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人民不再需要冯小刚

人民选择了冯小刚,同样能抛弃冯小刚。

01

《手机2》杀青了,沉寂两个月的冯小刚发了篇《十问崔永元》。

他说,崔永元是小人流氓,“一个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的、嚼过三遍的甘蔗渣”。

有人调侃,这么多年过去,冯导怼人的风格还是那么直白,那么粗粝。

他怼过同行。

《私人订制》口碑滑坡,他连发7条微博,说影评人不懂装懂,“拐俩弯你们丫就找不着北了”。

2010年,行业传出“电影退票制”的呼声,他面对媒体当场爆粗,“我可以给俩字——狗屎”。

他怼过观众。

第20届上海电影节,谈到垃圾电影的源头,他说“是因为垃圾观众也多”。

舒淇被网友攻击,他在微博上反击,“骂你们是畜生,都侮辱畜生了”。

他当然也怼过记者。

自己的住所被曝光,他在《天下无贼》的发布会指着记者说,“我TM真想抽你”。

当着陈凯歌、张纪中的面,他同样指着“挑拨离间”的新华社女记者说,“你挺操蛋的”,对方泪洒现场。

当时,反对者说他素质低,尚有支持者夸他“骂得好”。

其实出身平民的冯小刚,早年间并不是这副怼天怼地的模样。

他的姿态低得很。

80年代,他在北京电视剧中心做美工,经王朔帮助成了导演。

他能把王朔的小说一个字不差地背下来。

导演叶京回忆,初识冯小刚时,他天天叶老师长叶老师短。

“冯小刚夸人有个特点,在你不在的时候,跟你最好的朋友夸你”。

拍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甲方乙方》时,怕无法过审,他给王朔打电话,

诚惶诚恐,问能不能不署他的名字,还送去了5万块钱。

后来再想用王朔的小说拍《一声叹息》,但对方不接电话,他哭着去找叶京帮忙。

饭局上,当着王中军、王中磊,冯小刚哭着问王朔,朔爷为什么不给我面子啊?

《一声叹息》拿了埃及电影节的奖项。但王朔对记者说,那就是个中国乡镇企业奖。

冯小刚一听,又哭了。

但多年过去,情感丰沛的冯导,最终是把炮火指向了自己人。

喜剧综艺上,他对演农民的选手说,“别装憨厚了”。

因为对机场餐厅口味不满,他插着腰,大声斥责服务员10分钟,“你叫人怎么吃”。

网络恶评如潮,“冯导膨胀了”。

02

冯小刚的确有膨胀的理由。

他一度能让所有人笑,“我从事导演最大的成功,就是学会了拍观众的马屁”。

90年代后期,所有人都需要笑声。但笑声又那么稀缺。

1998年,如日中天的陈佩斯演完了小品《王爷与邮差》后,就此作别央视与春晚。

王晶“纯搞笑+软情色”港片日渐衰落,观众笑完了也就忘了。

周星驰的电影能打动80后,中年人却看不懂。

张艺谋与陈凯歌拿下国际大奖,但作品要么无法上映,要么过于沉重。

冯小刚准确的把握住了国人的心态,他用一种大杂烩的方式,撩拨起几代人的痒处。

那时,他关注的永远是小人物,视角足够平民。

《甲方乙方》让普通人圆梦,《不见不散》讲述了简单的爱情,《没完没了》带着京味的幽默与温情。

《大腕》里既有大牌明星,也能适度讽刺一下现实。

对当时的观众而言,这就足够了。三部冯氏喜剧接连拿下贺岁档的票房冠军,没有一部低于3000万。

有人评价:中国并不缺深刻、艺术性浓郁的作品,却罕见有观众缘的“俗片”。

他说,那是自己把握住了“人民性”。

刘震云认为,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是“挂羊头卖狗肉”,他的商业电影第一不杀人放火,第二不脱衣服,几乎没有色情和暴力。

“从《甲方乙方》到《集结号》到《非诚勿扰》,特别符合中国特色。”

当然,观众也没有别的作品可选。

2008年,冯小刚50岁,有人问他,好多年前就说要退休,现在还不退,是不是钱没赚够?

他说,确实想退,“但人民群众需要我啊”。有观众对他说,老冯,明年还得接着弄啊。

那一年,《非诚勿扰》上映。

他转过电影院,场场爆满,观众乐得直跺脚。他觉得,自己就是能抓住观众的笑穴,“你不笑,可能你打了麻药吧”。

他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日子很快就会结束。

03

积累了观众缘的冯小刚,一度以为自己可以永远代表人民。

但人民的口味越来越刁,不那么容易笑了。

他们不仅需要温情和地气,也渴望更密集的笑点、更有趣的故事,更新奇的讲述。

宁浩的“疯狂”系列告诉观众,喜剧也能拍得很酷。徐峥的“囧途”世界,让观众笑得跺脚,电影院的墙漆都震下来了。

开心麻花来了,他们有剧场时代打磨出来的编剧流水线,笑点一个接一个。

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再到《羞羞的铁拳》,动辄拿下10亿票房。

大鹏的《屌丝男士》系列火了,前三季达到14亿的点击,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就会看一次。

这个时代,面对现实的压抑,人们更愿意用自嘲排解。

那段时间,冯小刚发了条微博,“自己是屌丝,那是自贱”,“是脑残群体”。

少有的,网友们开始在下面留言反讽:冯导,我是屌丝,不懂您的高端。

不是屌丝的潘石屹也公开表示,“我也觉得,冯导解释的不对”。

Get不到人民笑点的冯导,人设也随着冯氏喜剧的衰落,渐渐破碎了。

2016年,因不满万达对《我不是潘金莲》排片低,他发文质问王健林,引来王思聪的回怼。

旁观者看得不亦乐乎,但网友说,这一次,我站思聪。

冯小刚不在乎,爱站谁站谁。

他写书,当演员,成为口无遮拦的另类网红。

他甚至开始登台一展歌喉。

在《我是歌手》上,他深情演唱《那些花儿》。

拿了金马影帝后,他与小鲜肉一起,在工体演绎《爱的代价》,一脸沧桑。

台下,依然有听者泪流满面。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2011年上《小崔说事》那次。

刚一上台,他就唱了首充满禅意的《星》,跑调了。

崔永元说,“你有的电影比这歌要好的多,有的电影可能还不如这歌”。

冯导脸色一下阴沉了,似乎想回怼,忍住了。

当时,《手机》上映已过8年,但还是有人说,片中的严守一是在影射小崔,后者陷入抑郁。

那个时候,部分人民站在冯导这边。

时至今日,人民跳反了,轮到冯导抑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