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找到研究氢弹的秘密,怕泄密,用一只"松鼠"传递出了情报


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很高兴能见到祖国一天天的强大起来。中国会富强,能够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地位,不再惧怕其他国家的欺负,皆是因为中国有了原子弹、氢弹这类具有杀伤力的武器。手上握有震慑力的武器,自然就有底气,能够放心大胆稳步前行。而说到原子弹和氢弹,大家脑海中首先就会想到钱学森、邓稼先这些人物。但恐怕大家不知道的是,氢弹能够研发出来,还必须要感谢一个人,那便是于敏!

对于这个名字,绝大部分人都是陌生的。但对他陌生并不代表他的贡献就小,大家之所以不是很了解他,完全是出于两点原因。第一是他的出生没有邓稼先那般好,他完全是凭借自身的能力考入大学,然后进入到了核能研究所。这就和邓稼先不同,邓稼先家庭条件过人,又出国留学,在世界上都是有知名地位的科学家。第二是因为他从事的工作特殊,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信息都被抹掉了,没有透露给外人所知。

在当时的中国,发展的确是落后于西方国家,当时中国的不少科学家们都是留过学的,在国外学习了一番本领回国。但是于敏却是一位例外,由于家庭条件不是很给力,他从小就明白一切靠自己的道理。他通过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家里拿不出钱,周边的亲朋好友急忙凑钱,这才将他送入了大学。进入大学之后,他每天刻苦的学习,希望能闯出一番成就。从学校毕业,他又努力进入了核能研究所,从最基层的助理研究员开始做起。

作为一名助理,他日常的琐碎工作还是挺多。可只要有时间,他都会不断学习,以此让自己更好的成长。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最终成为了两弹研究的核心专家。可能有人不明白,既然是核心专家,为何他的名字却少有人提起?所谓财不露白,这些核心科学家们都是中国的宝贝,他们的生命安全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因而这些人的名字都被隐藏了起来,他们的信息也被抹掉,隶属于国家高级机密。

于敏的名气不大,他的贡献却相当大。在这个世界上,目前只有5个国家拥有着氢弹这样厉害的武器,而氢弹的构型分两种,一种是美国拥有的TU构型,一种就是中国拥有的于敏构型。这种构型能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由此可见他的贡献是有多么了不起。在1960年,他加入了这个项目。但当时的中国在氢弹方面可谓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突破性发展。于敏加入这个项目,等同于是让他和大家一起白手起家,共同在这个领域摸索探究。

从什么都没有,发展到有,这就是于敏前半生一路走来的过程。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一点也不心慌意乱,而是很沉着冷静。他开始从最基础的方向摸索,了解基础理论,解决三大问题,也就是材料、原理和构型的问题。漫无目的的查找资料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于敏有耐心,也静得下心来看,他的桌面上常常是堆积着一大摞的资料,这都是他需要认真研读的东西。

经过了日日夜夜的研读之后,于敏的理论知识掌握的相当扎实。所谓的氢弹,就是通过核裂变和聚变产生出巨大的能量。要产生出这种能量,和同位素氚有关系,但是这种东西是需要提前注入,还是说这种东西是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这一点是大家不知道的。既然不知道,那就做实验来研究出结果。

要将同位素氚注入里面是比较麻烦的事,因为自然界不能直接找到这种元素,需要特殊的生产。这种生产比较麻烦而且还需要投入高成本,若再加上后期的实验费,那这个实验的耗资就太大了。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就投入这么多资金,这显然不是很理智。于敏在了解了事情之后,用他的专业知识说服了大家。他给出了一篇理论,表示人工注入这种元素并没有什么用,达不到预期结果。对于他的理论报道,无数专家研究讨论了很久,发现这篇理论逻辑严密,也有理有据。最后大家接受了他的说法,选择放弃这样的试验。而后也证明,于敏这样做的确是帮了大忙,让中国在氢弹方面的研究少走了很多弯路。因为当初美国就做过这样相同的实验,他们耗资巨大,结果没有什么收获。

实验没办法进行,研究自然就陷入了困局。最让人头疼的是,国家的资源有限。当时原子弹和氢弹是同时研究,但是高速计算机却只有一台,两方的研究团队都需要使用,这就相当的耽误事。没办法,那只能人工顶上,很多数据都是靠人工计算出来的。当时,于敏带领的小组成员每人一个小算盘,眼里看着的是数字,手里拨着的是算珠。在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演,许多人的付出后,终于在1965年9月,于敏带领的团队在上海研究所有了发现,找到了解决氢弹问题的关键因素——热核材料的自持燃烧。

找到了问题所在,那接下来自然就要解决问题。于敏制定了几个阶段,一步一步的分析问题,将每一个数据仔细推敲演算,终于得到了解决之法。花费了三个月时间后,他已经知道制作核武器的关键性秘密。这个秘密当然不能直接传出去,否则一旦被监听,那就是国家机密被泄露。于敏和邓稼先也算是老朋友,彼此的关系很熟络,因此于敏想到了用暗号传递消息。

他将电话打到了邓稼先那里,开口就说:我们猎到了一只松鼠。邓稼先一听就明白,这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他神情立刻严肃起来,马上问他:你们饱餐一顿了吗?于敏回答:还没有吃,这只松鼠有些特别,需要先研究一下,但目前人手不够……。从他传达的这些话语里面,邓稼先知道他们有了突破性发展,急需要人手过去帮忙。于是邓稼先急忙赶了过去,两位科学家会合之后,才最终使得氢弹被研发出来。所以,于敏用一只"松鼠"就完成了这次信息传递,果然聪明过人,科学家的头脑,非常人能及呀!

当年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

他当时研究的是前沿物理研究,回国后短期作用很小;还有就是他的岳父是原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杜聿明还在作为一名战俘关押着呢,回国后,别说研究了,估计只能去哪个偏远的农场干活吧。

但是杨振宁在用另一种方式在为国效力。


中科院周光召院长说:杨振宁为中国至少培养了10个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个大学校长。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说:杨振宁将清华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世界一流。没有杨振宁,就没有清华物理系的今天。

杨振宁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当然离不开他优异的数学成绩!

至于他数学成绩为何这么好,1983年他曾说过。

1983年,杨振宁向中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时,就专门提到了一个人。


他说:“有一位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我记得,我读了他写的关于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

杨振宁和李政道

刘薰宇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跟教育家,他跟杨振宁的父亲还是同学。

他有多牛呢?我举个例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所神一般存在的中学:春晖中学。

这所学校的美术老师是丰子恺。

音乐老师:李叔同。

国文教师:朱自清、朱光潜。

书法课:于右任。

此外,还有蔡元培,蒋梦麟,何香凝,叶圣陶,张大千,巴人,廖仲恺,黄炎培,陈望道等等前来讲座。

而数学老师是谁呢?就是刘薰宇。

所以,在数学教育在这个领域,刘薰宇绝对是民国大师级的存在。像美术老师丰子恺就经常跟刘薰宇请教。

丰子恺说:

“我与薰宇相识后,他便做这些文章。他每次发表,我都读,诱我读的,是它们的富有趣味的题材。我常不知不觉地被诱进数学的世界里去。

每次想,假如从前有这样的数学书,也许我不会抛荒数学……

其中《韩信点兵》一篇给我的回想很不好:

这篇文章发表时,我正患眼疾,医生叮嘱我灯下不可看书,而我接到杂志,竟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了。次日眼睛很痛,又去看医生。”

我专门找来了刘熏宇的书给我家小孩看,我家小孩正在上六年级,平时也补习数学,他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他看这个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平时,他是坐十五分钟就要挪屁股的。


我给孩子看的这套书一共有三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我家小孩六年级,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这个书合适小学生以及初中生,可以做为他们的自学教材。让他们能够自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