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人工智能又双叒叕被点名,大学准备好了吗?

今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着力构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勇闯“无人区”的高层次人才。

《意见》明确要依托“双一流”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内涵,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

《意见》要求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大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有序推动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和吸引人工智能前沿领域优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双聘等灵活聘用方式吸引企业和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到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打造高水平发展平台。鼓励高校统筹各类资金,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逐渐形成学科优势特色,推动人工智能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依托“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以及从密切校企合作,确立专项任务培养研究生机制,强化博士生交叉复合培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做了要求。

此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了人工智能专业。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今年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研究生计划增量,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

人工智能多次被点名,高校做好准备了吗?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

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编写50本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建设50门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设专业、编写教材、建设在线课程都与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紧密相关。

2018年8月,据《新京报》报道,时任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高润生介绍,已有31所高校自主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4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从机构设置的数量来看,“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这一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

接下来我们将对一些高校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建设方面的举措进行梳理,希望对高校有一定帮助。

吸引师资

新建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面临的首要挑战是组建一支有竞争力的师资团队。这一任务有两点特殊之处:

一是人工智能的人才很抢手,大型互联网公司不惜重金挖人,从刚毕业的博士到资深教授都有被业界挖走的风险。

二是上面提到的新建机构大致在同一时间段集中招聘,出现“粥多僧少”的局面。这两点促使高校在增加对师资的吸引力上放出“大招”。

2019年4月27日,北京大学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这天正好是校友李彦宏夫妇向母校捐赠6.6亿元人民币满一周年。有了这笔基金加持,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面向全球选聘学术带头人与优秀青年学者共50人(其中2019年计划招聘15人)。

除了30万至50万人民币基本年薪,青年学者还可获得学校年终奖、院长津贴、科研绩效等,并被推荐申报北京智源学者计划,入选之后可获300万元经费(其中一半作为个人津贴)。

同在北京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也在2019年4月22日成立了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其特色在于通过人工智能与该校14个一级人文学科融合,让未来“智能而有温度”。该学院的名字来自校友张磊的高瓴公益基金会,该基金会两年前向人大捐赠了3亿元以支持交叉学科创新。

为了吸引人才加盟,人大不惜拿出“安排子女在人大附中、小学、幼儿园就读”这一“杀手锏”。从薪酬标准来看,其师资团队分为准聘助理教授、准聘副教授、长聘副教授、长聘教授四级,协议薪酬为70万元到180万元,住房补贴为160万元到400万元。

争夺生源

2018年6月28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该研究院的发展战略为“一个核心,两个融合”,即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研究为核心,积极推进大跨度的学科交叉融合与大范围的技术与产业融合。

引起关注的新举措是在清华大学校园开放日暨招生信息交流会上,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堂班(以下简称“智班”)成立。这是该校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第8个实验班,由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担任首席教授。

智班从2019年秋季开始招生,首批计划招30人。根据《人民日报》对姚期智的访谈,智班培养方案初步设计为“2+2”,学生前两年的学习达到本科四年的强度,后两年通过与其他院系老师合作,用人工智能做出一个有意义的应用。

通过本科荣誉项目选拔人工智能领域拔尖人才的举措不仅出现在清华大学,早在今年4月浙江大学就宣布新设立竺可桢学院图灵班,2019年首届计划招生60人。据新华网报道,图灵班的目标是“在5~10年内培养一大批引领计算机行业创新创业的杰出人才,以及能够进入世界顶尖学术科研机构执教的研究人员”。

图灵班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三个专业,其模式为1+3”,即第一年由竺可桢学院统一管理,第二年开始学籍转入计算机学院。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图灵班根据学生意愿与实际修读情况采用滚动选拔机制,既“能出”(每学期结束后不适合继续留在图灵班的学生被重定向到其他班级),也“能进”(第一和第二学年结束时从全校补充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图灵班)。

优化课程

2018年9月,80名本科新生进入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为C9高校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迎接这批新生的既有院长周志华亲自讲授的人工智能导学课(据学生回忆,该课“从科幻概念联系到目前的应用方向,再深入到底层实现技术,从学科起源开始追踪不同历史阶段人工智能的起起落落”),也有令人直呼“看着烧脑”“瑟瑟发抖”“梦回高三”的数学分析、离散数学等多门数学课程。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5月出版的《南京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包括数学基础(8门课)、学科基础(12门课)、专业方向(8门课)、专业选修(再分为5类共36门课)这四大组成部分。每部分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以“烧脑”的数学课为例,根据《南方都市报》对周志华的访谈,这是因为“人工智能面临的问题千变万化,解决问题涉及多种数学工具。高水平人才必须有好的数学基础”。

本文来源:综合整理自教育部网站、新华网、南方都市报、麦可思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