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不要去改变你改变不了的东西和人

弱不是消极,而是一种顺应。“弱者道之用”指的就是对规律的顺应。最重要的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示弱,而且是心态上的示弱,不只是行为上的示弱。所谓心态上示弱,就是不着急,从容一些,反正我们不急着去死,静静地等待事物发生变化,不要猜测它什么时候变化,也不要怀疑它会不会变化。

很多人沉不住气的原因,就在于不确定事情是不是一定会变化,是不是一定会向好的、如意的方向发展——当然不是,事物向哪个方向变化,这部分取决于你的行为和选择,因为任何事都是行为的结果,但另一部分不取决于你,甚至不取决于别人,而取决于道。有些事情,是你怎么努力也不会得到如意结果的,对于这类事情,你该做的就是接受。对命运示弱,不要强悍地去做无力的对抗,不要去改变你改变不了的东西和人。修道者永远不去勉强一些结果,不会让冬天开春花,也不会期待春天能下大雪。他永远是为做到最好的自己而努力,然后待时而动,顺势而为,不去勉强,对任何事都不勉强。当然,不是每个修道者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一个真正的修道者必须向往做到这一点,将它作为自己的一个比较具体的目标,否则,修道是不可能成功的。


电视剧《诸葛亮》的主题曲《待时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凤凰翱翔于九天,没有遇到梧桐是不会停下来的。诸葛亮认为君子就要像凤凰一样,要静静地等待时机,不等到明主绝不归附。诸葛亮自己就是这样。他甚至不去找刘备毛遂自荐,刘备亲自去找他,他还要刘备三顾茅庐才肯见面。为什么?因为“非梧不栖”“非主不依”。他明白待时而动的道理,有什么条件就做什么事情。看起来他很被动,其实他只是顺应大道——有一个非常重视和尊重他的君主那最好,如果没有他就静静地待着,跟花草鱼虫为伍,也懒得过那些打打杀杀的生活。“弱”就是这样,永远顺势而动,不勉强,不强迫,自然而然。这也是无为。

《周易》中也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器就是自己的本事,君子总是藏着自己的本事,永远不张扬,等待时机的出现。卖弄跟强求、强迫一样,都不是“示弱”,而是攀缘。

“示弱”是什么?是把种子种到地下,然后静静地等待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然后再采摘果实。示弱就是随缘。所以,君子从来不做勉强的事情。如果他头上长个角,忽而顶你一下,忽而顶我一下,就不是君子,而是牦牛、蛮牛。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人,他们的头上就长了角。过去那些反潮流的英雄,头上都长了角,身上都长了刺。这种人历史上太多了,像我们经常提到的韩信,他就是典型的蛮牛。什么事都硬来,刚开始因为顺势,他的强硬得到了回应。后来,时势变了,他却还是要硬来。那么,等待他的只可能是失败。还有杨修,杨修太聪明了,曹操有什么心思他都知道。你想象一下,如果你身边有这么一个人,你是什么感受?所以曹操非常讨厌他。所有经常猜测别人、窥视别人的人都不受欢迎。杨修就是这种人。他把曹操的心思摸得很透,曹操一点安全感都没有。这时,曹操必然会把他给收拾掉。

君子明白这一点,所以君子永远难得糊涂。他看起来像深渊一样,表面上无波无纹,里面藏了什么别人也看不见。老子提倡这种态度。中国古代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提倡这种态度,永远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聪明,永远伺机而动,不勉强地做一些过于功利的事情。

张扬者一般无大才,只有内敛者往往才能得大道。如果你过于张扬,生活中就会有无数的阻力出现。这时,身边的一切都会制约你,而不是帮助你,你就成长不起来。除非你有毛泽东那样的雄才大略,那另当别论。因为,那时候中国人不能没有毛泽东,没有毛泽东,革命根本不可能成功。当时,有人问一个将军,为什么那么多人服毛泽东?那个将军说,因为他们不得不服啊,他们和毛泽东差得太远了。毛泽东在任何时候都比别人看得高,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敏锐地发现要害,并且快速地抓住要害,永远都是这样。如果你有毛泽东这样的本事,那么你可以露;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本事,就要像老子说的那样,弱以待动,“弱者道之用”。

一定要知强守弱,也就是明白怎么做大、怎么做强,但不去做,守住“弱”的态度——哪怕你的心很强悍,也仍然要示弱。不过,君子不但态度上示弱,心也很弱。不是说君子的心没有力量,而是说他们不着急、很从容,不拒绝等待,因为他们知道大道的规律。他们明白,小树苗必须慢慢地长大,才可能长成苍天大树,揠苗助长也没有用,搞不好还会让它夭折。有没有父亲会为了让女儿尽快长大,长成美丽的少女,就从五岁开始给她打激素?肯定没有,只有傻瓜才会这么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你急也罢,不急也罢,都得等着它慢慢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明白这个道理、谨慎行事者都得到了善终,过于张扬者都不得善终。所以,老子不断地强调“弱”,我们也不断地强调“弱”。生活中需要示弱的智慧,或者说,我们都需要在生活中示弱的智慧。我以后会专门在亲子阅读班上讲一些关于做人处世的东西,让孩子们从小就拥有一种智慧。

“示弱”是孩子们最该具备的智慧之一,是不是真的懂得示弱的智慧,决定了孩子们的一生。你看刘备,他就属于懂得如何示弱的人。徐庶告诉他,你想见诸葛亮,就要自己去拜访他,不能把他请过来见你,你也请不来他。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而且一次见不到就去第二次,第二次见不到又去了第三次,最后诸葛亮才认可他,觉得他是一棵能让凤凰栖身的梧桐树。还有“假哭荆州”的故事,无论他是假哭荆州还是真哭荆州,人家都不好意思要了。你可以想象一下,对方是一方之主,又是一个大男人,男儿有泪不轻弹,他却痛哭流涕,如果你看到了,你会怎么样?你肯定会心软的。当时鲁肃也心软了。有很多人都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回来的,事实上刘备的哭确实打动了很多人,他在该哭的时候哭,谁都觉得这个刘皇叔真好,谁都想帮他。所以,示弱是一种智慧。他一辈子几乎只强势过一次,就是去白帝城报仇,如果他在这件事上仍然示弱的话,他也许不会那样死。不过,如果他没有去白帝城报仇,他的故事就没有这么感人了,也不符合他的个性。

曹丞相也是尽可能地示弱,不敢把汉献帝给废掉,许多时候还是会尽一个臣子的责任。当然,他的个性非常飞扬跋扈,因为他太强了,几百年都很难出一个他这样的人才,无论文学还是武功,他都非常杰出。他这种人是天成之才,天生就有雄才大略,没办法。一般人的个性如果像他那样,早就被人给灭掉了。


好 书·推 荐

▼▼▼


《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