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阿里巴巴为何良将如潮?合伙人大炮说:通透

在阿里巴巴创办20周年,“新六脉”发布之际,《阿里巴巴与四十大道》做了较多更新,加入了大量新故事。

这本书取材于阿里,写的是“家事”,但表现的是人性,尤其是企业中的人性。企业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人性不会。人性总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永远不要挑战人性,阿里巴巴的做法是顺着人性激发人性,极大地发挥人性的正面作用。


读者很聚焦的一个问题,阿里巴巴商业逻辑的原点是什么?我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良善

一个伟大的企业不是业务有多大,而是把良善发挥到多大。企业相信员工的良善,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弹药”直接给到一线员工;员工相信企业的良善,就不怕犯错,不会明哲自保,敢打敢拼,敢创造敢承担。

有人说,算法时代,人不再重要,人性更无须关注,其实,人类社会几千年,科技发展了很多,人的情绪并无多大变化,人性的价值不减反增——这也是阿里巴巴等很多优秀企业极力倡导价值观的原因,这些价值观各不相同,丰富多元,本质都是对人性的理解。

也有读者说我作为阿里员工写阿里,只说好话,问题不敢多讲,蜻蜓点水,隔靴搔痒。阿里作为超过10万人的公司,问题当然很多,问题的关键不是问题本身,问题本身不足以形成社会启发,我寻找的是单个企业身上的共性价值。

我想,阿里巴巴对中国的贡献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大家看到的业务线,改变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互联网进程;另一条是不容易看到的文化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长期以来“抑商”思想的影响,企业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份量不足。

写本书的一个想法,希望有人重视和提炼不限于阿里的优秀企业文化,这些文化理应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里巴巴为何良将如潮

1999年的阿里巴巴,寂寂无名,公司很难招到人,也很少有人知道马云是谁。一名大学生兴致勃勃地穿越一片田野,推开湖畔花园马云家的门,心顿时凉透,拔腿就走。

就在湖畔花园,马云对着十几个员工说,总有一天,我们阿里会美女如云,良将如潮。“总有一天”是憧憬,也是决心。有一句话,在阿里,20年来从没有变过:相信“相信”。18年后,在杭州黄龙体育场,马云面对在场员工说,今天,我们已经有22000名美女,超过30000名良将了。

2019年9月10日,马云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接任者张勇(逍遥子)。这不是一件大新闻,因为,一年前的今天,马云通过邮件发了全员内部信。

此前,他发内部信的开头几乎无一例外:各位阿里人。这封信的开头:各位阿里巴巴的客户、阿里人、阿里巴巴的股东们。显然,这是一封份量很重的内部信,且秉承阿里巴巴“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价值观。

提前一年官宣,这是底气。毕竟,阿里巴巴作为一个“经济体”,拥有10万多名员工、市值位列全球前十,牵一发而动全身。

马云说,这是他深思熟虑、认真准备了10年的计划。“10年前,我就问自己,如何保证马云离开公司,阿里巴巴依然健康发展?只有建立一套制度,形成一套独特的文化,培养和锻炼出一大批人才的接班人体系,才能解开企业传承发展的难题。”请注意这三组词汇:制度,文化,接班人体系。

10年前的2009年,阿里成立十周年,恰逢全球经济危机,一个十岁“少年”,站在西子湖畔,何去何从?这一年,马云发了四封重要的内部信。

1月,他发内部信说,尽管经济危机,阿里还是会拿出巨额预算培训员工。阿里员工培训制度可追溯到2000年代互联网泡沫时期。阿里七周年时,马云发内部信回顾7年历史,他说,2001年最重要的决定是:今后,每一个加入阿里巴巴的人,都要接受百年阿里、百年大计、百年诚信等入职培训,我们克隆属于阿里人的独特DNA。

2009年2月,马云的内部信是一张人事任命。20年来,马云内部信中人事任命占了很大比例,每一次人事任命几乎都伴随着组织架构的调整,这种习惯演变成一种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逍遥子的内部信。外界看来,阿里人事任命、组织架构变化之快,之大,之猛,似乎难以承受,但是,在阿里内部,员工习以为常,正如阿里价值观强调的“拥抱变化”。

马云在这封内部信中宣布蔡崇信兼任集团财务总裁;彭蕾兼任集团人才资源总裁;曾鸣兼任集团董事局办公室主任;陆兆禧晋升为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任淘宝网总裁;邵晓锋晋升为集团资深副总裁兼任支付宝总裁。

一连串的兼任,这在今天的阿里已经不多见,可见,10年前的阿里巴巴,人才尚未达到“良将如潮”的地步。但是,这些人名,即便在当时,也没有人感到陌生,他们每个人独特的成长史都被外界津津乐道。

8月,又是一轮人事任命,张宇担任口碑网总经理,王帅担任中国雅虎总经理,同时负责集团市场、公关、会展、《淘宝天下》等业务。马云直接说,拥抱变化是阿里优良传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仅仅一个月后,马云发出当年最重要的一封“内部信”——他在阿里巴巴十周年大会上宣布,十八罗汉一起辞去“创始人”身份。“我们18个人不希望背着荣誉去奋斗,我们今晚将是睡得最香的一晚,过去一切归零,明天开始,18人重新应聘入职。”十八罗汉的一小步,阿里巴巴的一大步——自此,阿里巴巴进入合伙人时代。

这是一个企业改革的决心和力量。三天后,彭蕾在阿里内网公开了所有创始人的辞职信。有小二这样评论:为博大的胸怀,长远的眼光,坦荡的态度而鼓掌。还有一个评论:创始人永远只有18人,是荣誉,是传承,是象征;合伙人则可以成为一种机制,一种体系,一种力量。


回望2009年马云四封全员内部信,至少可以梳理出三个点,供企业参考。

第一,《天下无贼》中说得对,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

第二,人才要培训。对于员工,不管是本土成长,还是外来加盟,要对所有员工进行系统培训。阿里培训体系如今纷繁复杂,核心却没有变,那就是文化和价值观。对人才培训,阿里的看法也与众不同。培训,不是把员工培养成思维一样的人,而是培养成理想一样的人,让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做一件有情有义的事。

第三,人才是“打”出来的。对于人才的锻炼,阿里强势推动组织架构调整。逍遥子担任CEO后,调整步伐越来越快,从每年“双11”之后的一次大调,到现在的随时调整,说明如今的阿里人才济济,最高指挥官的指挥也越来越游刃有余。当然,在马云眼里,阿里的良将如潮现在仍然只是一个开始。

按照2018年9月10日9点10分马云发出的那封全员内部信,2019年9月10日,他不再担任董事局主席,继续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成员,直至2020年阿里巴巴年度股东大会。这标志着阿里巴巴完成了从依靠个人特质变成依靠组织机制、依靠人才文化的企业制度的升级。也正如马云在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上卸任董事局主席时所说:“今天不是马云的退休,而是制度传承的开始,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制度的成功。”

今天的阿里最了不起的不是它的业务,而是阿里已经变成了一家真正的由使命、愿景驱动的企业。新型合伙人机制,独特的文化和良将如潮的人才梯队,为公司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事实上,自2013年马云交棒CEO开始,这种机制已经顺利运转到现在。2013年淘宝十周年大会上,马云卸任CEO。

当时,他面对全体员工单腿跪谢说,大家一定要充满责任,让天更蓝,让水更清,让粮食更安全,在别人的抱怨中找机会,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个思想,在阿里巴巴18周年年会上,他形成了更简单的四个字:家国情怀。

2014年,阿里在美国上市,首批30名阿里巴巴合伙人公布,这是外界第一次正式知道阿里巴巴合伙人。前推一年,马云在内部信中说,创始人总会离开公司,大部分公司失去创始人之后,会迅速衰落蜕变成平庸公司,我希望阿里走得更远。

为此,阿里从十周年开始,酝酿试行“合伙人”制度。马云强调,合伙人不是股东,合伙人制度不是建立利益集团,不是为了控制公司,是传承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创造性解决规模公司创新力、领导人传承、未来担当力和文化传承“四大问题”。

与很多公司只有老板一人聚焦在镁光灯下不同,阿里巴巴“名人”甚多,简直璨若星河。早期,十八罗汉的故事业内皆知,他们的花名和工号大家耳熟能详;再看合伙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IP,都是开疆拓土的良将,都有鲜明的个性,也有共同的阿里味;

在阿里巴巴众多事业部中,也都“名人辈出”,蒋凡、乔峰、老菜、无招、万霖、沈涤凡、昆阳……甚至给“支付宝到账X元”配音的员工也成了网红。

马云对人才的珍爱,从不避讳。创业初期,他的内部信多是展望未来。那时,阿里一穷二白,只有梦想和情怀。

现在回望,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梦想和情怀是最重要的财富。后来,随着收购雅虎中国这个“庞然大物”,马云不断发布欢迎人才加盟的内部信,卫哲、武卫、曾鸣、王坚等人都有过这种待遇。

如今,阿里达摩院汇集全球精英人才,甚至有人开玩笑,全球最聪明的商业和技术脑袋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硅谷,一个是阿里巴巴西溪园区3号楼。但是,阿里已经很多年没有再发布欢迎人才加盟的内部信了——

曾经的不可想象,已经化为平常。


合伙人制度是阿里接班人计划的“果”。

从2003年开始,阿里对每一个岗位进行了接班人培训计划,把文化、价值观以及团队合作纳入对每个员工的业绩考核之中,比如员工360考核。

2012年,阿里开始实施领导群体年轻化的整体换代升级计划,成立了组织部重点培养管理人才,还有“风清扬班”“逍遥子班”等不同的培训体系。

纵观马云20年来的内部信,阿里在接班人建设上,大致走了关键几步,可谓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2009年,十八罗汉辞去创始人身份,阿里进入合伙人时代;

2013年,马云辞去CEO,交棒陆兆禧;

2015年,逍遥子接任阿里巴巴集团第三任CEO。

在蚂蚁金服体系,2007年,卲晓锋担任支付宝执行总裁;

2015年,彭蕾任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

2016年,井贤栋接任CEO;

2018年,井贤栋接任董事长兼任CEO。

一步步“退”,一步步“进”,“退”是最大的“进步”。

实际上,阿里绝不像外界有人猜测的那样充满权力斗争,20年的“一进一退”就是明证:“进”,是通过尝试和建立合伙人制度,完善和推进阿里接班人制度;“退”,是做过6年老师、一直牵挂教育和环保事业的马云,一步步交出接力棒,变成“麦田里的守望者”。

马云在2015年内部信中说,未来阿里会有无数次CEO和组织接班,我们必须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制定并积累组织传承的经验和规则。

2000年3月4日,阿里巴巴从湖畔花园搬迁时,所有家当用三辆卡车拉走了。2019年8月29日,阿里股票市值为4500亿美元。从三卡车到4500亿美元,中间的支撑是什么?如果问阿里小二,他们准会异口同声,是文化。文化是什么?不是墙上的口号。

在我看来,对阿里而言,文化核心是八个字:“因为信任,所以简单”。这是阿里巴巴102句土话中的原点,也是阿里价值观的原点,这个原点不是自封的,是阿里人亲身走过20年总结出来的“血汗之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为信任,所以简单”价值超过4500亿美元。

在阿里,啥叫人才?公司相信你是,你逐渐就是了;你相信自己是,自己逐渐就是了。

阿里的“相信”,体现在价值观中叫“因为信任,所以简单”;体现在业务原点上是“淘宝和支付宝的伟大不在于技术,在于技术背后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陌生人可以建立信任’”;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敢于把后背交给同事,敢于对自己的主管表达不满,并直接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这三个体现,看似简单,真正做到,就是一个伟大的企业。真正伟大的企业不在于业务有多大,而在于是否坚定地相信良善,坚定地信任员工,也让员工坚定地信任公司。

马云对员工的信任,源自他内心深处的相信,他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他早年求职屡屡落选,所以,他说,我如成功,中国80%的人都会成功。2013年,他交棒CEO时说,既然交出去了,你们怎么叫,我都不会回来,因为,你们一定比我做得好。

“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对小二而言,就像那句阿里土话,“员工不是来帮公司不犯错误的”,也像另一句土话,“做错了远比不做好”。有此垫底,大家敢于犯错,敢于拼命,敢于担责,敢于填坑,而不是小心翼翼、明哲保身。

对公司而言,天下诸事,唯有信任,才能简单、高效、创新。两者相加,“让每个小二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就不再是口号,而是HR的KPI。

阿里“闻味官”,面对应聘者,不看学历、学校和出身,就“闻”有无阿里味,看你是否有一颗诚实单纯、相信别人、信任社会的良善之心。反之,一个看破红尘的人很难打动阿里HR的心。

在我看来,阿里用人,讲“专业对口”,更讲“理想对口”。各类人马,或英豪,或草寇,或正当风光,或郁郁不得志,四面八方,汇集而来,阿里总能想方设法“让你变成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或用其“专”:黄海飞进入阿里之前,干了30年厨师,如今穿梭在阿里写字楼和盒马厨房;或用其“巧”:吴支当了23年的广州交警,广州市区交通在全国最为复杂,他熟悉每一个路口情况,到了高德地图……

阿里巴巴为何良将如潮?我把这个题目甩给三名老阿里HR。

钉钉CPO澄真说五个“特别”:特别好奇,特别好学,特别皮实,特别乐观,特别坚持。

原菜鸟CPO、现任蚂蚁金服副总裁菲蓝说,“三观两使”,三观是全球观、全局观、未来观,两使是使命驱动,使众人行。

阿里合伙人大炮则说了两个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