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薛定谔的王思聪,“限高”伤害了谁?创业路上,他不应该被诋毁

近日,王思聪深陷“被限制消费”风波,随后又被扒出出事之后他依旧不改奢豪作风,在杭州某夜店一晚消费30瓶名酒,花了20多万,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发出疑惑:他都被限制消费了,咋还能这么大手笔的花钱?

随后,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原来所谓的“王思聪被限制消费后去夜店花费20万”是一起乌龙事件,早在今年4月就有出现过类似新闻,两次曝光的照片场景也几乎相同。后经证实得知,王思聪去夜店是今年3月发生的事件,4月爆出相关新闻,而当时还没有发生“限高”风波。

同时,此次蹭王思聪“被限高”的热度,把旧照发出来当“新消息”的网友,也被扒出来可能是专门从事夜店预订销售工作的人员,借用王思聪的名义进行营销炒作。

这波节奏,确实带得有点溜。

热点的背后,是有担当的创业者

一向是众人关注焦点的“国民老公”王思聪,在老百姓眼里代表着败不完的家产和花不完的钱。但这个寒冬,他的日子却过得格外应景。

11月初,王思聪被列为“被执行人”,涉及资产近1.5亿;很快又有消息传出,王思聪被发布限制消费令,限制包括乘坐飞机等高消费行为。而这次风波的起源,来自王思聪旗下的熊猫互娱公司被其主播曹悦起诉,并索赔369.99万人民币。

王思聪投资失利,造成了严重纠纷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不过,不同于网友口中传言的“不靠谱”、“老赖”形象,王思聪在被限制高消费之后积极应对,成功解决了纠纷,于11月20日解除了自身的限高令。虽然隔天王思聪再次被限高,且随后又收到3条限令,但他没有太颓丧,照样承担起了应负的责任,表示自己会积极解决问题。

做生意有赚有赔,这是商业法则

王思聪这次被全网关注的投资失败,其实只是个正常的商业行为,但因其身份特殊,便遭受舆论的攻击,甚至还有前文提到的乌龙与造谣,实属不应该。

“投资之神”乔治·索罗斯曾有个经典的观点,市场永远是错的。但在错的市场中,最大限度做出正确的决定,才是创业者的灵魂所在。

1956年,26岁的索罗斯来到美国,全部家当仅有5000美元。1960年,索罗斯意识到,德国安联保险公司的股票和不动产组合业务势必会大涨,而当前德国安联公司的股票价值却远远低于其本身的资产价值。于是,索罗斯开始游说人们大笔购入安联公司的股票,但很多人并不相信他的建议,甚至安联公司的老板也曾写信给索罗斯,警告他的判断是不正确的。

但事实上,索罗斯的判断丝毫没有偏差,安联公司的股票价值后来大涨3倍,而听其建议的摩根担保公司和德雷福斯公司获取了高额收益。初战告捷,索罗斯首次在华尔街奠定了自己的声望。

可见,投资总是有赚有赔,市场也并非永远正确。王思聪的一次失败只能代表他这次的预判错误,而不是他彻底的失败。加上,王思聪有丰富的资源和资本,只要潜心研究,好好经营,翻身也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