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才华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并不等于智慧


才华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并不等于智慧,再高的才华也需要俯首在岗位的磨石上进行全力打磨,再丰富的知识也需要在工作中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洛克菲勒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智慧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智慧为我们提供正确的思考方法,告诉我们以什么为发展动力,以什么来指挥行动,告诉我们把握人生的要领。智慧的思想使人生在顺境时旗开得胜,逆境时柳暗花明。

经营人生离不开人生智慧。

当发生最美国历史上最激烈的罢工惨案时,小洛克菲勒几乎遭千人所指,受万人唾骂,但是在那场公关危机中,小洛克菲勒却由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一举变为声震美国的大人物,并且赢得了罢工者的尊重和信服。这就是智慧的力量。

小洛克菲勒没有盲目地和对工人实施镇压和威胁,他花了好几个星期结交朋友,并向罢工者代表发表谈话。他充满感情的谈话不但平息了众怒,还为自己赢得了不少赞赏。

假如小洛克菲勒在那种非常的场景下缺乏智慧,与工人们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想想结果会如何?只会招惹更多的怨愤和暴行。只有冷静的人,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才可以“终成正果”。

智慧是美丽的珍宝,它克制了冲动,智慧让小洛克菲勒冷静,是一种成熟的经历。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与其据理力争,还不如另辟蹊径、另谋良策,这样既能避免正面冲突,让事情不致陷入无可挽回的境地,又能打动对方的心,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这才是真正的上上之策。做事的方法有时比事情本身更加重要,在哈佛人看来,只要调动智慧,就一定可以将事情做得完满。

知识、经验与智慧的关系就像是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一样,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智慧来源于知识和经验,却又高出于它们。特赖因常常将知识和经验比作我们储存在银行中的金钱,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来购买智慧,但金钱能够买到的东西却永远填充不满人的欲望。智慧却像为你创造了无穷财富的神奇秘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被知识和经验蒙蔽了双眼的却大有人在,其中所受到的束缚尤其严重的,往往却是那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一个真正想要一览智慧真相的人,首先要学会的便是放弃心中一切成见,将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当做起步的基础,而不是唯一的跳板。

他会像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一样,好奇地观望着世间的一切,用新鲜的目光打量,却做出最单纯的判断,只有如此,才不会被沉甸甸的偏见砸了自己的脚。你是否已经被书本上和前辈们灌输的那些条条框框所束缚了呢?如果你不确定,不妨看一看那些用智慧而非用知识思考的人怎样解决问题。

生活中,劣势与优势常常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如果找到巧妙的方法,劣势就可以变成优势。因此,虽然每个人都希望求取势能,但只有那些勇于开拓思路、积极寻找方法、谋得有利于发展的资源的人,才能有美好的人生。

当你身处劣势时,可以选择两种表现:

一是一味抱怨。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有才华却毫无用武之地;抱怨天公不作美,陷自己于困顿之中。

二是积极行动。面对劣势,积极思考,用灵活的思维、巧妙的办法解决问题。与之相对应,两种表现也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味抱怨的仍在抱怨,因为他仍旧身处劣势而没有丝毫变化;积极行动的则会开怀一笑,因为他已经用头脑与行动化解了困难,甚至会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这就是智慧,它比国王还要伟大。

无数社会精英都败在自己对镌刻在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的无原则信任,他们过于相信知识和经验的力量,结果却不能从初心出发,而错失了发现真相的时机。

追求真正的智慧,我们需要遵守这样一条法则:无论何时,一个人如果过于执著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将自我封闭,就会失去所有接受真相的来源而把真相拒之门外,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智慧为上。有时候,复杂的不是问题,而是看问题的眼睛。所以,面对问题时,要如抽丝剥茧般发挥智慧的能量,在找出真相的那一刻,你将会破茧成蝶。