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陳勝吳廣起義陳勝稱王了,而吳廣沒有稱王?

浮華與陰霾


秦二世元年七月,實際上是這一年的第十個月,有點拗口不要緊,不影響後面的事實。


這一個月,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在全國首先豎起反秦的旗幟。


在現在看來,這個事情多少有些疑點。史書上說,陳勝和吳廣是900人的戍邊隊伍的屯長,這支隊伍要趕到漁陽郡,然後因為連日大雨,道路不通。因為趕不上約定戍邊的日期了,按照秦律當死,所以乾脆提出“等死,死國可乎?”,起義了。


但是如果看地圖,大澤鄉在今天的安徽境內,而漁陽郡在今天的北京附近,路途尚有千里之遙,幾乎是從秦國的一頭到另外一頭。顯然路程才剛剛出發沒多久,這時就說趕不上約定的日期,似乎並不可信。而考慮到陳勝和吳廣的家鄉都離大澤鄉不遠,極有可能兩人從征戍一開始,就打定了不去的主意,在謀劃反秦。


起義之後,很快攻佔了陳縣作為大本營,陳勝火急火燎地自己稱王了,然後給吳廣封了假王,“假”就是代理的意思。


陳勝的心胸特別狹窄,他並不願意有人和他平起平坐,哪怕這個人是吳廣,“假王”已經是他能給的極限了。


他的心胸狹窄可以從很多地方看出,比如他派出去攻城略地的大將葛嬰,在不知道陳勝已經自稱王的情況下,在外面立了一個楚王,後來知道陳勝稱王后,葛嬰立馬把楚王殺了並回去報告。儘管如此,還是犯了陳勝的忌諱,被陳勝誅了。不過葛嬰的後人比陳勝的後人要有出息,他的後代將誕生一位在民間最有聲望的蜀漢丞相諸葛亮。


陳勝派去北面攻取趙地的武臣也想自立為趙王,陳勝同樣非常惱怒,可見他的確是個自私,無法與人分享利益之人,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眾叛親離、失敗的命運。


吳廣後來的結局,也證明“假王”這個稱號,其實也超過了他能力的極限。


吳廣圍攻李斯兒子李由把守的滎陽,這時秦國大將章邯剛剛擊敗周文大軍,準備過來幫滎陽解圍。吳廣卻沒有任何調整,急壞了手下田臧,田臧認為,章邯一來,和李由裡應外合,這仗就沒法打了。情急之下,田臧偽造陳勝之命斬首吳廣,作出了新的戰術。雖然最後也輸給了章邯。但至少可以說明,吳廣和陳勝一樣,在起義軍中並沒有特別好的群眾基礎。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自古以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但凡是一個政權、哪怕僅僅是名義上的政權,都不可能同時出現兩個“一把手”。否則,政出多門,分崩離幾乎析是必然的。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史記》記載的原因是:謫戍漁陽的“閭左”們因為大雨耽誤了行期,按秦法當誅,為了保命,由領隊陳勝、吳廣帶頭,被迫舉事、揭竿而起。實際上並非如此,根據“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簡牘來看,秦法對於耽誤行期的處罰實際上並不重,根本不會丟掉性命。換句話說,陳勝、吳廣是有預謀地“造反”,而不是被逼無奈。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是臨時決定、被迫造反,群龍無首,你覺得陳勝可以當一把手,他覺得吳廣可以當一把手,短期內或許會產生並列一把手的特殊情況。但是,有預謀呢話,基本上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否則,無異於自掘墳墓。更何況,都搶著當一把手的話,這個事先的“預謀”首先就無法完成。因此,可以推測,陳勝、吳廣等人在密謀之時,吳廣就已經默認了陳勝的一把手地位,而自己甘居其次。否則,後面的一切也就都說不通了。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後,打出了楚國的大旗,詐稱項燕所部,陳勝自任將軍、吳廣任都尉。由於秦暴政不得人心、百姓困苦,陳勝、吳廣麾下很快便聚集了不少民眾,實力大增。在攻下陳縣之後,陳勝正式建國號張楚,稱王。到這個時候,陳勝的地位已經確立,吳廣再想稱王,除了製造內訌,已經沒有其他可能性了。而面對強大的對手,製造內訌無疑是自尋死路,吳廣不可能想不到。因此,陳勝和二把手吳廣之間雖然有矛盾,但總體關係還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狀態。之後,吳廣還被陳勝封為了假王,大概其就是現在副總的意思。



但是,稱王之後的陳勝逐漸顯示出了“暴發戶”的一面,不僅早已將方年那句“苟富貴勿相忘”拋諸腦後。或許是出於對自己出身的不自信或者自卑,稱王后的陳勝對於自己微時的朋友、故人更是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態,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將曾經的發小一刀給殺了。自此,眾人開始對陳勝離心離德。



由於陳勝自身缺乏領導才能,更加缺乏馭人之術,其外出征戰的部下們也紛紛背叛陳勝自立。被陳勝封為假王(副王)、率軍進攻滎陽的的吳廣也被與之不和的將領田臧借陳勝之名殺害(個人覺得,這裡面到底有沒有陳勝的授意,很難說),張楚政權開始分崩離析。之後,秦將章邯率軍猛攻陳縣,一代梟雄陳勝居然戲劇性地死在了自己車伕的手中,由此也足見陳勝有多麼不得人心。




從大澤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到陳勝被刺、張楚滅亡,前後總共也就半年左右的時間。說白了,張楚政權建立沒多久便滅亡了,大佬之間想玩權利鬥爭都沒有機會。從吳廣參與策劃大澤鄉暴動來看,他也不是一個甘居人下的安分人。或許吳廣沒有自立稱王,只是在等待時機,想取陳勝而代之。只可惜,張楚政權如流星一般,轉瞬便滅亡了,而吳廣更是死在了陳勝前面,這一切也就再也不可能發生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誰說吳廣沒有稱王,事實上,陳勝稱王后,便以吳廣為假王(代理王),率領起義軍的主力,監田臧、李歸等諸將以西擊故韓地滎陽,叩入關(函谷關)攻秦之門。

只可惜吳廣這個人,軍事水平真不咋滴,他率領著張楚軍最強大的主力部隊,頓兵於滎陽城之下數月,卻毫無寸進。

陳勝大急,於是召集謀士,商討對策,有人建議陳勝另擇名將,繞過滎陽,直接突入函谷關,直搗咸陽,並推薦了陳人周文為帥,言此人精通兵法,可堪大任。

周文到底是何方神聖?

周文原是楚國名將項燕手下的視日官(即軍中負責觀察天象的占卜官),參加過戰國末年的秦楚之戰,還當過楚春申君的幕僚,算是張楚軍中難得的經過大戰洗禮的軍事人才。陳勝遂賜其大將軍印,命其再領一軍西行不略地,直插秦朝心臟。

這一招還是甚妙的,秦軍在關東的主力均被吳廣、宋留牽制,周文一路基本上沒碰到什麼抵抗,反而由於沿路不斷有民眾加入,及至函谷關外,周文軍已劇增至車千乘,卒數十萬。

可惜秦軍絕地反擊,秦國名將章邯率領數十萬刑徒軍打敗了周文,於是殺出關外,直撲吳廣。

而周文兵敗後,傻吳廣卻不引一兵一卒救援,坐視章邯出關,滅周文,抄了自己的後路,毫無機變,實在無謀。

周文身死,章邯軍一至,必與滎陽城內的李由兩面夾擊張楚軍,劍都懸在頭上了,吳廣卻仍坐以待斃,不思後路,毫無佈置,此無謀之二。

此二無謀,就是吳廣的必死之道。

吳廣是死定了,但吳廣的部將們可不想陪著他一起死。他們暗自計議道:“近聞周文軍已破,秦兵旦夕將至,我軍圍攻滎陽,久弗能下,秦軍一至,內外夾攻,我必大敗!現不若少留兵隊,牽制滎陽,一面悉精兵往御秦軍,決一死戰,或可得勝。惟是假王驕而無謀,難與計議,不誅之事恐不成。”

說幹就幹,田臧李歸等人於是捏造了一份陳王的聖旨,放在了吳廣的面前。

“陳王有諭,假王吳廣,逗留滎陽,暗蓄異謀,應即處死!”

吳廣抬起頭,剛要分辨,脖子一涼,腦袋已經滾落在地,不可置信的神情,兀自凝結在他那張驚愕且茫然的臉上。

死並不可悲,死了還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死,才是真正可悲。


千古名將英雄夢


陳勝和吳廣是一起起義的,但是,陳勝和吳廣的地位不一樣。

陳勝是領導者,吳廣只是陳勝的一個小跟班。

一般陳勝有什麼想法的時候,都會告訴吳廣。讓吳廣去執行,所以,從這層面來看,吳廣只是陳勝面前一個跑腿的。

陳勝這個人,從小就有大志向。

他在給人家打工的時候,就說過一句話,兄弟們若是以後,有誰發達了,一定不要忘記提拔哥們一下。

當時,有人就反駁他說,你一個種地的,能有什麼大出息。

面對這種言論,陳勝說了一句“鴻鵠安知燕雀之志哉?”

這說明陳勝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

到了秦末的時候,正好陳勝,吳廣這一群人,被抓去修長城去了。

他們要去的目的地,就是今天的北京密雲一代,當時他們經過河南的時候,遇到了大雨,然後耽擱了時間。

按照秦朝的法律,若是誤了期限,是要殺頭的。

所以,陳勝就把吳廣給叫了過來,然後他們兩個商議了一下起義的事情。

在起義之前,他們算了個命,大致就是要包裝一下陳勝。

所以,吳廣就開始具體去實施,關於包裝陳勝的事情去了。

他買了一些魚,然後寫一些紙條,大致就是陳勝為王的意思。然後到了晚上,吳廣又開始學狐狸叫,狐狸的吼叫聲,大概也是陳勝王的意思。

就這樣陳勝的大名,開始被更多的人知道了。

別人見了陳勝之後,對陳勝指指點點,然後說這個人就是陳勝。

就這樣陳勝的威望,漸漸的樹立了起來。然後陳勝覺得時機成熟的時候,在召集大家開會,把情況說明了一下。他們必須要起義到了,否則,去也是死, 不去起義的話,有可能活命。

因為陳勝之前,把自己包裝的好。

所以,他說的話,別人都聽,就這樣陳勝帶領的這900人開始起義了。

沒想到起義竟然如此的順利,幾個月的時間,陳勝的大軍,就發展了幾十萬人。

這時候陳勝覺得,該是時候,給自己一個名號了。

所以,他就稱王了。

要知道王可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就可以稱的,陳勝覺得自己的威望已經夠大了。稱王應該沒有問題,但是,還是出現了意外。

要知道槍打出頭鳥,陳勝一稱王,章邯就帶著秦軍來滅他了。畢竟王只有皇帝才能封,而且秦朝只有皇帝,是不封王的。

你陳勝一個平頭老百姓,憑什麼稱王。

這就是章邯要先滅陳勝的原因。

陳勝稱王之後,就把一路輔佐他起來的吳廣,給封了一個大將,讓他直接帶兵去打仗。

吳廣只能算是最早一批追隨陳勝的人,他只是陳勝的一個頭領,所以,沒有稱王和陳勝平起平坐的資格。

說實話就是擁有幾十萬大軍的陳勝稱王,都不怎麼得人心,要不他也不會被自己的車伕給殺掉了。

陳勝尚且如此,就不用說,無論是威望,還是名聲,都比不上陳勝的吳廣了。


漢史趣聞


吳廣和陳勝其實並不是老相識,只是同去漁陽戍邊的“戰友”。大澤鄉遇到大雨,按照秦朝的法律,如果不能按期到達,是會殺頭的。陳勝與吳廣比較談得來,所以在路上商量怎麼辦。陳勝提出起義,起義是死,誤期也是死,不如拼一把。陳勝的建議得到吳廣的贊同,所以兩人牽頭舉行了大澤鄉起義。

既然是起義做大事,總得有個首領。而首領不可能是兩個人的。陳勝雖然也只是個農民,但他有思想,有頭腦,有膽量,有魄力,是他首先提出起義的,承擔著巨大的風險。所以吳廣自願當陳勝的副手,跟隨他起義。

吳廣協助陳勝做了很多工作,史載“吳廣素愛人”,他在士兵中有威信,所以由他做說服教育工作,當陳勝的政委;其二,他在魚肚子裡安裝寫著“陳勝王”的綢帕,在廟裡裝狐狸喊“大楚興,陳勝王”,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起義發動起來後,吳廣又領了一支人馬,攻城陷陣,當陳勝的馬前卒。他是甘於做陳勝副手的。

吳廣雖然沒有自立為王,但陳勝封他為“假王”,假王是暫署的、非正式受命的王,假王與王有同樣的權利,地位亦相同,但是無繼承權。只不過,吳廣這個假王並沒有當多長時間,在圍攻滎陽時,由於與部下田臧意見不合,田臧竟假借陳勝之命殺死了他。吳廣沒有死在敵人的手裡,反而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蹊蹺的是,陳勝竟然對於吳廣的死不聞不問,反而封殺人兇手田臧為令尹、上將,不由不使人懷疑,吳廣的死與陳勝有關。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眾所周知,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名起義,打響了滅亡秦王朝的第一槍。公元前209年,戍邊的陳勝吳廣被大雨所阻,在大澤鄉發動起義,百姓夾道歡迎,而後起義軍連克蘄縣,陳縣,建立了張楚政權。

起義成功,陳勝對吳廣還是非常不錯的

陳勝起義後不過數年,其所掌握的部隊由900人發展成數萬之眾,儼然一方諸侯,於是其自立為王,國號張楚,任命吳廣為假王,地位的僅次於自己,率軍西擊滎陽,命武臣、張耳、陳餘北攻趙地,鄧宗南征九江,周市奪取魏地。百姓苦秦久矣,紛紛響應陳勝,可以說革命形式一片大好。

然而日子一長,陳勝就扛不住了

扛不住什麼呢?不是大秦的反撲,而是糖衣炮彈的誘惑,陳勝稱王后,逐漸變得驕奢淫逸起來,底下的將軍有樣學樣,不聽陳勝指揮,吳廣就是陳勝手下另一個大將田臧矯詔所殺,吳廣死後,其他將領紛紛脫離陳勝,陳勝的起義事實上已經失敗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陳勝和吳廣性格迥異,陳勝善謀略、有大志,吳廣更加平易近人,“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這樣的性格互補決定了陳勝稱王吳廣為助手的架構。

陳勝和吳廣是在徵兵戍邊的路上認識的朋友,二人當時都是屯長,所以有共同語言,一路走來二人已經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對於起義之事陳勝其實已經謀劃了好久,他找到吳廣一口氣分析了當下的時局,並找到了“旗幟”(扶蘇、項燕),還想到了利用鬼神之力來激發人們的鬥志。

陳勝的一番謀劃讓吳廣欽佩不已,再加上又借狐仙之口喊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所以說從起義之初陳勝和吳廣的位置就已經非常明確。

起義發動後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這時候級別已經確定下來了,按照官職來看將軍下依次為國尉、都尉。

陳勝一手謀劃了起義並且身先士卒取得了輝煌的戰績,若要稱王非陳勝莫屬,三老和眾豪傑的推舉不過是順勢而為。可以說事情發展到這個階段陳勝在智慧謀略上都要高於吳廣,而吳廣也無奪權之意甘為副手。

其實吳廣也是王,張楚政權建立後,吳廣被封為“假王”領主力西征,假王不是假的王,而是可以代表陳勝的王,可以說已經是張楚政權中僅次於陳勝的二號人物。

試想,如果起義之初陳勝、吳廣都稱王了,沒有明確的領導人,陳勝吳廣起義恐怕也不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很多,陳勝過早稱王后的驕縱,起義軍的內部分裂等等,但絕不是因為稱王的人是陳勝而非吳廣而導致失敗。


一點點歷史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與九百“閭左”一同前往戍守漁陽,他們當時是平級的——都是屯長。但是發動起義之後,陳勝成為楚王,隨後武臣自立為趙王、韓廣自立為燕王、田儋自立為齊王、甯陵君咎被封為魏王,那麼作為陳勝的第一擁護者吳廣,為何沒有稱王呢?

第一、陳勝在起義之初就奠定了領導地位

陳勝、吳廣和九百閭左一同因大雨而被困在大澤鄉之時,是他們二人共同商議並決定了發動起義(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但是首次提出打著公子扶蘇即楚將項燕旗號的確實陳勝。隨後,吳廣又策劃了“魚腹藏書”的一幕,以及篝火狐鳴曰:“大楚興,陳勝王”。由此可見,陳勝的領導地位在起義之初甚至是起義當天就已經確立了。陳勝、吳廣等人攻佔陳地之時已經擁有了“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陳勝正是在此時自立為王,並確立了“張楚”的國號。

第二、吳廣被立為“假王”

陳勝建立張楚政權之後不久便冊立吳廣為“假王(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在當時來說假王即“代理王”或者“臨時王”的意思。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假王”的情況,比如“周公旦假為天子七年”、韓信在消滅齊國之後向漢王劉邦彙報:“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等等。陳勝將吳廣冊立為“假王”就已經確立了吳廣穩坐第二把交椅的事實了,畢竟天無二日、人無二主,一個張楚政權之內不可能有兩個王。而武臣與張耳、陳餘等人奉命北上平定趙地之後,武臣便自立為趙王。他的這個舉動讓陳勝震怒不已,甚至想要誅殺武臣的親屬(陳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誅之)。由此可見,“假王”吳廣在張楚政權中已經是位極人臣了。

第三、吳廣的軍事政治能力一般

吳廣被封為假王之後即奉命“監諸將以西擊滎陽”,此時守衛滎陽的乃是秦國丞相李斯的兒子三川守李由。當時的起義形勢如火如荼,起義軍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以至於吳廣到達滎陽之後便對滎陽形成了包圍。但是即便如此,吳廣依然無法攻克這座關鍵的城池(吳廣圍滎陽……吳叔弗能下)。他的失敗不是沒有理由的——部下田臧在殺害吳廣之時就已經對吳廣做出了“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的評價

第四、陳勝對吳廣心懷猜忌

大家都知道,陳勝早年“與人傭耕”之時曾經對貧賤之交說出了“苟富貴、無相忘”的承諾,但是當陳勝真的成為楚王之後,他的故交前往投奔,卻因為多說了幾句話而被陳勝所殺,最終導致了“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的局面。在陳勝的故交之中,似乎只有武臣被封為將軍(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而武臣最終也自立為趙王,算是背叛了陳勝。也許,正是因為陳勝稱王之後這種眾叛親離的局面讓他對吳廣更加不信任,以至於田臧在殺死吳廣之後竟然敢“獻其首於陳王”以邀功,按照正常的人情來推論的話,陳勝得知田臧處死自己的老戰友之後肯定會震怒,而陳勝卻“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這種奇怪的邏輯不禁讓我們懷疑——田臧處死吳廣,是不是經過了陳勝的授意?

第五、吳廣被殺之時陳勝尚未大規模扶植各路諸侯

如前文所述,陳勝在得知故交武臣自立為趙王之後,陳勝的第一反應便是大怒,並且要誅殺武臣全家。在楚國柱國蔡賜勸諫到:“秦未亡而誅趙王將相家屬,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陳勝才決定允許(不允許也沒辦法啊)武臣稱王。隨後燕王韓廣、齊王田儋都是自立為王,只有魏國王氏後裔甯陵君咎是受陳勝的冊封而為魏王的。此時的陳勝剛剛想明白——他需要扶植各路諸侯共同反抗秦國,而當他想明白之後不久,吳廣便被殺了,所以吳廣也就失去了從“假王”變為“真王”的機會。

綜上所述,吳廣在輔助建立張楚政權之後已經是該政權中的第二把手,之時當時張楚政權還沒有決定扶植各路諸侯以共同抗秦,而吳廣的被殺又讓他失去了封王的機會。


國史通論


在大澤鄉起義時,吳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起義後,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攻克陳縣後,陳勝自立為王,建國號為“張楚”。張楚政權兵分五路出擊秦國,其中吳廣為假王(假,代理),督諸將西擊滎陽。

在五路楚軍中,只有吳廣稱“假王”,其他四路指揮官都稱“將”,由此可見吳廣在張楚政權的地位,實是在眾人之上,僅次於陳勝。

但是“假王”離“真王”還是有差距,只是代理,不是真正的王。為什麼吳廣沒能真正稱王呢?稱王,就意味著脫離張楚政權了。事實上,陳勝非常忌諱別人稱王。

陳勝麾下有一個大將,名叫葛嬰,政治覺悟差,當他收復東城時,不知陳勝已稱王,便擅自立了個楚王。儘管葛嬰後來廢掉這個楚王,仍被憤怒的陳勝處死。

後來,被陳勝派去攻略趙地的大將武臣,在張耳與陳餘的鼓動下,自立為趙王。陳勝得知消息後,氣得七竅生煙,第一個念頭便是盡誅武臣家人,發兵攻趙。擔任柱國的房君趕緊勸諫,認為秦還未滅,若殺武臣一家,豈非多一個強敵?陳勝這才打消這個念頭。

吳廣為什麼沒像武臣那樣,自立為王呢?他雖然是首義元勳,但能力似乎比較差。他以假王的名義督諸將進攻滎陽,卻久戰無功,打四個月仍未能攻下。其麾下將領對他是有意見的,認為“假王(即吳廣)驕,不知兵權”。說他有兩大毛病:一個是驕傲自滿,自以為是革命元勳;一個是不知兵權,不懂軍事,不會打仗。

將軍田臧與諸將商量,認為如果吳廣瞎指揮下去,必敗無疑。想打敗秦國,必須先殺了吳廣。諸將發動兵變,假稱得到陳勝的詔令,誅殺吳廣。可憐這位首義英雄,就這樣糊里糊塗死了。不過田臧殺了吳廣後,並沒能力挽狂瀾,最終也死於秦將章邯之手。


君山話史


大澤鄉效應

陳勝吳廣在因雨耽誤行程,因此犯了秦法,得被殺頭。但是又不想就這麼白死了,所以商量一番之後,打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旗號起義造反,拉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巨幕。從而形成了大澤鄉效應,使得秦朝快速的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號曰假王

在《史記·陳涉世家》中有這麼一句話:

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

那麼這個吳叔是誰呢?吳叔當然就是吳廣。這個在《陳涉世家》開頭寫的清清楚楚。陳勝者,陽城人,字涉。吳廣者,陽夏人,字叔。這裡很明顯就告訴後人,吳廣也是一個王:假王。

大澤鄉這件事主要就是陳涉在主導並且掌握大權,所以即使吳廣號為了王,但是吳廣被手下田臧殺了之後,就沒有吳廣的事情了。而且陳涉都沒有殺掉田臧反而加封了他,這件事也不排除陳涉為了自家獨大,除去最大競爭對手的這種說法。


《史記》中的名言很多,其中有多句就和陳涉有關,就來說說關於陳涉抱負的兩句:一句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都是陳涉說的,一個是小時候,一個是起義時。可見陳涉是一個非常有志向的人。但是關於吳廣的志向,司馬遷並沒有提到,可見其並沒有多大的志向,這就拉低了後人的印象分。

從《史記》的篇名《陳涉世家》來看,就知道在司馬遷眼裡面,吳廣還不足以真正稱王或者諸侯。而之所以給陳涉一個世家的名號,陳勝後代都沒有,主要是因為念其是一個導火索罷了。後來基本上都是通過《史記》來了解先秦史,而明顯《陳涉世家》中吳廣只是一個配角。再放到整個史記中來看,吳廣就更邊緣化了,所以很多人只知道他們起義,不知道吳廣也封了王。

這樣一綜合下來,不去看史記的,就還真有部分人不知道吳廣其實還是有一個“假王”的名號的,只是被陳涉的光環“遮蔽了許多”而已,不然那起義的口號就不是“大楚興,陳勝王”了,而是“陳勝吳廣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