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七月的雨,在小巷、荷塘、雨中漫步,是朦胧是诗意

七月雨

七月,注定是阴雨绵绵的日子,这刚刚踏入,就漫天漫地飘起雨丝,一日不见晴,两日阴雨绸,已三天了,却亦然是风缓雨急,不肯罢休。

或许是为了缓解六月的燥热,天公遂普降甘霖,润民润心,润世间凡此种种皲裂。

一夜雨未间断。“少年听雨阁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处在这尴尬的年龄,少年是断然不存在了,而在壮年与暮年的夹缝中求生存,少了壮志豪情,少了浪漫情缘;多了的只有白发、皱纹和疲累无奈的一声叹息。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几声鸟语催懒梦。

晨起,推门,天地一片空濛。树上、草上、屋檐、甚至空气中凝结着一个个晶莹的小珠子,如雾如烟,轻轻飘落,浅浅晕开,天地间仿若顿住一般,只有丝丝雨帘,只有淡淡薄幔,宛若一幅镶嵌的写意水墨画……

身处悠长的小巷深处,却没有江南的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也不会逢着一个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有的只是远处的诗意朦胧,青山河流,若隐若现在幻影里,氤氲在一片水雾中,苍松翠柏,弱柳呢喃,与天地对话,与风雨凝眸,与七月缱绻。

撑着一把伞,漫步河堤岸。一夜雨无声,轻洒落花红。那些往日的芬芳,在枝头时,娇艳欲滴,蜂围蝶绕,香气弥漫十里之外,惠泽四周。凡过往者,无不赞叹嗅谬一番,极尽溢美之词。如今衰落遍地,竟无人问津,馥郁之气自然是不再有了,路过者皆绕道行之,唯恐沾与鞋底而避之不及。自古至今,却独有那纤弱女子林黛玉会怜惜落花,并为此泪染香腮。

花开是一季的绚烂,花落又何尝不是一种姿态。

落下的雨湿了脚上的鞋,风儿裹着雨丝不断地斜斜洒落,偶有雨点轻落肩头,凉意不禁袭上心来。

路过一处荷塘,远观如一块绿毯,上下起伏,不断舞蹈。近看却是硕大的荷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时正屹立于一片苍茫烟雨中,如一把把伞,时有“砰砰”之声不绝于耳,原是雨水敲打着叶面。看着荷叶上滚动的水珠不断摇晃、变大,那根不太粗壮的叶杆却一直坚挺着。竟如人生一般,无论苦难抑或幸福,站立着是唯一的姿态!

纵观整个荷塘,风雨飘摇,动静相宜,几处粉色的荷花苞点缀其间,露出尖尖角,只是蜻蜓早已远去。远处传来一阵歌声:“绿叶无悔,扑向大地,是报答泥土芬芳的情谊;鲜花无悔,凋落于风雨,因为她有一段生命的美丽……”听出这是刘欢演唱《风雨丽人》里的插曲《无悔人生》。

回首,与一棵树对望,与一枝花静观,与一株草凝视。你在,我在,回眸时光里的温存,亦在。

雨时缓时急,风时刮时停,滔滔渭河翻滚着流向远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抱了抱手臂,转身往家的方向走去。

作者简介:菡萏,又名露珠绿箩。陕西咸阳人,70后。爱好唱歌,诵读,喜欢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的点滴,在声音和文字里寻找心灵的宁静。

推评语:七月的雨来的很勤,而人们常常记得的却是七月流火。在《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这样描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作者通过细微的雨季描述,发出无尽的感慨:“少年听雨阁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人们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谁能阻挡岁月如梭呢?就如同这七月的雨,在小巷,荷塘,雨中漫步,诗意朦胧也。作者通过雨中即景,浮想联翩,发人生之感慨,畅岁月之悠悠。品读此文,好像也走进来作者的心田。婉约,舒缓,通篇笔墨感染了你我他。特推此文,与大家共赏之。[推评人:宋广]


推评人简介:宋广,内蒙古赤峰人,在央企下属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内师大文学系本科毕业,多年来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曾担任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创作部长,赤峰市协会主席,在本地刊物,及其杂志、网站发表过小文。追求中华文化,是永不停息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