凡戍邊,倖存者只有十之二三。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你不但要戍邊,還要準時到達。這就要了命了,於是問題開始出現。

公元前209年,兩支前往漁陽戍邊的隊伍聚集在大澤鄉,適逢天降大雨,連日不絕。算算日期,緊趕慢趕也到不了漁陽。而一旦遲到,則按律當斬。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於是這些人所幸就反了,而領頭的就是兩個屯長,一個是陳勝、一個吳廣。

陳勝比吳廣有頭腦,他對吳廣說:當初秦始皇本來要立大兒子扶蘇為皇帝的,沒想到胡亥篡改了旨意,自己做了皇帝,扶蘇被冤枉至死。楚國項燕曾經力抗暴秦,頗有名聲,我們可以假以他們的名義,豎起反旗。吳廣只有點頭的份,由此可見,多讀書,多瞭解時事政治是多麼的重要。

起義後,兩人率領這支義軍攻城略地,起初頗有戰果,相繼攻陷了大澤鄉、蘄、銍、酇、苦、柘、譙等地,直到攻擊到楚地舊都陳地,兩人一下子名揚天下。大家都知道,有一支起義軍發展的很不錯,已經攻破楚地舊都,反秦是很有希望的。於是,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陳勝、吳廣的實力一下子增大起來。

這就好比一個公司,開始很小,兩個人就能經營,但是達到一定規模,就需要一個健全、高效的組織了,而這個組織的領頭人也必須能夠勝任才行。陳勝能勝任嗎?不能。為什麼呢?

當時投靠陳勝的人中還是有人才的,比如張耳、陳餘二人,他們是魏國人人皆知的名士。張耳勸陳勝說:現如今我們的策略應該是通令四方,扶植原來六國的貴族復國,讓大家都揭竿而起、反抗暴秦。這樣的話,秦軍四處征戰,我們就能減少壓力。千萬可不能擅自稱王,槍打出頭鳥呀!

陳勝聽不進去,為什麼呢?陳勝年輕時就有過有朝一日大富大貴的願望,如今自己領兵攻佔了楚國,不稱王不是委屈了自己嗎?於是一個更大的想法在陳勝腦中盤旋,隨之他宣佈了自己的決定:在陳稱王,自稱張楚,然後派兵攻佔全國,在滅亡秦國都城咸陽的同時,佔領其他地區。那麼他是如何安排的呢?好夥伴吳廣又被他委以什麼重任呢?

吳廣畢竟是跟隨自己同時起義的,因此陳勝封他為假王(意思是副楚王,陳勝的副手),領軍西向攻取滎陽,繼而西向掠秦。派宋留領兵攻取南陽,經武關滅秦。這是兩路滅秦的部隊,其實是三路,另一路一會兒再說。

陳勝派命武臣為將軍,渡過黃河去攻取原來的趙國地區。注意,輔佐武臣的有兩個人,一個是陳餘,一個是張耳。這兩人後來起了反作用,瓦解了起義軍的實力。

陳勝派鄧宗攻取九江郡,派周市攻取魏地。綜合來說,陳勝的胃口是很大的,一支剛剛組建的起義軍,稍微有點規模,人心不齊,他就開始謀劃平定天下的戰略了,真是膽子太肥。後來,事實證明,陳勝考慮的太簡單了。

先說吳廣這一路,吳廣資質平庸,即使率領了起義軍的主力,仍然無法攻克滎陽。陳勝嫌吳廣沒用,又不好意思奪了他的兵權,於是又派了一路,繞過滎陽,直接攻進了函谷關,這隻隊伍的領頭人是周文。周文很強嗎?非也,主要是靠吳廣牽制了秦軍的守軍,否則他也進不了關。

周文進關後就漏出了真實實力,當章邯將起義軍已經入關的消息稟報給秦二世時,秦二世一時手足無措,這時章邯建議立即釋放驪山囚徒,然後利用這些人去平叛。就這樣,章邯領著一群幹苦力的人,硬是打敗了周文數十萬的起義軍,你敢說起義軍戰鬥力很強?

後來章邯領著這隻臨時拼湊的軍隊一路追殺周文,一直追到澠池,周文兵儘自刎而死。而周文的死徹底打亂了起義軍的節奏,一切都亂了。什麼亂了呢?

吳廣攻擊滎陽遲遲不下,自己沒有辦法,下屬提意見還不聽,於是釀成了兵變。下屬田臧對眾將說:吳廣不懂兵法,我們不能與他共事。現如今章邯馬上領軍而至,他還沒有想出對策,不如我們反了吧。於是田臧率兵發動兵變,假借陳勝的名義斬殺了吳廣,將吳廣的頭顱獻給陳勝。

陳勝在周文攻入函谷關後就有輕秦之意,沒有做防守的部屬,也絲毫沒有覺察出危險已至。他沒有選擇懲處田臧,而是委任田臧為上將,領兵繼續攻取滎陽。可惜,田臧也是個窩囊廢,他率軍主動迎戰章邯,被章邯所敗,最後戰死,滎陽也失守了。

這時陳勝徹底陷於眾叛親離的地步,首先張耳、陳餘勸武臣自立為趙王,脫離了陳勝。繼而鄧宗在九江郡自立,也脫離了陳勝。當他在陳地遭到章邯圍攻時,原來的舊部都選擇了自立為王,拒絕救援。就這樣,陳勝率領孤軍在陳地與章邯決戰,兵敗。隨後,陳勝的車伕莊賈被章邯引誘,刺殺了陳勝。就這樣,曾經威名赫赫的張楚之王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可悲可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陳勝稱王后驕傲自滿,他封吳廣為假王,同其他幾路將軍一樣,擔負不同的攻秦任務。只可惜,吳廣太平庸,不知兵,被部下所害。而陳勝對他也沒有什麼感情,任由手下害死了吳廣。作為現世報,陳勝這種不仁義的行為也受到懲罰,當他被章邯圍攻時,沒有一人前來增援,最後死於一個車伕之手,兩人結局幾乎一樣!冤嗎?不冤,格局太小而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才是取勝之道,而陳勝、吳廣不知道。


每日趣評


陳勝稱王后不久,便授意部將田臧殺死自己最親密的戰友吳廣,為何會如此,我們接下來詳細聊聊此事。


吳廣是秦朝陽夏人,出身窮苦農家,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被徵召為戍卒,奉命到漁陽郡去戍邊,並與陳勝一起擔任戍卒的屯長。當年七月,當900名戍卒行至大澤鄉時,因為連降大雨難以前進,不能按期到達目的地,按照秦朝的律法當被集體殺頭。此時,陳勝、吳廣為了活命,便號召戍卒跟隨他們起義反秦,此即史上極著名的“大澤鄉起義”。



為了統一領導起義的戍卒,陳勝便自立為將軍,並任命吳廣為都尉,隨後打出秦始皇長子扶蘇與楚將項燕的旗號,號召天下誅暴秦、伐無道。此時,天下忍受秦朝的暴政已久,所以等到陳勝、吳廣登高一呼,前來依附者難以計數,不到一個月時間,便已擁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千餘人、步卒數萬人,並控制今天安徽省、河南省交界處的大片地區。不久,陳勝又率軍攻陷軍事要地陳縣,在該地建立張楚政權,並自立為王。


張楚政權建立後,陳勝為了擴大戰果,便任命最親密的戰友吳廣為假王(代理國王),命他率主力軍進攻滎陽,待將其攻克後再西行入關滅秦。與此同時,陳勝還派部將武臣、張耳、陳餘向北攻略趙國故地,鄧宗南征九江郡,周市奪取魏國故地。山東六國的舊貴族和豪傑聞訊後,紛紛起而相應陳勝,一時間義軍蜂起,伐秦形勢大好(如項梁、項羽叔侄及劉邦等人,便在此時舉兵)。



然而秦朝此時雖受重創,但在滎陽依然駐有不少的精兵,且守將也素以能守城而聞名。所以吳廣儘管率主力圍攻滎陽多時,但卻遲遲無法將其拿下,對此陳勝大為不滿,便另派將軍周文率一支軍隊伐秦。周文繞開滎陽西進,一路上不斷地接納反秦武裝,等到達函谷關時,已有兵車千輛、戰士幾十萬,秦二世君臣聞訊後無不感到膽寒。


當週文的軍隊攻至距離咸陽僅有百餘里的戲時,秦二世因為無兵可調用,便下令將修建驪山墓的數十萬刑徒和奴隸臨時編成軍隊,由少府章邯率領他們進行抵抗。這支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沒有實戰經驗,但成員皆是兇悍勇猛的亡命徒,再加上章邯是一位久經戰陣的將領,懂得如何行軍佈陣,所以一旦跟周文帶領的數十萬烏合之眾交手,竟然也能大獲全勝,並迫使周文兵敗自殺。



章邯擊殺周文後,率得勝之軍猛撲滎陽,意在消滅圍城難克的吳廣軍隊。面對著洶洶而至的秦兵,吳廣決定以退為進、避其鋒銳,而部將田臧等人則建議主動迎擊、挫其銳氣。田臧等人見吳廣意志堅決、難以說服,便以驕蹇自大、不懂軍事為由,假借陳勝的命令將他殺死,然後分兵留守滎陽,自己則親率主力迎擊章邯。


根據事後田臧將吳廣的首級獻給陳勝,並由此獲得令尹、上將軍(相當於宰相兼軍隊總司令)的官職來看,陳勝就算是沒有授意他殺死吳廣,但至少對其舉動還是默許的。究其原因,恐怕是因為陳勝當上楚王后,與吳廣的關係不如初起事時那麼融洽、默契,甚至對他產生猜忌、敵視之心,正好借田臧之手將他剷除。奪得天下後便大殺功臣,這也是很多帝王的“通病”,只不過陳勝著急了些。



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周章軍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圍滎陽城弗能下,秦軍至,必大敗。不如少遺兵,足以守滎陽,悉精兵迎秦軍。今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因相與矯王令以誅吳叔,獻其首於陳王。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見《史記·卷四十八》。


然而事實證明,吳廣當初的想法是正確的,田臧根本不是章邯的對手,在敖倉跟對方甫一接觸,便被打得大敗虧輸,連他本人也死於亂軍之中。經此一戰,張楚軍主力盡喪,而章邯在解除滎陽之圍後,便傾盡全力進攻陳縣,陳勝兵敗後逃往下城父,不久便被叛變的車伕莊賈所殺,時在秦二世二年(前209年)十二月。此時,距離大澤鄉起義僅過去5個月時間(秦制以十月為歲首)。



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城,自以精兵西迎秦軍於敖倉。與戰,田臧死,軍破......臘月,陳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以降秦。陳勝葬碭,諡曰隱王。引文同上。



文史磚家


陳勝稱王后,六個月如火如荼的起義就失敗了,陳勝也被自己的司機給殺死了,陳勝為啥會失敗的這麼快?有人說他敗在任人為親上,我覺得他恰恰敗在不能任人為親上。


從他對待和他一起起事的吳廣也能看出一二來。


1,陳勝吳廣起義,吳廣出力甚多


陳勝能起義成功其實全靠吳廣的鼎力相助。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率領一幫人去漁陽,半路上遇到大雨,在大澤鄉耽誤了行程,秦國的法律,誤了謫戍之期,全部九百人都要被殺頭。


吳廣找陳勝商量,咱們現在已經是必死之局,不如反了吧,搏一把也許還能有一線生機。


陳勝說:咱們造反得有個由頭,我聽說如今的二世胡亥本不當立,當立的是始皇帝的大兒子公子扶蘇,胡亥當皇帝后傳旨把扶蘇殺了,但是老百姓不知道啊。楚國大將項燕被楚人愛戴,楚國滅國後有人認為項燕死了,有人說項燕逃了,我們不如就以公子扶蘇和楚國大將項燕的名義造反,也算師出有名。


古代起兵一般都要找人算一卦,恰巧隊伍中就有人會算命,兩人於是找來算命先生,請他算算這次起義的吉凶。


算命的一眼就看出兩人的企圖了,沒算,直接給他們建議,你們得讓鬼神同意,這九百人才能同心協力,於是三人開始策劃怎麼讓鬼神同意。


於是第二天有人吃魚時吃出塊布條來,上書三個血紅大字:陳勝王。


於是夜裡人們睡的正香的時候,忽然有人聽見遠處狐狸說人話:大楚興,陳勝王。


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都覺得陳勝是天命所歸,你看連狐狸和魚都說陳勝將稱王。


吳廣平常對別人很好,在這些人中威望很高。


有一天吳廣故意激怒兩名押解他們的將尉,導致兩人把吳廣暴打一頓,感覺不解氣,一人拔出寶劍要殺吳廣,吳廣等的就是這一刻,他衝上去奪了寶劍,一劍捅了那名押解他們的將尉,另一邊陳勝也衝上來殺了另外一名將尉。


然後陳勝吳廣一番激揚慷慨的演講,振臂高呼: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九百人齊喊:陳勝王


九百人滾雪球般發展壯大,瞬間就成了數萬大軍,真應了那句天下苦秦久矣。

2,吳廣之死


隊伍壯大了,陳勝對老哥們未必有多好,對一起起事的吳廣封了個假王,還算不錯。


對別人,真的算不上太好。


他岳父聽說陳勝起義成功的消息,來投奔他,陳勝對老岳父只是拱拱手,神情淡漠。


對岳父尚且如此,對別人更加不堪。


他的一個發小,只是說了陳勝小時候的一些糗事,大約也不過是尿尿和泥,8歲還尿炕之類的,陳勝一聽大怒,命人殺了自己這位發小。


即使對吳廣,他真的重用了嗎?


未必。


吳廣和大將田臧率軍圍攻滎陽,結果得到消息另外一路義軍周文進攻咸陽時慘敗,在澠池自殺。


田臧估計章邯很快就壞率領十餘萬大軍來救滎陽,他想圍點打援,用主力大軍去迎擊章邯的援軍,他和手下商量時,在軍中的真正的主將假王吳廣竟然沒有參與會議,因為田臧在商量一件大事:


不如少遺兵,足以守滎陽,悉精兵迎秦軍。今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


很奇怪啊,假王如果不同意也不用把他誅之吧,假王后面不是還有真王陳勝嗎?你們這麼草率的殺了吳廣,不怕陳勝不高興?


事實證明,吳廣死了陳勝真沒有不高興。


獻其首於陳王。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


陳勝賜了令尹的大印給田臧,讓他總覽軍政大權,還封他為上將。


吳廣死了,陳勝真的沒有不高興。有人甚至懷疑吳廣的死都是陳勝授意的。


也許在陳勝心裡,吳廣一死就沒有人知道他起家的秘密了。


3,陳勝的失敗,劉邦的成功


有人說陳勝任用親信,他任用的那些所謂親信大多是在他富貴後投奔他的。


陳勝本是窮苦人出身,《史記》上對他的記載很簡單: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


富貴後的陳勝很怕人瞧不起他,所以不管對他的岳父還是一起長大的發小,都不甚熱情,更別說重用了,所以他其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嫡系,也許吳廣算一個。


看看另一位同樣窮苦的起義兄弟劉邦,他身邊一幫老鄉。


樊噲是賣狗肉的,夏侯嬰是養馬的,曹參是監獄的典獄長,周勃是吹鼓手和販竹編的小販,蕭何是縣裡的主吏掾算是唯一有頭有臉的人。


這些人有個共同身份,都是劉邦沒起事時的好友,他們知道劉邦很多糗事,但是他們和劉邦卻是捆綁在一起的,為了劉邦的事業,他們可以拼命。


所以劉邦被項羽追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時,把自己的一雙兒女踹下車,駕車的夏侯嬰數次把孩子又抱回車上,所以他們和劉邦不是單純的上下級關係,而是真正的榮辱與共,劉邦的成功就是他們的成功,甚至是他們子孫後代的成功,所以他們必須不惜一切的幫劉邦成功,因為有這些真正的嫡系,劉邦數次被項羽大敗,依舊能捲土重來。

陳勝根本沒有建立這麼一支打不散的親信手下,他的所謂親信都是他富貴後來投奔的投機之徒,陳勝敗了,他們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陳勝切割關係。


======================



薛白袍


想當年陳勝吳廣憑著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振臂一呼,天下揭竿而起,陳勝還說過一句振聾發聵的話:“苟富貴,勿相忘”。

後來這對好兄弟究竟怎麼樣了呢?


由於老百姓早就不滿秦朝的苛政,起義軍所向披靡,大澤鄉起義短短一個月就擁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1000多人,步兵幾萬。並很快攻入了戰略要地陳縣,陳地郡守和縣風聞起義軍前來攻打的消息,早逃之夭夭,守城秦兵在起義軍的強大攻勢下很快土崩瓦解。起義軍殺了郡丞,開進陳縣縣城。

起義軍進城後,號令召三老和地方上的豪傑共商大計。三老和眾豪傑說:“將軍(指陳勝)身披堅執銳,復立楚國之社稷,理應稱王。”陳勝順水推舟,自立為王,國號“張楚”。


陳勝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西擊滎陽,命武臣、張耳、陳餘北攻趙地,鄧宗南征九江,周市奪取魏地。吳廣率領起義軍圍攻滎陽不下,大敗。

其實此時的陳生對於吳廣是充滿了戒備之心,所以封了個假王,其實就是個虛頭銜,稍有成果的起義軍,其內部核心人物的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隨著反秦鬥爭的開展,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進一步充分爆發。陳勝驕傲情緒日漸加深,他聽信讒言,和其他領導人的關注日益疏遠。


當初派往各地攻打秦軍的將領也不聽陳勝指揮和調遣,甚至為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圍攻滎陽的起義軍將領田臧與吳廣意見相左,田臧乾脆假借陳勝的名義殺了吳廣。

陳勝也因為戰事失利,退至下城父時被叛徒莊賈殺害。

這支起義軍最終全軍覆滅,曾經的兄弟也落寞地退出了這場轟轟烈烈的舞臺。


少禾君


“王候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和吳廣在按律當斬,毫無退路可走的情況下,鋌而走險,率眾起義,一群泥腿子建立了張楚政權。

陳勝封為張楚王,那麼陳勝稱王后,怎麼對待吳廣的呢?

有書君認為陳勝剛為陳王之初對吳廣是信任的,對他委以重任,封假王。

隨著吳廣過上王候生活,便忘了初心,滋長驕奢淫逸之氣,聽信小人的讒言,殺死不少與他同患難的兄弟。

後期武臣等將領自封為王,更是對部下產生了不信任,脫離勞苦大眾,對始終對他如初戀的吳廣也心生嫌隙。

一、陳勝初當王,對吳廣信任有加,委以重任。

《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攻到了陳縣之後,陳勝自立為陳王,國號張楚,都城為陳縣。任命吳廣為假王,即是副主。

這足以看出他十分信任吳廣,對他委以重任。

吳廣在張楚政權建立之初成了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角色。真正帶兵打仗,衝鋒陷陣的便是吳廣。

陳勝稱王后,制定“主力西征,偏師略地”的政策,想一舉推翻秦朝的統治。

於是派假王吳廣帶領主力部隊攻打秦朝東部第一道屏障——滎陽,當時滎陽由李斯兒子李由親自帶重兵把守。

這滎陽是塊風水寶地,物沛民豐,是秦的糧倉,打下滎陽便打下半個秦朝。

無奈此處城池固若金湯,易守難攻,原來攻城勢如破竹的吳廣,到了滎陽卻久攻不下,自出師以來,便毫無進展,西進函谷關,直擊咸陽的策略中途受阻。

吳廣全力支持陳勝的工作,但是他就是一個愛護士兵的農民,領兵打敗能力不夠,沒有足夠的軍事才能。

對李由的軍隊無能為力,但看到士兵充當炮灰,心有不忍,便沒了之前勇往直前的衝勁。

陳勝得之吳廣久攻滎陽不下,便另派周文繞過滎陽攻打咸陽,秦二世派章邯用死囚為兵,擊潰周文,周文兵敗自殺。

陳勝開始對吳廣足夠地重視,讓他代理自己出戰,領主力攻滎陽,然而吳廣表現欠佳,應該也影響了兩人的關係。

陳勝因農民軍思想狹隘,看到吳廣止步不前,便認為他是有意為之,產生了驕嬌二氣,抗旨不遵,心裡便對吳廣產生了猜忌,沒有了起義之初的肝膽相照。

二、義軍分化相繼稱王,陳勝默許田臧殺吳廣,情義盡失。

陳勝稱王后不久,派往各地征戰的將領各自心懷鬼胎,大多數起了異心。

在離開陳勝之後,不但不聽陳勝節制,而且各自為政,自封為王,甚至一言不合便互相殘殺。

吳廣在久攻滎陽不下,看到士兵多有死傷,心存不忍,與部將田臧的急功近利的意見產生不合。

田臧惡從膽邊生,竟一面上報陳勝,吳廣軍事上懈怠,不會領兵,一面假借陳勝的命令:吳廣太驕傲,又不善打仗,非要殺了他不可。

田臧便一刀結果了吳廣的性命,並把人頭交給陳勝,邀功請賞。

陳勝不但沒殺田臧為吳廣報仇雪恨,反而默許了他殺吳廣的行為,升任田臧為令尹。

吳廣死後,那些跟隨吳廣出生入死的將士感到心寒,無心戀戰,於是軍心更加渙散。

而秦大將章邯與李由合作,一起攻打田臧,田率精兵在敖倉迎戰,沒幾個回合,便被章邯部殺死。

可憐吳廣一個忠心耿耿之人,一個具有反抗精神,而又有愛護士兵的好將軍,沒有死在反暴秦的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己人的刀口下,著實令人痛心疾首。

陳勝做為吳廣的大哥大,居然默許田臧的矯旨行為,這足見陳勝早已忘記“苟富貴,勿相忘”的初心。心中早無正義,只有利益,所以陳勝最後的失敗也是一種必然!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軍起義,便是從吳廣被殺,開始由勝轉敗的。

這無疑也說明一個道理:廣積糧,緩稱王,民心所向,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去抗爭,才能取得真正的勝利!


有書博物館


2019年,在初中語文中的《陳涉世家》內容被刪除了,這篇經典文章在語文教科書中已經有60年的歷史了。《陳涉世家》的內容刪除,專家解釋為語文和歷史學科內容重複的刪除,歷史教科書中有一節課專門講陳勝吳廣起義,語文中以《周亞夫軍細柳》代替。

《陳涉世家》中這些經典語錄我們仍舊記得:“苟富貴,勿相忘”、“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勝、吳廣和《史記.陳涉世家》

有關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事情全部來自於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現在諸多推測和判斷都來自於這篇文章,大多是根據這篇文章的記載進行人為的推斷,這篇文章詳細記敘了起義到失敗的始末,司馬遷只敘述事實而沒有進行推斷。

現在有不少人根據《史記.陳涉世家》的記載進行自我判斷,很多脫離了歷史事實依據的。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陳勝是陽城人(河南登封附近),吳廣是陽夏人(河南太康),兩個人本來素不相識,因為要到漁陽屯戍邊疆,這兩個人是屯長,各自領著各自地方的人集合去邊疆。結果在大澤鄉(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附近)遇到暴雨,阻礙了行軍,延誤了到達日期。(陳勝雕像)

根據秦朝法律,未能按時到達的人要一律處斬,怎麼辦?陳勝、吳廣認為左右都是死,不如揭竿而起——起義。秦朝時期的人比較迷信,為此,陳勝和吳廣做了兩項工作:第一,清算卦的人僕算未來,算卦的人也看出了兩個人的意圖,表示起義最終會勝利。兩個人將紅綢布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塞進魚肚子,讓一起的人買回來,這一個紅綢布上的字引起了轟動;第二,在駐屯附近廟裡,吳廣學狐狸叫,並且喊“大楚興,陳勝王”

吳廣對陳勝作為起義的首領出力那是相當不少的。

陳勝吳廣起義後,隊伍迅速擴大,並且攻佔了幾個縣城,在“陳縣”,陳勝吳廣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自立為王,吳廣為假王,也就是副手,代理王的意思。這也是陳勝當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具體實踐,完成了當初的志向願望,就差一個“苟富貴。勿相忘”了。

吳廣是如何死的?

建立政權後,陳勝採取了主力進攻滎陽,佔領滎陽這個大糧倉後直搗秦朝首都咸陽;偏師佔領各地的地盤。

陳勝坐鎮,吳廣擔任主力進攻滎陽,張耳(劉邦建漢朝時為趙王)、陳餘(漢朝諸侯王)等進攻周邊地區。從以上安排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到,陳勝和吳廣的關係是相當不錯的。(大澤鄉起義雕像)

一、陳勝的變化。陳勝稱王后,也在實踐“苟富貴,勿相忘”,一些舊時的朋友紛紛來投奔。孔子八世孫大秦博士孔鮒也來投奔,將孔子的君臣父子理論灌輸給陳勝,戰亂時代的陳勝居然聽了,變得高高在上,根本不理會下層的人,江山還沒有坐穩先搞這些無用的東西,真是作死啊。陳勝小時候的一個同鄉來找他,因為說了一些陳勝小時候的事情,並且進出陳勝駐地隨便就被陳勝殺了,嚴重脫離群眾,原來打算投奔他的人心都涼了。(孔鮒像)

二、吳廣的困境。吳廣率領起義軍主力很快到達滎陽,秦朝在滎陽兵強馬壯,國家的糧倉又在這兒,不擔心缺糧食,守軍主將是秦朝原丞相李斯的兒子李由,他據城死守,吳廣根本沒有辦法。(起義軍作戰路線圖)

陳勝覺得吳廣既然牽制了秦軍的主力,另外派遣周文率軍直接進攻咸陽,一路也是勢如破竹,直逼咸陽城下。秦朝派遣章邯組織驪山的刑徒和奴隸進擊周文的部隊,秦二世也是將這些臨時組織起來的士兵允諾了很多好處的。章邯不愧是名將,將周文的部隊連續擊潰,周文兵敗自殺。

三、吳廣被殺。章邯擊潰周文的部隊後,要匯合滎陽的秦軍打擊吳廣率領的起義軍主力。這時候吳廣率領的起義軍發生了內訌,田臧等將領私下謀劃,認為吳廣驕橫不懂得指揮軍隊,聯合起來假稱陳勝的旨意將吳廣斬殺了,並且將吳廣的頭送給陳勝,陳勝也沒有說什麼,反而將田臧任命為上將軍,不過在於章邯的戰鬥中被消滅了,他的作戰能力也不怎麼樣!

吳廣之死的疑問?

陳勝派遣到各地攻城略地的將領們離心力非常大,紛紛割據,尤其是周文戰敗和吳廣被殺以後 ,根本不聽陳勝這個王的招呼。

吳廣作為二把手,陳勝肯定是防控的很嚴,派遣了不少將領監控他,手下將領們聯合用假詔書就能輕易殺了吳廣,看來吳廣在軍中的勢力和權利已經被陳勝抽空了,“苟富貴,勿相忘”那也就是說說而已。

通過吳廣被殺的經過和陳勝在吳廣死後的表現,吳廣也就是名義上的二把手,實權根本沒有多少了,就是這樣名義上的二把手陳勝和手下將領都不放過,還有什麼可以凝聚人心。

原來秦朝滅亡的六國諸侯也紛紛自立,看不起陳勝的張楚政權,他們認為王侯將相是有種的。陳勝的車伕莊賈被章邯收買,將陳勝刺死了,親信的人不相信,敗亡早晚的事情。


穿越再現彼岸


小學歷史課上就開始知道了大澤鄉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更是這場起義的代表語言,也激勵了歷代亂世時的農民起義。人們往往讚頌他們的勇氣和激情,又有誰知道這場起義的結果,有點像一個電影裡的臺詞:知道了開始,卻不知道結果。


陳勝稱王后,又如何對待自己的盟友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被編入去漁陽郡戍邊的服役隊伍中,中途遇雨,不能按時到達。秦法規定不能按期到達的當斬,於是陳勝吳廣密謀起義。他們用硃砂在絹帛上寫“陳勝王”,然後放在魚肚子裡。士兵買來那條魚準備吃,看到魚肚子裡有帛書,認為這是上天的旨意。吳廣又到駐地旁邊的灶神祠中,學著狐狸的聲音叫道,“大楚興,陳勝王。”


吳廣平素愛護他人,第二天,他故意激怒讓喝醉了酒的將尉鞭打自己,得到部下的憤怒和響應,憤怒的人們果然殺死了將尉。陳勝吳廣又假冒公子扶蘇、項燕的名義,順從民眾的慾望舉起了反秦的大旗。

陳勝自立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號稱大楚,進攻大澤鄉,很快就佔領了大澤鄉。起義軍佔領陳縣後,陳勝自立為王號張楚,任命吳廣為假王。這時秦國各地紛紛揭竿而起,都來響應陳勝的起義,但又各懷鬼胎。


葛嬰,擁立一個楚王,聽說陳勝自立為王,就殺死了擁立的楚王來投靠陳勝,還是被陳勝誅殺了。吳廣攻取滎陽沒有成功,秦將章邯大敗陳勝的軍隊,讓楚軍內部起了爭執。武臣自立趙王,韓廣自立為燕王,田詹自立為齊王。

在攻滎陽時田臧和吳廣在軍事行動上存有分歧,無法統一。面對強大的秦軍,田臧假借陳勝的名義殺死吳廣,還把吳廣的首級獻給了陳勝。可見陳勝吳廣早已離心離德。其後,田臧取得陳勝任命,分兵留守滎陽,親率主力迎擊秦將章邯所率秦軍於敖倉,結果兵敗而死。轟轟烈烈的大澤鄉起義最終也失敗了。


歷史上很多事實都告訴我們同患難容易,共富貴卻很難。勝利給領導者帶來的嬌縱,以及自身戰略目光的短淺,心胸的狹隘是這次起義失敗的重要原因。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