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北京“大院”!最酷的回忆

一说起北京的地方文化仿佛只有“胡同文化”

殊不知,北京还有一种地方叫做“大院儿”

这里的孕育的地方文化就叫“大院文化”

大院儿的环境和文化更体现了老北京人的生活

(拍照:赤耳)

甚至有人说,北京城本身就是一个“大院儿”

从完整的“故宫大院”到满是杂院儿的“胡同大院”

最后到部队、机关的“部队大院”

这既是老北京人生活中的“小社会”

也是老北京人年轻回忆中的“家属院儿”


(拍照:赤耳)

“您哪儿人啊?”“公主坟的!”

“您家是部队大院的吧?”

从公主坟一路到西山脚下,几乎全是部队大院

海军、通信兵、装甲兵、总后、炮兵、空军

工程兵、铁道兵等司令部依次排开。

在过去的年代,除了五棵松的301医院以外,

您走不了几步就会看到一个有哨兵把守的大门。

那时哨兵身后是个绿色避雨的木头岗楼

静谧的街道上,安静且神秘。

(拍照:赤耳)

曾在大院里长大的人们回忆道:

“其实大伙儿从小都以为自己是正宗的北京人,

等到岁数大了,真正走出大院儿了才知道

外面的世界还有一个“老北京””


(拍照:赤耳)

其实部队大院里是统一制式,像个独立的小社会

大院有自己的办公区、生活区、食堂、礼堂、

幼儿园、小学、中学、车队、医院、服务社...

大院子弟都是从培英、育英、群英毕业的。

(拍照:赤耳)

大院子弟一起玩也是一呼百应,

有时一嗓子就能喊出来一群小伙伴

要是有某个小伙伴没出来,您就能看到一帮人喊:“XX下来玩!!”

一句话,整个大院都能听到。

要是玩的时间太晚了,父母也会朝外面喊:

“XX!回家啦!”这时孩子们才会恋恋不舍地散去。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

《血色浪漫》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很多过去北京题材的主题影视剧,

都能找到北京大院生活的影子。

这是曾经北京几代人都有的回忆,

更是北京城在那个特殊年代所留下的印记。


每个大院里的孩子们都有带头儿的,

从大家互相起外号儿开始的生活

大家一起看露天电影、去游泳馆游泳、篮球场打球...

最后以打过无数次的“仗”而结尾。

大院里的每个角落,没人比他们还熟悉。

大家也会学着大人穿三接头皮鞋和一身的绿军装,

甚至也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学着敬礼和戴勋章...


大家都是在军号声下长大的,每天早上听着起床号声起床;

中午一窝蜂似的到大院食堂里吃饭;

在院里把能玩的玩一遍,不能玩的也得研究研究;

最后偷偷地把兜里都给塞满...

几个“发小儿”也从互相兜着点事慢慢长大,

那从小到大的热乎劲儿可能一辈子都热乎着。


现在外边大家喊得“大院子弟”

这可真不是大院儿里边出来的,

这是外人强加在“院儿派”孩子们头上的

院里的孩子们绝不会自称“大院儿子弟”!

只是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

方言、高洋等人扯着脖子用骄傲的语气喊道:

“干部子弟凶猛,请勿靠近。”


曾经大院子弟和胡同串子们水火不容的时候

也只是青春的荷尔蒙挥霍不掉罢了

现在岁数大了,两伙人坐在一起喝上几口

聊两句还会有种相识恨晚的感觉

在胡同串子眼里,或许大院的孩子有种神秘感

其实大院的父母也只是来自五湖四海,出身普通

但大院的孩子们给自己创造出了一种“红色文化”。



但是院里的孩子们可真叫“发小儿”

那都是从幼儿园开始就穿一条秋裤到小学、中学...

大家爱好大都相同,从小就在这个“小社会”里长大

有人说“大院儿孩子没文化”,

也有人认为“胡同串子没见识”。

归根结底,他们都说错了

在那个以出身论英雄的年代,都是不明事理年纪的二货

二货孩子们碰撞出一些二货火花太正常不过了。


现在北京城的小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但昔日的老哥们老伙伴们早已不见了踪影

脑海里只剩下了小时候那一幕幕快乐时光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好长,可以玩好久

今天玩完了,就等着明天院里喊人下去接着玩了


(拍照:赤耳)

曾经的部队大院是那样真实又持久地矗立着,

现在眼前的老楼房们仍证明着无数个故事

这一切都曾真实地发生过。

曾经在北京有这样的一段活生生而又欢乐的生活

它的名字叫做:部队大院。


(拍照:赤耳)

以公主坟为中心的东南西北方圆数公里内,

如今改名换姓成了长安街沿线的中心地带

但在近代和现代历史上曾是中国重兵把守的重地。

现在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的样子,

让人忘记这里曾经也是安静而又神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