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抠门”老人过世,留下来的存款全被子女“大方”让出,只为孝敬


【1】孤僻而有个性的老人

老王是个很孤僻的老人,很有个性。

跟老伴儿是经别人介绍结的婚,俩人也没什么太深的感情基础。

照着老伴儿的话说:“要不是找不到结婚证了,早就跟他离了”。那个年代,结婚有时候就像“例行公事”,到岁数了就应该抓紧办的一件事儿。结婚之后,俩人陆陆续续有了三个孩子。日子里经常磕磕碰碰、吵吵闹闹。

那时候的人不像现在,为了孩子,凑合也得凑合过下去。

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后,子女们经常商量要不要把母亲接过去住。老人们都挺倔,虽说同住一个屋檐下很少搭理对方,但谁也不愿意离开这个住所,都认为这是自己的家。

对于二老的情况,孩子们也很无奈。随着老人年龄越来越大,孩子们心想,都这岁数了,能缓和就缓和,实在没办法也顺其自然吧。

孩子们对老人都还不错,经常回去看望老人,是不是给老人一些“零花钱”,逢年过节都会包个红包。他们深知父母的关系,钱也都是分开给的。

老王很“抠门”,孩子们给钱之后就收下了,也不说什么客气话。老伴儿经常私下里给孩子们抱怨,说“你爸比守财奴还扣”。原来是这样:

一到过年,子女们都带着孙子来看望老人。老王都是一家给一百的“压岁钱”。其实钱多钱少就是个意思,老伴儿看着就有点不高兴,可能也有“斗气”的意思,都当着老王的面儿双倍给。

每次看到这个时候,老王都得冲着老伴儿喊两句:

“孩子那么小,给小孩子那么多钱干什么?”

闹得孩子们特别尴尬。时间一久,孩子们对老王都有些“怕”。

【2】就留下一句简单的话

每到过年的时候,一家人都会聚到一起吃顿年夜饭。赶上老王心情好的时候,一家人挺融洽。要是赶上心情不好,一顿年夜饭就真成了“一顿饭”,凑合吃完就算把年过了。

老王的“自理能力”非常强,有什么事儿从来不找别人帮忙。跟老伴儿也各过各的。

2016年的时候,老王重病。虽然孩子们有些惧怕老人,也不太认同父亲的这种性格和对家人的态度,平时有些疏远,但是毕竟是亲人,孩子们依然尽心尽力的照顾,直到送走老人。

临终前,老王给孩子们交待了一件事儿。

孩子们在整理老王物品的时候,按照老人的意思,找到老王留下的一个,用手绢手缝的小袋子。里面有三张存折,一本流水账,还有一张只写了两句话的信纸:

三张存折,一个孩子一张。另外,照顾好你妈。

孩子们打开存折,看着上面每一笔账的出入记录,全是孩子们孝敬的钱、老王自己攒的钱、退休工资转进来的钱,基本上是老王一辈子的积蓄。账本上,记录着老王自己买菜日常花费的钱、每年给孙子的“压岁钱”,全都记的清清楚楚。

信纸上没有任何其他的话。

几个孩子拿着存折,三张的数字一模一样,加起来也有几十万。看到这些,孩子们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老人的脾气性格让人难以接受。自己没给自己花过什么钱,甚至对家人都很“抠”。老人一辈子攒下来的钱全都在这里了,全留给了孩子……

孩子们无法对老人的行为作出任何评价,确实是因为老人的性格原因,造成了给人的感觉就是对谁都不亲。

【3】违背老人的意愿,只为让母亲好好的

这件事儿孩子们没有跟母亲说。老大考虑的比较周全:

“不管怎样,爸妈这一辈子虽然过的不幸福,但是毕竟是夫妻,毕竟一起走过了几十年。爸走前把他的钱全给咱们了。咱们还是不要说了,不然让妈心里肯定特别难受。

爸留给咱们的,不管平时是怎么着的,至少他对咱们是有爱的。可能是不会表达、不愿表达吧。这个咱们就不去猜了,往好里想吧。咱们算算,退休工资有多少?就算加上咱们孝敬给他的钱,也超不过这个数吧?可以说爸一辈子的积蓄全留给咱们了。

爸留下来的这些钱,这些钱怎么用咱们要想清楚。我这么想,咱们把这些钱都给妈吧。我是这么考虑的:

一个是刚才我说了,别让妈心里难受。再怎么着,爸攒下来的这些钱给妈,多少还是能让她欣慰一些。另外一个,就剩妈一个人,之前怎么吵架闹别扭,都是之前的事儿了。咱们也劝劝妈,让她能多有点钱,把日子过的好一些。而且爸也交待了,让咱们照顾好妈。”

其他两个孩子都特别赞同。老三也插了几句:

“咱们不用过多的评论爸。至少,从这件事儿上,咱们能看出爸对咱们的好。

说心里话,我觉得妈这辈子过的挺冤的。年轻的时候没什么爱情,年老了没什么亲情。咱们不能让妈再过的憋屈了。

另外,我想咱们再多做做妈的工作,让她跟着咱们住吧,照顾起来也方便。

之前他们关系不好,妈其实心里没什么安全感。咱们,就是她的依靠!”

几个孩子商量好了,就按照这个意思来办。

老王的老伴儿接受了。之前之所以不同意跟孩子们一块儿住,是“赌气”,老俩的房子凭什么我出去住?现在之所以同意,从心理上来讲需要的依靠更重,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那个像“家”的住所。

至于老王留下来的那张纸、那句话,孩子们没给母亲看,而是“欺骗”了老人:一致的说辞是,老王之前交待的,是全留给老伴儿,争取让老人多少有点安慰吧……

【4】结语

老王是一个不怎么表达的人,也是一个不懂得体谅别人、照顾别人情绪的人,把自己“封闭”的很严实。从老人留下的话都可以看出:也只是“指示”,丝毫没有任何暖心的辞藻。

所以,让家人觉得老王“生性凉薄”、“抠门”、“守财”……一堆负面的标签。所以,子女们不太喜欢,老伴儿甚至“敌对”。

这种脾气性格的人,现实中也不在少数。

反观孩子们的做法,从处理这件事儿上的态度来讲,我认为非常好:子女们懂得“舍”。或者说,懂得什么更重要。

孩子们在老王留下的钱、照顾到母亲情绪这两者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们是站在母亲角度来考虑问题——能让老人心里舒服一些,哪怕一点点都值得去做。至于留下来的钱有多少,不是考虑的重点。

很多时候,出于对别人考虑的立场,自己稍微做一点事情,可能就会起到不一样的作用和效果。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有时候试图去改变他人确实很难,但是我想,绝大多数即使很“各色”的人的内心深处,总会有对于家人、子女的情份。尝试一下、改变一下考虑问题的立场,未尝不是让家庭变得温暖的一个手段。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