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彭德怀爱将组织了一次协同作战,一名英军俘虏说在坑道里直发抖

《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军史专家天择创办,欢迎关注~

每年的9月是朝鲜半岛最为舒服的季节,而1951年9月下旬的朝鲜中部更是风和日丽,然而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的指挥部里,64军军长站在大幅的作战地图前已有好久没有挪步了,他的眼光紧紧地盯向马良山和高旺山地区,那里正是蓝色箭头指向的地方。

马良山、高旺山地区位于朝鲜中部开城东北约40公里,这一带属于丘陵地形,马良山主峰海拔317米,是高栈下里新村、金尺洞、回山洞一带的制高点,也是临津江西岸江湾地带的主要制高点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守住马良山、高旺山地区,不仅可以确保临津江西岸广大地区的稳定,同时也可以保障志愿军第47军在临津江以东防守月夜山、天德山阵地的侧翼安全。担负马良山地区防御任务的是志愿军第64军第191师,64军军长是曾思玉。

曾思玉是江西信丰人,1930年加入红军,他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直罗镇战役、平型关等战役。解放战争后期,任华北军区第4纵队司令员,第64军军长等职,率部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宁夏等战役。他在解放大西北的征战中出色的表现,深受彭德怀的赞赏,并成为彭德怀的爱将。

1951年9月中旬,志愿军第64军受领了在马良山地区组织防御的任务后,曾思玉向朝鲜停战谈判小组成员李克农、乔冠华汇报了部队的备战情况,乔冠华告诉曾思玉:

“现在敌人内部矛盾重重,在打还是谈的问题上,争吵不休。因此,停战谈判也很艰难。据了解,他们为了扭转战局,正在酝酿秋季攻势,你们要早有准备,狠狠地打,你们打得越狠,我们在谈判桌上就越有本钱,谈判的本钱就靠你们了。”

当时抗美援朝第5次战役已经结束,中朝联军和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不分胜负,这种僵局使两方坐到了谈判桌前,商讨停战事宜。因为当时我军的方针是以打促谈,如果打得不好,谈判就会被动。马良山和高旺山地区是敌必攻、我必守的地方,所以当64军接受防守马良山、高旺山地区的任务后,曾思玉深感责任的重大。

所谓的谈判都是以实力为后盾的,1951年9月底,“联合国军”为在朝鲜停战谈判中捞取政治资本,发起了秋季攻势,妄图挽回败局,其中马良山、高旺山地区是联合国军重点攻击的目标。马良山高地的主峰是317高地,坚守317高地的191师571团3连、4连,由于刚开始我军工事不完善,在敌人优势火力的打击下,工事基本被摧毁,我军被迫撤出317高地,马良山阵地失守。

当马良山阵地失守的消息传来,曾思玉身上的压力倍增,但他是久经战场考验的悍将,他知道联合国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如何弥补我军武器装备的劣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靠谋略,如何把这次协同作战组织好,曾思玉经过长时期的思考后,他决定采取三条措施:

1.麻痹敌人。也就是不断对敌人展开冷枪冷炮行动,但不发动大规模战斗,给敌人造成我军不准备攻占马良山阵地的假象。

2.出其不意。主要是在炮火压制上打破惯例,改一轮炮火压制为两轮炮火压制。因为我军以前通常都是进行一轮炮火压制,联合国军已经掌握我军的规律,炮火压制后,敌军通常都会爬出战壕走到阵地上,第二轮炮击可以大量杀伤敌人。

3.打破常规,把进攻的时间放在下午,而不是在夜间。

转眼3个星期过去了,191师在马良山地区与英军对峙,虽枪炮声不断,但一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斗。紧接着又过去了10天。英军自攻占马良山后,一个多月内未见志愿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加之构筑了“牢不可破”的防御工事,便产生了错觉,误以为志愿军伤亡严重,已无力争夺马良山了。

与英军逐渐放松警惕相比,64军191师正全力为大反击做准备。572团、573团隐蔽地从峰火山分别向前挖掘了15里长的战壕、火炮掩体和隐蔽洞,各攻击分队在敌前沿200-500米距离的进攻出发地上,利用夜暗秘密构筑了5个步兵连的屯兵洞和相应的指挥所。至11月初,战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1951年11月4日15时,朝鲜半岛的天气已比较寒冷,而马良山阵地上的联合国军闲得无事,除一部分在前沿阵地警戒外,有的在睡觉,有的在聊天,对志愿军即将发起的行动一无所知,在敌人的麻痹大意中,马良山反击战斗打响了。

令“联合国军”大吃一惊的是:一向在夜间发动进攻的志愿军居然在明亮的阳光照耀下,气定神闲的对据守马良山的英军发起了攻击。志愿军首先进行炮火准备,以山炮、坦克炮进行破坏射击,只见一发发炮弹从志愿军炮兵阵地上腾空而起,拖着欢快的叫声,像长了眼睛一样,扑向英军阵地上的一个个目标。

40分钟的炮火急袭后,志愿军以部分炮火进行延伸射击,同时各种步兵火器向敌前沿猛烈开火。制造步兵发起冲锋的假象。联合国根据惯例判断,以为志愿军步兵就要发起冲锋,在长官的督促下,纷纷走上已被炸得面目全非的防守阵地。一阵忙乱后,展开队形,架好枪,做好迎击志愿军步兵冲锋的战斗准备。

当英军在前沿阵地各就各位时,他们才猛然发现,阵地前面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正当联合国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时,只听空中传来了令人窒息的炮弹撕裂空气的声音。对马良山阵地上的联合国军来说,这却是来自地狱的召唤声。刹那间,炮弹准确的在敌群中炸开了花。联合国军万万没有料到,志愿军炮兵在急袭之后的火力转移,以及前沿步兵的猛烈射击,都是事先设计好,用来引诱他们走出掩体的。

整个马良山反击战用时不到3小时,191师全歼英联邦第1师第28旅苏格兰皇家边防团1个营,500余名英军官兵的尸体横七竖八的布满了马良山主峰,48名英军举手投降。战后,在被坦克击垮的碉堡里,发现了英军营长的尸体。一名被俘的英军俘虏说:

“在第一次猛烈炮火停顿后,听到步机枪的射击,我们以为是步兵冲上来了,不料刚探出头来,更厉害的炮火又打过来,大出我们预料,我们不少人被炸死。我赶忙逃回坑道,吓得浑身发抖,直到你们冲进坑道,我连举手缴枪都来不及了。”

另一名俘虏补充道:“你们协同作战组织太好了,而且你们“金日成大嗓门”(喀秋莎火箭炮)的爆炸声太吓人。”

《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军史专家天择创办,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