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修行是否精進,不是看你跑得有多快,而要看能跑多久

修行要靠點點滴滴的積累,

要能「善知進退,量力而為」。

可以慢慢做,

但不言放棄。

  我聽一個老和尚的開示說:如果你有志於走菩薩道,你要有心裡準備:菩薩道是一個馬拉松賽跑,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重點不是你剛開始跑得多快。

  我曾經有一個同學,我過去讀佛學院的同學,他讀佛學院的時候,一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不可思議。

後來畢了業,差不多十年以後,他來看我。我問他說:你現在拜幾拜?他說他現在一天拜三拜。(呵──)

  所以我自己辦佛學院辦了十八年,我很有經驗,你要看一個新生來,這個新生同學一天拜二三千拜,早上也不吃、晚上也不吃,這個人你很擔心。

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剛開始出家,一天拜三千拜,你可以斷定──這個人拜佛不會拜太久。

你不必神通,你就從理論上判斷,不正常!這個人一出家的時候,一天拜二百拜,這個人拜佛會拜一輩子,因為正常。

  所以修行,你永遠要保持中道,太緊是會斷掉的,太鬆的話也不行。所以,馬拉松賽跑,他這個精進是什麼精進?如果我們有注意佛陀的開示,你就會很清楚,佛陀對於精進,你看他怎麼描述精進?佛陀說什麼叫精進?“滴水長流,則能穿石”。

你看屋簷的水,它一滴一滴的,水是很柔軟,但重點是它長流,我就是不放棄。我今天給你滴幾滴,明天又滴幾滴,後天再滴幾滴,總有一天,堅固的石頭是會破洞。

  我們很少看到佛陀講精進,說“波濤洶湧”,波濤洶湧的精進,看他是不會太久。我看過很多,剛開始的時候,好像是很嚴重的樣子,我都勸他說:你不要這樣子,你這樣子不會持久。你用一百公尺的精神去跑五千公尺,你跑到一半你就沒有力量。

所以你看他剛開始很用功的,到最後在跑道上都消失掉。一個人能夠長時間,從他出家到臨終最後一個時候還在跑步的,他一定是跑得很正常。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你要善調身心,忍力跟行力要相調伏,要「善知進退,量力而為」。

所以佛陀知道菩薩有這個問題,安立了這個忍力跟行力,來調伏菩薩的心情,因為這不是短時間的,是長時間地修習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