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一座没有电灯的城市

新媒体编辑|李雨欣 撰文|顾小白 摄影|陈春雨

106年前,南京下关车站迎来了一群绍兴府中学堂的学生。此时已是夜晚时分,学生们抬头便见着狮子山上以电灯排列而成的数个大字,从未曾见过这么多电灯的众人顿觉恍若梦境。

这一年是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由帝国政府斥巨资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刚刚在南京开幕。这群浙江学子风尘仆仆,是为了参观这场被时人赞之为“我中国五千年未有之盛举”的世界级博览会,领队是日后以笔名“鲁迅”而叱咤民国文坛的周树人。

夜游的人儿流连于灯下,久久徘徊,直到夜半时分方才渐渐散去。只是,谁又能想到,就在不久之前,南京,还是一座没有电灯的城市呢。

用不完的电,索性售于民

两年前,也即1908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与江苏巡抚陈启泰开始筹办“南洋劝业会”,电力供应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时,作为江南第一重镇及铁路交会枢纽的南京,到了夜间却依然要靠蜡烛、油灯来提供照明。

1909年6月,江南财政局提调许星璧向接替端方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张人骏上书,建议兴建电灯厂,以给总督府、江宁将军府等官署衙门提供夜间照明,并为举办“南洋劝业会”提供电力保障。张人骏当即予以了批准。

就算是如今,建起一所电厂也并不容易,选厂址、盖厂房、机器选购及安装,都是问题,更别说是在那个年月了,一没技术、二没设备,我们能够想象当时筹建工作的艰难。

经过反复筛选,厂址被选定在西华门外的旗下街(今西华巷南段)。之所以在此处建厂,是因为这里临近总督府,方便日后拉线供电,而临近的秦淮河则能够为机器设备提供足够的冷却水。

选定了厂址,剩下来的事情便好办多了,官府衙门出面,很快就购下一块约有6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以修建这所取名为“金陵电灯官厂”的发电厂。“南洋劝业会”举办前夕,“金陵电灯官厂”的建设工作便已大体完成。

不过,就在第一台发电机组安装告竣,准备运行发电之时,有个情况却引起了许星璧的注意。那时通用的电灯泡多为16支烛光(16瓦),这意味着“金陵电灯官厂”的三台100千瓦发电机组足够供应1.8万多盏电灯的照明,南京城内的官署衙门是用不了这么多电的。

许星璧认为,与其让机器空转,造成太多浪费,还不如将电力售之于民,造福百姓。于是他呈文上报总督府,建议将余电公开出售,使官办电成为公用电。就这样,“金陵电灯官厂”从最初的官用电厂变成了中国第一所官办公用电厂。

电量不够,分厂来凑

辛亥革命爆发的那年冬天,“金陵电灯官厂”的三台发动机组方才全部投入运行,当时电厂架设了两条供电线路,一条是由西华门经新街口,至中正街、白下路;而另一条则从西华门出来后,往大行宫、夫子庙而去,两条线路都是2.3千伏输出电压,分别向城中、城南区域直接供电。这意味着,在步入民国时,其实只有半个南京城在夜晚不沉浸在黑暗之中。

大清国成了过去式,新政府自然有新气象,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方针,使得南京城外的诸多乡镇、县城纷纷建立起了小型的电灯公司,白天为机器供电,用以碾米、榨油,发展实业,晚间则提供照明。前清的“金陵电灯官厂”被中华民国江苏省实业厅给接管,更名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

在用电量日趋增大,而西华门外的本厂又因规模限制,已不足以继续发展的情况下,1919年“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决定在下关建立分厂,定名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下关发电所”。本厂形成“一厂二所”的布局,自南北两个方向为整个南京城供应电力。而筹建分厂的人选,经黄培炎先生推荐,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长许肇南被委任为筹建主任。

△南京下关发电厂,如今是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大门。

许肇南一改以往聘请外国专家的惯例,亲自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次年10月,随着第一台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正式投产,“下关发电所”——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安装、运转成功的火力发电厂开始了它长达88年的辉煌历史。

△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下关商董为商埠电灯失明设本埠电厂一事给内务部的呈文。

△下关电厂建设委员会事业报告。

首都建设,错落有致

但凡提到南京的城市建设,1927年后的那段历史自是回避不了。国民政府于南京成立时,因清末以来连遭战乱,早已是面目全非,不仅城市规模较小,而且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公共设施。

这种状况下,首都的建设工作也就成了迫切任务。为了能够建造一座中国现代都市作为“全国城市之模范,并足比伦欧美名城”的首善之区,国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旨在对南京实施现代化改造的城市规划文件——《首都计划》。

按照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的决议,“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接管了“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并将西华门外的本厂与“下关发电所”合并后,更名为“建设委员会首都电厂”。

与此同时,南京的电力供应正因为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尽管仅是西华门的本厂每晚就发电4000余度,耗煤29吨之多,但电力供应依然不足。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难题,“首都电厂”决定对“下关发电所”进行扩建。此后,“西华门发电所”的老旧小型机组全部停用,由“下关发电所”承担南京城的全部电力供应。

除了设备先进之外,当时有着“全国模范电厂”美誉的“首都电厂”整体环境也很好,不远处就是扬子江,如今站在中山码头而看,滚滚江水东逝去,江面上船来船往,在当年,长江航运为“首都电厂”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捷。

△码头的搬运工人雕塑。电厂濒临长江,紧靠中山码头,这里是长江航运的重要节点,水陆交通都很便利。

往北不过几分钟路程,是下关火车站,这个曾经规模为全国之首的老“南京火车站”和中山码头一起,源源不断地将成百上千吨的煤块输送到电厂。工人们挥舞着铁铲,将成堆的煤炭卸载下来,再将之送入锅炉。这些黑色的矿物体在燃烧后所产生的热能,会被发电机器转换成为电能,最终输送到南京城的大街小巷。

此外,电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很出色。若是从狮子山上俯瞰下来,我们能够看出,当时电厂的工厂区、生活区划分得很清晰,一栋栋厂房、设施错落有致。那几座红砖砌就的小楼则是由民国时期颇为有名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筑大师童寯的手笔自然很是非凡,其风格之优美、建筑之精妙,直到今天,依然被看作是民国时期建筑中工业类的典型代表。

创伤的记忆

1937年的夏天来得格外早,也很是炎热。7月,卢沟桥畔的枪声,让首都市民们嗅闻到了空气中的火药味。30余日后,淞沪会战打响,数百里之外的大上海转眼成了一座“血肉磨坊”。

上海全面开战后的第3天,也就是8月15日,日本飞机就出现在了南京城的上空。从那之后,南京频频遭受空袭,医院、水厂、电厂,一切尽皆为轰炸目标。仅仅在9月25日这天,日本人便出动飞机约百架,从上午9点30分开始,对南京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猛烈轰炸,造成逾千名南京市民伤亡,大片城区化作废墟。

“首都电厂”也在这天的空袭中受到重创。电气控制室设备大部分被炸毁,所有电路控制失灵,锅炉亦中一弹,破坏相当严重。此外,机房周围也遭到轰炸,多处受损,附近的大马路及街区几成废墟。

进入10月,战局急转直下,接连的败报纷纷而来,为了做持久抗战之准备,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同时将重要工厂设施迁往内地,“首都电厂”机关也在后撤名单中。随着大批技术骨干的疏散,以及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刚刚才经过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和杭州闸口电厂、上海杨树浦电厂被时人共称为江南三大发电厂的“首都电厂”就此元气大伤。但这还只是灾难的开始。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首都电厂”也被日军所占领。4天之后,包括45名电厂留守工人在内的3000多中国军民被日军屠杀于电厂不远处的煤炭港下游江边,史称“煤炭港惨案”。抗战胜利后,为纪念罹难的工友,电厂里建起了一座“殉难工友纪念碑”,将殉难工人之姓名铸列于上,以志不忘。

战争留给南京的伤口,直到共和国成立之后,方才慢慢愈合。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电力工业。为了满足南京的用电需求,自1957年起,被收归国有的“南京下关发电厂”实施了大规模扩建,并由此成为当时江苏省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这所有过辉煌过往和厚重历史的百年老电厂,却因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开发的需要,而不得不直面被淘汰的命运。2008年,作为中国电力工业百年发展史缩影的“下关发电厂”正式停产。但南京人并没有因此而将之遗忘。在规划部门的努力下,电厂旧址上,一座科普公园建立了起来。

△公园里设置的脚踏发电装置。

将要告别南京时,已是暮色沉沉。伴着夜风,临着江景,在城市旖旎的灯火中,眺望狮子山。耳边仿佛传来了阵阵的机器轰鸣,一众浙江学子的惊叹,透过百年沧桑依稀飘来,掺杂在火车的呜呜汽笛声中。

| 好文精选 |

●●●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17161564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