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城市简介----肇庆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东部和东南部与佛山市、江门市接壤,西南与云浮市相连,西及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和贺州市交界,北部和东北部与清远市相邻。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境域内设置的四会县,是广东省4个最早建制县之一。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高要县;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端州;宋元符三年(1100年)改端州为兴庆军, 重和元年(1118年)易名肇庆府,意为"开始吉庆"。1988年1月设立地级市。享有地方立法权。

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境内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从汉代到清代,肇庆多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的楼阁式的砖砌宝塔德庆三元塔被当今古建筑界列为中国“古塔四绝”之—。江滨公园北回归线标志塔为中国大陆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

历史沿革

秦前,肇庆属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庆部分地域属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会县,辖区包括现四会、广宁、怀集等市县的全部或部分,隶南海郡。

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 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地域内置8县,四会县隶属南海郡;广信、谢沐、高要、封阳、端溪5县隶属苍梧郡;高凉县、临允县隶合浦郡;统属交州。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行政区划承西汉。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建置沿东汉,大部分属广州,少部分属交州。时北部(现怀集县一带)属荆州临贺郡。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9县,四会县隶南海郡;广信、端溪、元溪、高要、新宁、临允6县隶苍梧郡;谢沐、封阳隶临贺郡;统属广州。

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置16县,分隶4郡,统属广州。四会县、怀化县隶南海郡;广信县、高要县隶苍梧郡;元溪、端溪、封兴、都城、晋化、龙乡、夫阮7县隶晋康郡;临允、新兴、南兴、单牒、平兴5县隶新宁郡。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479年),设置高要、广信、封兴、武化、端溪、晋化、都城、乐城、悦城、夫阮、安遂、宾江、文招、南兴、新兴、临允、甘东、单牒、龙潭、抚纳、博林、威平、新招、化蒙、化穆、四会、怀集、化注、平兴、初宁、招兴、建宁、崇化、熙穆、崇德、谢沐、开建、永固38县,分隶南海、苍梧、晋康、新宁、绥建、宋隆、临庆7郡,分属广州、湘州。公元479~502年增设龙乡、罗平、永熙、宾化、宁乡、长化、定昌、宝宁、齐安、初宁、永城11县及广熙、齐安、齐建、临贺4郡,分属广州、湘州。公元502~589年设54县,分属广州、成州、建州、新州、泷州;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九月,升高要县为高要郡,并置广州都督府于高要郡。 陈霸先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期间,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陈朝。陈时广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省高要郡为县,置端州,领高要、端溪、平兴、乐城、清泰5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端州为信安郡。时肇庆境域设17县,分隶5郡:四会、化蒙、怀集3县隶南海郡;高要、端溪、乐城、平兴、新兴、博林、铜陵7县隶信安郡;泷水、安遂、永熙3县隶永熙郡;封川县、都城县隶苍梧郡;洊安县、开建县隶熙平郡;分属广州、连州、端州、泷州、封州。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设20县,分隶7州:四会、怀集、化蒙、洊安4县隶广州;端溪、晋康、悦城、都城4县隶康州;泷水、开阳、镇南、建水4县隶泷州;高要县、平兴县隶端州;新兴县、永顺县隶新州;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富林县、铜陵县隶勤州。

南汉乾和十五年(公元957年),设20县,分隶1府6州:四会、怀集、化蒙、洊水4县隶兴王府。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设8县,分隶1军4州:高要县、四会县隶兴庆军;怀集县隶广州;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新兴县隶新州;端溪县、泷水县隶康州;统属广南东路。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赐兴庆军为肇庆府,仍辖高要、四会2县。

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赵佶因即位前曾封端王,故亲赐御书,将端州改为肇庆,意为“喜庆吉祥之始”,肇庆之名自此沿用至今,元为路治,明、清为府治。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肇庆府为肇庆路,置总管府,隶广西道(二十九年改隶广东道)。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设7县,隶2路2州:端溪县、泷水县隶德庆路;高要县、四会县隶肇庆路 ;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 ;新兴县隶新州 ;统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怀集县改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贺州;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属广西行中书省之贺州。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复称肇庆府,隶广东布政使司。肇庆府领5县1州:高要、四会、新兴、阳春、阳江及德庆州。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析高要地置高明县;十四年置恩平县。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析高要东境部分置三水县;嘉靖三十八年析四会地置广宁县。万历五年(公元 1577年)升泷水县为罗定州(领东安县、西宁县),直隶广东布政使司。至此,肇庆府领:德庆州、高要、四会、新兴、阳江、阳春、广宁、高明、恩平等1州8县。时怀集县属广西梧州府。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驻肇庆,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迁往广州,历时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庆府署为行宫,即位称帝,改称永历,在肇庆组织军民抗清。

清初沿明制。肇庆府为广肇罗道治所,隶广东省。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置开平县;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置鹤山县,时肇庆府领德庆州及高要、四会、新兴、高明、广宁、开平、鹤山、封川、开建、阳江、阳春、恩平等12县。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阳江县升直隶厅,割领阳春县、恩平县。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怀集县由梧州府改隶平乐府信都厅。

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道,如分巡肇罗道、分巡肇阳罗道、分巡广肇罗道等,道台多设在肇庆。1912年以后,先后设肇罗军政分府、肇阳罗镇守使署、西北军绥靖委员行署等于肇庆;1936年,设置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2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肇庆一直是高要县、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1988年3月,肇庆改为省辖市,辖端州、鼎湖两区和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德庆、郁南、封开、怀集10县。

1992年12月,经肇庆市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大旺综合经济开发区(简称大旺区),赋予相当于县一级行政、经济管理职能,保留广东省国营大旺华侨农场的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94年4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云浮市,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四个县级建制从肇庆市辖区划出,另外成立云浮市。

1998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三榕港成立,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8月,肇庆市人民政府赋予高新区管委会行使市一级有关经济管理权限。

2001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园迁址至大旺区,与大旺区、华侨农场合署,实行“一区两园”的发展模式。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广东省肇庆市下辖的县级市高要市,设立肇庆市高要区,相关的行政区域界线、政府驻地均未做调整 。

到2018年4月为止,肇庆实辖端州、鼎湖、高要3个市辖区,广宁、德庆、封开、怀集4个县及肇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大旺区),代管四会市。

名称由来

肇庆古称端州,乃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产地。肇庆之名的由来,全因为宋徽宗。——端王登上皇帝宝座,亲笔御书“肇庆府”三字,肇庆之名至今沿用。

行政区划

2018年,肇庆市下辖3个市辖区(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4个县(广宁县、怀集县、封开县、德庆县),代管1个县级市(四会市)。另设肇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政府派出机构,驻大旺区,享有地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和行政审批权)。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肇庆市全境处于北纬22°47′~24°24′和东经111°21′~112°52′之间。

地貌

地势西北高,东部和南部较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平原较少,形成山地、盆地、丘陵、冲积平原等形态相间分布的山区地貌,山地和丘陵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怀集、东北部的广宁和西部的封开与德庆等县。河谷平原分布在东南部的四会、高要、鼎湖、端州等市(区)。全市土地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中低山丘陵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1%,平原和河川水域占总面积的19%。

水文

西江和北江为本市两大水系,西江自西向东在三水区与北江汇合流入珠江。区内水质良好。

植被

肇庆市是南亚热带地区的物种宝库,有不少驰名于世的珍贵种类,是广东省主要林区之一。自然植被基本上属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其代表是鼎湖山和封开县的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气候

肇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1月份平均气温约12℃,7月份平均气温约28.7℃。怀集县北部山区冬季可见霜冻。年平均降雨量约1650毫米,主要集中在4~9月;年蒸发量1300毫米以上。无霜期310~345天。早春多阴雨,夏秋受台风外围影响,晚秋有寒露风侵袭。

年内主要气候特点:春季温暖多雨,为低温阴雨偏轻年景,有轻度的倒春寒现象;前、后汛期雨量偏多,“龙舟水”与热带气旋降水明显;强对流天气频发,大风天气较多,局部地方出现龙卷风。6月,西江、绥江流域连降暴雨,导致绥江水位超警戒;7~8月3个台风,致灾较严重;7、8月高温酷热,最高气温直逼历史极值(39.1℃);9、10月秋凉,气温刷新低;秋冬少雨,气温较高,“立冬”温暖如春;11月,出现晚秋罕见雷雨大风、冰雹天气;“冬至”晴冷干燥,北部地区低温霜冻明显;城区历史极端最低温0℃。年内,暴雨、洪涝、高温、强对流、寒害等气象灾害在全市各地均有发生。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肇庆江河纵横,溪流密布,蕴藏着宝贵的水力资源。全市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53.52万千瓦,可开发资源为95.35万千瓦;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大河,以西江及北江支流绥江为中心,可东通广州、深圳、香港,西抵广西梧州,南达江门、珠海、澳门,北上韶关;全市江河年径流量2613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肇庆土地肥沃,农林资源丰富。全市土地总面积 2264万亩,其中耕地209.5万亩,园地54.48万亩,水域114.9万亩,未利用土地188万亩,林地1511万亩。全市活立木蓄积量3507万立方米,松脂基地725万亩,玉桂基地127万亩,竹子基地169万亩。

矿产资源

全市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已找到各类矿产60多种,主要有铁、金、银、铌、钽、锡、钨、铋、钼、石膏、水泥用灰岩(石灰石)、花岗岩、瓷土、钾长石等。探明储量的矿产50多种,主要是:金矿100吨,钼矿8.8 万吨,铋矿11907吨,铌钽2200吨,锆矿30885吨,铜矿5万吨,石膏5454万吨,铁矿5000万吨,预测花岗岩储量70亿立方米,水泥用灰岩 30亿吨,瓷土约5亿吨。其中,黄金产量占全省的80%,已发现金矿(点)160多处,是广东"黄金之乡";被誉为"广东绿"的广宁玉石分布面积达10平方公里;四会石膏矿现已形成年产13万吨石膏的能力;广宁、四会的瓷土,质好量多,开采价值高。

生物资源

肇庆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有不少驰名于世界的珍贵种类。全市天然生长和人工栽培的林木有近300个科、1200多个属、2500多个种。较为珍贵的树种有:观光木、穗花杉、石斑、竹叶松、金叶含笑、楠木、喜树、格木等。全市野生动物有210多种,其中鸟类150种、两栖类11种、爬行类20种、兽类32种和亚种。位于市区的 鼎湖山和封开县黑石顶两个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保护区内有桫楞、格木、水松、紫荆木、观光木、台湾苏铁、长叶竹柏、鸡毛松、土沉香、八角链、福建柏、伯乐树、粘木、合柱金链木、穗花杉、吊皮锥穗花杉、吊皮锥、蒲葵、心叶帘子藤、线叶紫金牛、金毛半枫荷、广东叶下珠等珍稀濒危植物;有国家保护的穿山甲、豺、云豺、蟒蛇、大灵猫、小灵猫、苏门羚、白鹇等珍稀濒危动物。

人口民族

2018年末,肇庆市户籍人口411.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99万人;汉族人口427.66万人,占总人口99.5%;少数民族人口2.16万人,占总人口0.5%。常住人口402.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6.2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3.82%。城区(端州区和鼎湖区)户籍人口51.96万人,常住人口65.8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43万人,出生率12.34‰;死亡人口2.34万人,死亡率5.32‰;自然增长人口3.09万人,自然增长率7.02 ‰。

经济概括

概况

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0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增加值增长5.6%,拉动增长0.8个百分点;第二产增加值增长15.7%,拉动增长7.5个百分点;第三产增加值增长8.5%,拉动增长3.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结构依次为15.8:47.7:36.5。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0%,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4%,金融业增长14.2%,房地产业增长10.1%。按常住人口计算,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1479元,增长10.5%。

第一产业

201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979公顷,比上年减少0.6%。其中,稻谷面积166549公顷,减少0.6%;玉米面积9983公顷,增长3.2%;薯类面积20913公顷,减少2.4%;糖蔗面积540公顷,减少22.4%;油料种植面积25354公顷,增长0.1%;蔬菜种植面积76240公顷,增长4.8%。

第二产业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1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从轻重工看,轻工业增长16.7%,重工业增长18.9%;从注册经济类型看,民营工业增速领先,全年民营企业增长22.2%,国有控股企业增 长1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0.4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为主要增长动力,大型企业增长17.8%,中型企业增长24.7%,小型企业增长18.8%。三大主导行业增长快,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7.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6.0%,金属制品制造业增长20.9%。

第三产业

201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007.78亿元,首次超过千亿,比上年增长20%。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全年进出口总额70.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出口额48.25亿美元,增长27.6%;进口额21.91亿美元,下降14.8%。

2018年入境旅游人数170.2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3.7%。其中,外国人16.9万人次,下降42.9 %;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53.31万人次,下降43.8 %。在城市接待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1387.82万人次,下降0.3%。过夜旅游者中,国内游客达1292.02万人次,增长5.9%。全市旅游总收入205.87亿元,增长14.7%。

社会事业

教育

2018年,全市共有幼儿园361所;小学1372所;初级中学149所,其中省一级学校16所,市一级学校83所,增加21所;县一级学校259所。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教学班32个,其中聋哑学校1所,启智学校7所。全市共高(完)中学校32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3所(肇庆学院、广东金融学院(肇庆校区)、广东理工学院);普通专科高等院校3所(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民办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机构)32所;民办教育机构288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6所。“十五”期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4.4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39%。

2018年各级各类教育(不含非学历培训)招生27.47万人,比上年上升0.9%;在校学生89.57万人,下降2.3%;毕业生25.67万人,下降4.2%。其中,特殊教育招生0.03万人,在校生0.18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3.64万人。

科技

2018年末,县及县级以上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18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58个,与上年持平。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9300人年(折合全时当量),比上年增长3.2%。全市R&D经费支出约14.95亿元,增长19.1%。

2018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9项(按成果登记数),全年申请专利量1777件,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发明专利295件,下降8.7%。专利授权量1288件,增长9.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16件,增长18.4 %。《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4件,与上年持平。全年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37.6万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08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约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已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6家。认定的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21个,市级31个。

通信

2018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0.7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81亿元,增长42.8%;通信业务总量36.93亿元,增长6.1%。

传媒

2018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9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纪念馆9个。全市有广播电台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55.04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9.21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6%和2.1%。全年出版报纸1694万份。全市共有档案馆12个,馆藏档案82.11万卷,其中综合档案馆9个,馆藏档案38.16万卷。

卫生

截至201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4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6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7个,卫生监督机构7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12688张,增长6.9%。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792人,增长11.5%;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122人,注册护士7156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29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00人。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0个,乡镇卫生院96个,乡镇卫生院床位2411张,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896人。

风景名胜

景点

肇庆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湖、西江小三峡、德庆盘龙峡、封开白石岩、封开千层峰、大斑石、怀集燕岩、广宁竹海、四会贞山、鼎湖砚洲岛各具特色,星湖(含七星岩、鼎湖山两大景区)最负盛名。唐以来的七星岩摩崖石刻被誉为“千年诗廊”,与宋城墙、梅庵、德庆学宫、悦城龙母祖庙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星湖风景区

肇庆星湖风景区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被誉为兼得“西湖之水,阳朔之山”的“岭南第一奇观”。位于肇庆鼎湖区的鼎湖山风景区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广新生态园

广新农业生态园占地面积5000多亩,是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以土地整理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三高农业”的典范。

盘龙峡生态旅游区

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位于德庆县西北部,距县城28公里,占地3万亩。景区内古木葱茏,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活化石”黑桫椤遍布其间,是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南中国最大的天然大氧库。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位于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宋代的城墙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门之上各有城门楼1座,四门之外有瓮城,城墙四角各有角楼1座,城外还有护城河。

封开千层峰

千层峰位于广东省封开县渔涝镇东南8公里的黄岗河畔,由重重叠叠的色彩斑斓的砂页岩和局部钙质页岩构成,属砂岩峰林地貌,形成于三亿八千万年前的泥盘纪。它还是我国最古老的造山运动――嘉理东造山运动所造成的山峰,是广东两个嘉理东造山运动的标准地之一。这里群峰耸立,苍翠欲滴,主峰高233米,如倚天长剑,直插云霄,奇伟险峻。山虽不高,但却集“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庐山之秀、峨眉之幽”于一身。

龙母祖庙

 龙母祖庙位于德庆县西江岸边的悦城镇,相传为龙母故乡。龙母庙现是岭南规模较大的古庙,在建筑学上有很高的价值,至今仍有许多不解之谜。 

特产

肇庆的牙雕、玉雕、竹编和工艺扇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剑花、蛋花、肇实、首乌、紫贝天葵是名优特产;清蒸文庆(山乃)鲤、清蒸麦溪鲤是特色名菜,肇庆独有;此外还有肇庆裹蒸粽、怀集燕窝等。

历史文化

语言

肇庆市主要流行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粤方言,又称广州方言、广府话(俗称白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广府片,分布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第二部分是罗广片(又称勾漏片),分布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和肇庆高新区。全市总人口90%以上使用粤方言,但各地又有地方色彩,在语意、词汇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怀集县就有“上坊话”与“下坊话”之分。客家方言,全市约30万多人使用,以四会市最多,约有12万多人。怀集、封开2县部分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壮语及标语。使用壮语的主要居住在怀集县西北部的下帅壮族瑶族乡和中洲镇的部分村庄,大约7000多人,属壮语北部方言,因与操粤语的汉族同胞交往密切,故又与壮语北部方言有所区别。全市操标语的约20万多人,分布在怀集县的永固、诗洞、桥头、大岗、梁村等镇和封开县的河儿口镇、金装镇、长安镇的一些村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肇庆语言也发生变化,学校普遍使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逐渐成为公务活动的主导用语,本地百姓可用普通话与非粤方言民众作简单交流。

饮食

肇庆的的餐饮主要以粤菜为主,兼有糅合南北风味,中西风格, 集菜肴、点心,小食于一身的地方风味。主要的地方特色有:西江河鲜、广宁笋宴、高要市大湾镇麦溪鲤(鲩)、文庆鲤、鼎湖上素、肇庆裹蒸、 封开杏花鸡、四会仙螺、四会茶油鸡、德庆竹篙粉等。

曲艺

肇庆怀集的“贵儿戏” 是中国稀有的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鱼龙舞、雄鸡舞、麒麟白马舞、十二月采茶歌,400年来至今传唱在田垌村圩。

工艺

肇庆出产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是书法的重要工具之一。端砚是肇庆最著名的特产,端,即端州的简称。肇庆端砚与湖笔、宣纸、徽墨并称“文房四宝”。其石质纯净细嫩,蘸墨笔锋经久不退,其雕刻也相当精湛,被历代列为贡品。

旅游攻略

肇庆速览

肇庆市位于中国华南,隶属于广东省,西靠桂东南,珠江主干流西江穿境而过,北回归线横贯其中。背枕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为粤西咽喉之地。肇庆现辖端州、鼎湖2个区、和广宁、怀集、封开、德庆4县,代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

肇庆是广东最美的城市,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的砚都,这里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也有着无以伦比的绝美山水.....

最佳旅行时间

肇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降雨多集中在4-9月,7月份温度最高,平均在28.7℃,肇庆的冬天不是很冷,夏天也不是很热,一年四季都是很好的旅游季节。

穿衣指南

肇庆一年四季温度都不是很冷,7、8月份是气温最高的时候,穿短袖、短衫即可,12-1月稍冷,穿一件厚外套即可,春秋时节可穿薄衫。

消费水平

肇庆消费水平和广东省其他城市比属于中等偏下,一般一顿饭人均在20元左右,住宿的话一般150元左右可以住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